内容简介 · · · · · ·
《当代文学的概念》内容简介:回答六个问题,关于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当代文学”的概念,当代文学的“一体化”,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当代文学史中的“非主流”文学,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文学作品的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现代文学”,我们为何犹豫不决,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当代诗歌史的书写问题——以《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为例等等。
当代文学的概念的创作者 · · · · · ·
-
洪子诚 作者
目录 · · · · · ·
自序
回答六个问题
关于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的概念
当代文学的“一体化”
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
当代文学史中的“非主流”文学
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
文学作品的年代
左翼文学与“现代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现代文学”
我们为何犹豫不决
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当代诗歌史的书写问题
——以《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为例
诗歌的“边缘化”
当代中国文学纪事
附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讨会纪要
· · · · · · (收起)
回答六个问题
关于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的概念
当代文学的“一体化”
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
当代文学史中的“非主流”文学
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
文学作品的年代
左翼文学与“现代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现代文学”
我们为何犹豫不决
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当代诗歌史的书写问题
——以《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为例
诗歌的“边缘化”
当代中国文学纪事
附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讨会纪要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文学批评与现当代文学史界限分明,是在90年代以后。90年代文学批评的“萎缩”,以及“学术”地位的上升,原因我相信是多方面的。文学、文学批评和研究,不再承担像80年代那样的重任。80年代,国家在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维护政权合法性及实现社会“转轨”上,需要文学知识分子(作家、文学批评家)的“合谋”。这种情景不会再集中出现;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冷落。构成80年代文学写作与批评激情主要来源的“启蒙精神”,其能量也已衰减。大众消费文化的主流地位的牢固确立,严重挤占“精英文学”及对它的释(文学批评)的地盘。大学为主体的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制度、规范的“完善”,提升了“学术”的等级。文学位置的边缘化以及“批评”下降,“学术”上升,这种现象如果理解为下滑的话(事实上,也并不只包含负面的意义),那也是难以阻挡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回答六个问题 -
我不是将中国的“左翼文学”(作为一种有思想艺术特征的写作潮流),看作一开始就站立在错误的起点上,而是重新认识其发生的合理性;也不将“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完全看作“外力”强制实施的畸变。在“新时期”,在有关“当代文学”衰败的反省中,“现代文学”显然被理想化。解决“现代文学”自身的问题(或“内在困境”),似乎也是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文学“转折”的内在依据。 在中国,“左翼”的、“革命”的文学的出现有它的合理性,也曾具有活跃的创新力量。但是我仍然认为,它在当代,经历了在“经典化”、“制度化”过程中的“自我损害”。我充分理解在90年代重申“左翼文学”经验的历史意义,但也不打算将“左翼文学”再次理想化,就像五六十年代所做的那样。)在《问题与方法》(2002)这本书里,我虽然也使用了从革命文学、左翼文学,到延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等的说法,但我主要不是为了虚构它们的“同质性”、“整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其整体价值。我的重点是讨论“左翼”(“革命”)文学和文学家的内在矛盾,自身存在的悖谬性因素在对一个理想化的“完整世界”的追求中,对“纯粹”、“绝对”的无止境的强调。不断对“不纯”的因素的剥离,结果是“革命文学”失去血肉,成为壳(我也指出,“但是,它如果停止这种反抗与剥离的话,又有可能被强大的传统力量所侵蚀,所混同,所吞没,而最终失去了它的‘质’的规定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回答六个问题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当代文学的概念"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 8.9
-
- 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 8.1
-
-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 8.5
-
- 材料与注释 9.3
-
- 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 8.5
-
- 读作品记 9.4
-
- 转折的时代 8.6
-
- 访谈与对话 8.5
-
- 打开文学的视野 7.5
-
- 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 8.1
当代文学的概念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当代文学的概念》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历史的势能的转化与消退 “当代文学”的概念是如何被“构造”与描述的 从概念的相互关系上,从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运动开展的关联上,清理其生成过程。 “新文学”“现代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近百年中国文学” 思路 对原有的概念、分期方法加以审查... (展开)> 更多书评 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我的民国文艺Ⅲ (羊的门)
- 学人文丛—洪子诚 (白露@思勉)
-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推荐书目 (舛折帝)
- 【现当代文学评论】考研系列 (一颗咖啡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当代文学的概念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鸡头井。 2010-11-05 20:52:58
可爱的洪老师呀
0 有用 中文系谢葳 2022-10-07 22:44:38 北京
对当代文学中诸多概念的反思和清理,以及对这种反思和清理的再反思。极其严谨,极其扎实,极其诚恳。把它当作当代文学学术史来读,是一定不会失望的。
0 有用 田园土猫 2022-05-30 01:02:57
嗯?三星这是可以打的吗?
2 有用 水仙已乘鲤鱼去 2013-06-22 17:04:56
很多在《问题与方法》上已读过,但常读常新,每次都会被洪老师的袒露和真实感动,缠绕不清的问题,复杂地说话的能力。
0 有用 Golden Road 2022-09-30 23:58:58 山东
50—70年代文学的研究最有特色,既提出“一体化”,也承认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特殊经验,《中国当代文学史》有上编好于下编的评价,学术之外,作为读者的核心文学趣味仍是自由主义和精英化的,会怀疑学究时光的虚掷,也无法完全舍弃被称为意识形态的“新启蒙”,因此李杨认为解构和“历史化”的尺度不够。在《我的阅读史》里,作者谈到一次性、不可重复的阅读行为,也以纪德为例想象安放生命的其他方式,近作更是指向更具经典性、... 50—70年代文学的研究最有特色,既提出“一体化”,也承认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特殊经验,《中国当代文学史》有上编好于下编的评价,学术之外,作为读者的核心文学趣味仍是自由主义和精英化的,会怀疑学究时光的虚掷,也无法完全舍弃被称为意识形态的“新启蒙”,因此李杨认为解构和“历史化”的尺度不够。在《我的阅读史》里,作者谈到一次性、不可重复的阅读行为,也以纪德为例想象安放生命的其他方式,近作更是指向更具经典性、更不具“学术性”的“世界文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