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香港作家陈宁向法国作家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的致敬之作。这位法国老先生在听完巴赫的赋格曲后,把音乐变奏的概念移植至文字,一则小故事可以幻化成九十九种不同的叙事风格。陈宁被格诺的文字迷倒,遥借此实验精神,延续风格的变奏,在方块文字里述说一则又一则生活小故事。
这一则则小故事或发生在香港、巴黎、台北、伦敦、上海……或抒写任何她感到兴趣的领域:音乐、文学、电影、饮食、感官……作者游离于时光隧道,不停转移视点,不断回溯记忆与经验,剪辑那些过往的韶光掠影,用典雅精致的文字,写出她这些年来的人生历练与漫游体会。
作者简介 · · · · · ·
陈宁,笔名尘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毕业,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社会学硕士。曾任记者、编辑。曾旅居英伦、台北、巴黎、纽约。著有《六月下雨,七月炎热》、《八月宁静》。
目录 · · · · · ·
序二 骆以军
I:似曾相识
三代女
夫妻
家庭照片
似曾相识
爸爸
阿妈
姐姐
情人
哥儿与姊妹
配角
卡露莲
陌生人
树洞与黑洞
李康生
异乡梁朝伟
II.消失的旋转木马
时间之河
命运之门
送行
四月山色
身外物
厨艺
过年
聚散之间
最好的不属于我
暑假
懂得
错过
消失的旋转木马
孤岛时光
当我六十岁
III:乡愁
乡愁
语言
好的睡眠
习惯
走路
火车
浪游
市场
工地
影迷
电影院
V记与金记
书店
小店
社区
IV.你那边几点
市声
情调
小城
时速
气味
街上的狗
你那边几点
戏外
淡水河边
海上浮城
北京的城,东京的山
闲逛苏州
一个人的房子
书房与厨房
女生宿舍
V:生活短片
街头搭讪
社会版
失神
心软
清醒
生活短片
卖艺者
流浪者
梦游者
工人之歌
痛苦之书
一个台湾人的游行记忆
想我们在青文的时光
保护色
离席,抽一根烟
VI.纽约时光
MOMA
路边书摊
跳舞的女子
带着热汤搭地铁
在咖啡馆写作
早餐店
兄弟
职业介绍所
迷路
纽约客
穷亦风流
日本女子
城市有梦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时会收到一些书做礼物,赠送的人也许没有想到,这些书会对收礼者带来什么影响,或者反过来对他们有什么启示。 住巴黎时,有一个女孩子送我一本书,她知道我喜欢法国概念艺术家索菲•卡莱(SophieCalle)。那本书便是她的一个作品,名叫《精致的痛苦》。作品的内容源自艺术家的亲身体验,关于一次痛苦的失恋,在她还很年轻的时候。为了面对和处理失去所爱的痛苦,她不停问别人:“你最痛苦的经验是什么?”她把别人的痛苦事件记录下来,同时不断重复书写自身的痛,从最巨细无遗的细节开始叙述。 两者对照并列,呈现出奇异的此消彼长力量,一边是自我的放大了的痛,另一边是他人的痛,像亲人的逝去、突然失去视力等等。在持久注视与复述自我的痛之后,她对那件事的描述愈来愈简单无味,而别人的痛则不断滚存、看似无休无止继续下去。自我的痛经过反复观看把玩,以及在他人的痛超渡之下,终于慢慢消减,变得琐碎而累赘,当事人渐次不欲提起。 直至第九十八天,她只写了简单一句:“我爱的男人离开了我。”然后轻轻为作品划上句号,结束了这趟对“痛苦”思考与诠释的旅程,也成功转化成艺术创作。 前几天在书架重遇这本书,又刚好听到这个朋友和另外一些友人的近况,似乎是处在人生比较低潮的时期。忽然就有冲动想把这本书寄回去给她,让她从中得到安慰力量,而这道力量最初始却是从她自身而来。就像一道回力标,以不可思议的轨迹回返。说的是一些对待生命的智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4页 -
我不愿以错过来定义生活,不愿以遗憾来成全生命。他方是他方,只要我能触及到达,那就是我的此时此地。否则,它什么也不是,甚至不是欲望的归宿。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风格练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风格练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 更多书评 22篇
-
一介臣 (爱我时,太阳照着万顷的晴明。)
有时会收到一些书做礼物,赠送的人也许没有想到,这些书会对收礼者带来什么影响,或者反过来对他们有什么启示。 住巴黎时,有一个女孩子送我一本书,她知道我喜欢法国概念艺术家索菲•卡莱(SophieCalle)。那本书便是她的一个作品,名叫《精致的痛苦》。作品的内容源自艺术家的亲身体验,关于一次痛苦的失恋,在她还很年轻的时候。为了面对和处理失去所爱的痛苦,她不停问别人:“你最痛苦的经验是什么?”她把别人的痛苦事...2012-10-28 13:53:25 2人喜欢
有时会收到一些书做礼物,赠送的人也许没有想到,这些书会对收礼者带来什么影响,或者反过来对他们有什么启示。 住巴黎时,有一个女孩子送我一本书,她知道我喜欢法国概念艺术家索菲•卡莱(SophieCalle)。那本书便是她的一个作品,名叫《精致的痛苦》。作品的内容源自艺术家的亲身体验,关于一次痛苦的失恋,在她还很年轻的时候。为了面对和处理失去所爱的痛苦,她不停问别人:“你最痛苦的经验是什么?”她把别人的痛苦事件记录下来,同时不断重复书写自身的痛,从最巨细无遗的细节开始叙述。 两者对照并列,呈现出奇异的此消彼长力量,一边是自我的放大了的痛,另一边是他人的痛,像亲人的逝去、突然失去视力等等。在持久注视与复述自我的痛之后,她对那件事的描述愈来愈简单无味,而别人的痛则不断滚存、看似无休无止继续下去。自我的痛经过反复观看把玩,以及在他人的痛超渡之下,终于慢慢消减,变得琐碎而累赘,当事人渐次不欲提起。 直至第九十八天,她只写了简单一句:“我爱的男人离开了我。”然后轻轻为作品划上句号,结束了这趟对“痛苦”思考与诠释的旅程,也成功转化成艺术创作。 前几天在书架重遇这本书,又刚好听到这个朋友和另外一些友人的近况,似乎是处在人生比较低潮的时期。忽然就有冲动想把这本书寄回去给她,让她从中得到安慰力量,而这道力量最初始却是从她自身而来。就像一道回力标,以不可思议的轨迹回返。说的是一些对待生命的智能。 引自 痛苦之书 确实是因为《精致的痛苦》这本书才发现《风格练习》的。
回应 2012-10-28 13:53:25
-
杨枫 (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
她对外面的世界没太大兴趣,害怕坐长途飞机,不管我在天涯哪一角,她都指想我回去,而不是要来看我。在她而言,她的任务已经完成,若我找她一起移民,她大概宁愿返乡终老。 我的母亲也是这样。原本以为这个短短的文章是索然无味的,读下来,却被其中似乎不经意的几句话震颤——我们都一样。2011-10-13 10:56:39
-
朱天文说她下一部小说是关于时差的故事,我问她心里是否已有一些情节。她说,比如爱情,我喜欢你时你对我没有感觉,等到你爱上我时我却配经不是那样的心情了,这种情感相遇的距离便是时差 有些人唤作错过、错失,或遗憾、遗恨。我已不是这样看。有所谓的过与失,是因为心底另有一个所谓的圆与满。是一幅不在场的图画(或不成立的),对映出眼前的失落。走进这个缺失的世界就像走进一个没有出口的选宫,所感所见所拥有,都只是他...
2022-04-04 12:13:14
朱天文说她下一部小说是关于时差的故事,我问她心里是否已有一些情节。她说,比如爱情,我喜欢你时你对我没有感觉,等到你爱上我时我却配经不是那样的心情了,这种情感相遇的距离便是时差 有些人唤作错过、错失,或遗憾、遗恨。我已不是这样看。有所谓的过与失,是因为心底另有一个所谓的圆与满。是一幅不在场的图画(或不成立的),对映出眼前的失落。走进这个缺失的世界就像走进一个没有出口的选宫,所感所见所拥有,都只是他方的投影。问题是,他方彼时的另一世界是空洞而虚妄的,乃由此处此时产生、定义与构成,可随时崩解 不是过去的恋人才是最好的、我的爱恋也只适用于某时某地。我所道忆,只是曾经出现的历史现场与情怀。每一次恋情郑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每一个我与他都是完整的。 我不愿以错过来定义生活,不愿以遗憾来成全生命。他方是他方,只要我能触及到达,那就是我的此时此地。否则,它什么也不是,甚至不是欲望的归宿。 引自 错过 回应 2022-04-04 12:13:14 -
姊妹之间是不同的。女子与女子,要好的时候甜甜腻腻,非得黏在一块说悄悄话,可是私底下也是会有点点的张力,某种很微妙的竞争心态,只有借着时间累积出来的情谊,各自走着不同的人生路才慢慢化解。但有些事情,也只有姊妹能够理解,比如肉身的烦恼,某些切肤的痛。我常从她们身上,看见自己不能到达的地方。
2022-04-03 20:51:04 1人喜欢
-
是的,走路该是慢一点的。因为走路不纯是为了走(又不是要竞走瘦身),而是为了看与听(与外部世界建立关系),是感官的流动多于体力劳动,是自己掌控自己的节奏。 不造作,不必煞有介事,大家心照。观影是神圣的,无非是黑暗之中,还有些执著的人絮絮不休地诉说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撤离,有点迫不得已,有点悲壮,却是必须的豪情,以示不留恋。 人生不同阶段或者生活不同范畴认识的人,自然落入不同社交模式。 社会新闻最多只...
2021-02-06 10:47:54
是的,走路该是慢一点的。因为走路不纯是为了走(又不是要竞走瘦身),而是为了看与听(与外部世界建立关系),是感官的流动多于体力劳动,是自己掌控自己的节奏。
不造作,不必煞有介事,大家心照。观影是神圣的,无非是黑暗之中,还有些执著的人絮絮不休地诉说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撤离,有点迫不得已,有点悲壮,却是必须的豪情,以示不留恋。
人生不同阶段或者生活不同范畴认识的人,自然落入不同社交模式。
社会新闻最多只有三天的头条寿命,但有些关口,有些人跨不过去就是跨不过去。
新闻图片令人印象深刻,常食那些失格走神的场面,比如在喧闹的选举角落,某个累极熟睡的人,一个失望的表情。在看似目标一致的欢腾大气候里,人人都斗志激扬,日日向上,只能有赖这些微小的、稍一不慎露出的破绽,让人看得见层次,生命的,生活的。
时值萧条时代,不知劳工处是否聚集了更多寻找机会的人。人浮于事,“浮”这个字是真的,飘飘荡荡无着落处,心里就是不踏实。
生命是永远没有正式上演过的一幕又一幕预演,我们永远只在练习当中。
回应 2021-02-06 10:47:54 -
看到作者写火车的慢与乐,真有种陌生感了,猛惊于这种陌生感只花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滋长渗透了。 对火车有回忆,也有遗憾。 最珍藏于心的,是2007年夏天和妈妈搭火车从广州回老家,那是个下雨的午后,火车晃晃荡荡,绿皮车厢的硬座空间稍显逼仄,所幸邻座无其他乘客,妈妈便蜷缩着腿紧靠着厢座侧卧,她应该又偏头疼了。而我倚坐在窗边,听着《青花瓷》,周杰伦当年新出的歌,和着外头的烟雨天真是应景。那几个月每周末都要上广...
2020-03-19 11:38:08
看到作者写火车的慢与乐,真有种陌生感了,猛惊于这种陌生感只花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滋长渗透了。
对火车有回忆,也有遗憾。
最珍藏于心的,是2007年夏天和妈妈搭火车从广州回老家,那是个下雨的午后,火车晃晃荡荡,绿皮车厢的硬座空间稍显逼仄,所幸邻座无其他乘客,妈妈便蜷缩着腿紧靠着厢座侧卧,她应该又偏头疼了。而我倚坐在窗边,听着《青花瓷》,周杰伦当年新出的歌,和着外头的烟雨天真是应景。那几个月每周末都要上广州给我的鼻息肉手术做术后每周复诊,而那一天选择了火车返程,因为错过了合适时间的大巴。当年,广州还不是我现在求学工作的栖居之地,她是省城,从粤东过来还没有高铁飞机可搭乘的省中心,而老家的人习惯说“上广州”,令年少的我在抵达之前已默默在心中瞻仰她的威严。所以搭火车归家了,有种逃离都城“解甲归田”的感觉,随着火车慢慢地晃荡,归心愈似箭,而“我的妈妈”也比小学作文里的形象更立体了。
记得2011年,大一的清明节,我请假回家,大学班主任看到假条上写的“赶火车回家扫墓”还笑谈潮汕人真的很经常回老家呀。那年还没有高铁,火车票也是挺抢手的,最后我买到站票,一路看着书站了7小时。虽然很慢,但是因为路途不得已的漫长,自己正好有时间看书,况且那时候还没兴起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花花世界,一切还很自在。
2015年和大学室友毕业旅行,从成都坐了连夜火车回广州。
2016年一个人旅行,从南宁坐火车到昆明,然后转去大理。
而2013年差点要坐火车去北京,至今还没去……
回应 2020-03-19 11:38:08
论坛 · · · · · ·
如一阵清新冷静的风——评《风格练习》 by旺喜来了哟 | 来自黄小蓉 | 1 回应 | 2010-08-30 10:26:31 |
旅人陈宁,人生识字忧患始。 | 来自黄小蓉 | 2010-07-21 22:43:0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2009/01/06)7.8分 13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2013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 (SamSome)
- ★港台引进★ (皮特4)
- 《新周刊》的书架(2010年~2011年)(2011.01.10) (絮佩维埃尔)
- ♥封面☞买买买! (妍孜。)
- [阅读]:身为女子 (一鸥)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风格练习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涤心 2011-05-21 08:49:37
爱不释手
0 有用 闲情小娜 2011-12-20 13:20:31
生活中的小片段,回忆里的小景象,或这或那,人生不断行走在旅途中,没有标签不去比较,做匆忙世界中的自己。每段很短却足以说清心情,慢慢锤炼属于自己的文字风格,每次练习为了更好的前进。
1 有用 yan 2021-09-27 01:11:18
习惯了每次出远门就带上陈宁的书,杭州上海到北京。一篇篇小练习很好读很适合路上读。mla的《离席,抽一根烟》歌名亦出自此书。陈宁说抽烟不过是离席需要的一个理由或借口。陈宁真的是个实打实的文青,阿p也真的是很欣赏她了。/在北影途中开始,在回程的列车上读完。刚好又提到基耶,讨论了偶然与必然。像零嘴,易在疲惫的途中下咽。有几篇很喜欢。
6 有用 Clyde 2014-09-04 23:50:20
看了大概四分之一的片目,都是小短文,但写得相当自如、洒脱,比小清新有底蕴,比文艺腔有味道,漂泊中有驻足,随意间有个性,淡然处有风格。
1 有用 Kassy 2021-02-05 04:15:07
陈宁说:“没有百分百的巴黎人、纽约人或香港人;不再有单纯血统城市人的时代。”她也是四处游历的浪荡儿,在随笔中将不同时空的片段故事、感性经验融于一体,像偶然瞥见精致手提包里面露出的丝巾一角,溢出耐人寻味的趣味。这些创作不求精准与专业无暇,不着意掩饰业余与即兴的痕迹,甚至保留粗糙与原始的感觉,只在乎演出当下的快感与存在,如同我们永远只活在练习当中。所有的练习,要旨在于练习,每一次都独一无二。就这样,施... 陈宁说:“没有百分百的巴黎人、纽约人或香港人;不再有单纯血统城市人的时代。”她也是四处游历的浪荡儿,在随笔中将不同时空的片段故事、感性经验融于一体,像偶然瞥见精致手提包里面露出的丝巾一角,溢出耐人寻味的趣味。这些创作不求精准与专业无暇,不着意掩饰业余与即兴的痕迹,甚至保留粗糙与原始的感觉,只在乎演出当下的快感与存在,如同我们永远只活在练习当中。所有的练习,要旨在于练习,每一次都独一无二。就这样,施施然地,找回了旧时看杂志连载专栏的记忆。 (展开)
0 有用 偽電氣白蘭少女 2022-04-03 20:37:54
过于碎片化的文字最好还是放在社交平台上和个人博客里。
0 有用 Márquez 2022-03-14 08:13:47
像坐在咖啡馆外听陈宁聊完旅居史和一些像春风一样拂发的随笔,淡淡的,随性的“练习”,一种介乎“法国和旺角的诗意”
0 有用 OlOB 2022-02-28 23:14:09
少少许
0 有用 虾饺 2022-01-17 16:07:03
这是私人博客吗
0 有用 巴洛克的钟声 2022-01-16 21:33:32
几杯提到过这本书,ta说李决给人的感觉就是“就想在诸神的宴会里,欠欠身,离席:不好意思,出去一下。” 正是因为几杯提到,我才知道这本书。(so,感谢几杯) 还要谢谢居住在北方的好友小王赠书,寒假马马虎虎看过一遍,发现都是小短文。 说实话文笔内容都太一般,作者很有端着的感觉,当然并不是说端着不好,然而端的篇目多了,也就读来令人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