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立緒
原作名: Mornings in Jenin
译者: 鄧伯宸
出版年: 2010年09月07日
定价: NT$:320元
装帧: 平裝
ISBN: 9789866513299
内容简介 · · · · · ·
薩依德巴勒斯坦論述的體驗版。
具備文字上的深度與力度
獲得2007 年「美國書訊獎」歷史小說類大獎
( USA Book News – Winner 2007 Best Book/ Historic Fiction)
當你進入到本書的核心,它將讓你心潮澎湃,為你所不知道的苦難世界同苦同悲,也為你打開了世界另一面向的一扇窗
無數個黑夜
裹我以深沉的憂傷
衝擊我,考驗我,有如
夾帶悲愁的巨浪
多數美國人無法像我們這樣愛。關鍵在於他們活在安定安全之中,活得太淺,很難把人的感情推入到我們所活過的那種深度。
我們悲傷,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喪失,我們的家人就和死亡一樣,唯有躲開你,才會使你幸福,---
如果薩依德的巴勒斯坦論述,讓世人瞭解了他同胞們痛苦的處境,那麼這本書可以說是薩依德論述的體驗版。
作者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扣著幾次歷史事實如...
薩依德巴勒斯坦論述的體驗版。
具備文字上的深度與力度
獲得2007 年「美國書訊獎」歷史小說類大獎
( USA Book News – Winner 2007 Best Book/ Historic Fiction)
當你進入到本書的核心,它將讓你心潮澎湃,為你所不知道的苦難世界同苦同悲,也為你打開了世界另一面向的一扇窗
無數個黑夜
裹我以深沉的憂傷
衝擊我,考驗我,有如
夾帶悲愁的巨浪
多數美國人無法像我們這樣愛。關鍵在於他們活在安定安全之中,活得太淺,很難把人的感情推入到我們所活過的那種深度。
我們悲傷,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喪失,我們的家人就和死亡一樣,唯有躲開你,才會使你幸福,---
如果薩依德的巴勒斯坦論述,讓世人瞭解了他同胞們痛苦的處境,那麼這本書可以說是薩依德論述的體驗版。
作者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扣著幾次歷史事實如1948猶太建國、1967的6日戰爭、1982夏提拉(Shatila)與薩布拉(Sabra)難民營大屠殺、 1983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攻擊案、2002階林屠殺…等,六十年來巴勒斯坦人的苦難歷史寫成本書。她透過書中人物,讓讀者看到了他們的惶惶不可終日,並揭露了巴勒斯坦歷史上的血腥路標。
本書的原始材料都是歷史事實,作者將虛構與文獻加以揉合的手法,正是本書的力量之所在。
英國泰唔士報(TheTimes /UK News)在2010/2/6的評論 很值得提出參考:《哭泣的橄欖樹》絕不耽溺於種族情結,更不偏向種族主義。受苦與犧牲並未成為特定訴求的符碼,勿寧是極為難能可貴的成就之一。這本小說的寫作,其行文詩意,是現代阿拉伯寫作的特點。作者掌握了阿拉伯語的細緻慇勤與充滿意像的特點,揮灑其所謂的「阿拉伯之舞」,可說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2009年新年前夕爆發的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事件,意外地使這本小說受到擅長發掘新人作家的出版集團Bloomsbury的注意。打造過《英倫情人》、《哈利波特》、《追風箏的孩子》等國際重磅暢銷書的Bloomsbury,信心滿滿地簽下這本小說的英美兩地英語翻譯權,比照《追風箏的孩子》的行銷規格,在2010年2月給這本小說一個新的名字MORNINGS IN JENIN,上市發行。
故事在海法附近的艾因霍村揭開序幕,以阿布赫傑一家人與橄欖種植為核心,一九四八年「大禍臨頭」。在西方國家支持下,猶太復國份子入侵,佔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家園與清真寺。村莊遭到攻擊,村民被迫流放,蒙受損失、流離與羞辱之苦,最後落腳在難民營,階林。走到這一地步,「睜開眼睛,難民惶惶不安地發現,他們正慢慢地被人從這個世界上抹掉」。猶太人以各種手段斷絕他們的生機,其用心與納粹德國無異。
艾因霍(Ein Hod)村的一家巴勒斯坦人被趕出世居祖宅的那一天,一個名叫伊士瑪的新生嬰兒,遭到一名以色列軍人擄走,成為猶太人的兒子,取名大衛。
伊士瑪丟失後,他的母親達妮亞生下女兒阿梅爾。《哭泣的橄欖樹》便是在敘述親兄妹阿梅爾與大衛,從敵對到相認的曲折故事。
在階林難民營中出生,阿梅爾一生下來便被丟入一個不斷喪失的世界,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失去國家民族。但在殘缺的人生中,每天黎明,父親為年幼的女兒朗讀,讓她覺得自己擁有的愛「大如海洋及其全部游魚」。但另一方面,卻又活在母親患難人生的哲學中:「無論什麼感受,緊鎖放在心裡」,大悲大喜皆不形於色。
阿梅爾的一生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六十年衝突的縮影,從階林到耶路撒冷,到黎巴嫩,到陌生地美國,到重返階林,傷痕與恐懼,親情與愛情,步步血淚,其間有仇恨,有寬恕,有大愛。
《哭泣的橄欖樹》是小說但也是歷史,人物雖屬虛構,場景都是真實,也是作者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顛沛流離的故事。她是巴勒斯坦人,出生於6日戰爭的1967年,故事跟著她苦難的生活-----科威特、約旦和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最後到達美國,目前定居於賓州。這幾乎就是她個人的傳記,也是今天巴勒斯坦人的傳記。同時也揭露了九一一紐約雙子星大樓事件背後令人淌血的動因,揭開了新聞頭條底下不為人知的真相,為現代世界一場活生生的政治衝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作者简介 · · · · · ·
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
巴勒斯坦人,一九六七年出生,一出生就成為六日以阿戰爭的難民。自幼顛沛流離,住過科威特、約旦和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最後到達美國,目前定居於賓州。
青少年時期移民至美國後接受寄養制度的安排,在北卡羅萊納州長大,就讀費佛大學﹝Pfeiffer University﹞,並在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取得營養學碩士學位。
蘇珊對西方媒體看待以巴衝突的報導感到失望,經常投書報紙的論壇版,她的文章見於許多報章雜誌。創辦非政府組織「巴勒斯坦園地」 ﹝Playgrounds for Palestine, Inc. www.playgroundsforpalestine.org﹞,在被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與各個難民營為兒童建設遊樂場,捍衛占領區內巴勒斯坦兒童的遊戲權。
作品常見《紐約日報》(New York Daily News)...
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
巴勒斯坦人,一九六七年出生,一出生就成為六日以阿戰爭的難民。自幼顛沛流離,住過科威特、約旦和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最後到達美國,目前定居於賓州。
青少年時期移民至美國後接受寄養制度的安排,在北卡羅萊納州長大,就讀費佛大學﹝Pfeiffer University﹞,並在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取得營養學碩士學位。
蘇珊對西方媒體看待以巴衝突的報導感到失望,經常投書報紙的論壇版,她的文章見於許多報章雜誌。創辦非政府組織「巴勒斯坦園地」 ﹝Playgrounds for Palestine, Inc. www.playgroundsforpalestine.org﹞,在被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與各個難民營為兒童建設遊樂場,捍衛占領區內巴勒斯坦兒童的遊戲權。
作品常見《紐約日報》(New York Daily News)、《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及其他出版品與文選。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阿梅尔,我相信大部分美国人的爱和我们的爱不一样。这不是他们固有的缺点和优越性造成的。他们的生活安全浅薄,那种环境很少会将人的感情推到我们生活的深度。。。。由于以色列的占领,我们很年轻时就体会到了感情的极致,最终我们只会感觉到最极致的感情。。。我们悲痛的根深深盘踞在我们的失却之中,死亡就像家庭成员一样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只要它避开你,就可以让你开心,但它仍然是家庭的一员。我们的怒气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盛怒。我们的悲伤可以让石头哭泣。而我们爱的方式也不例外。。。只有你感受过在夜里那种要吞噬你自己的那种渴望,你才会了解那种爱。只有在生活庇护着你,不让炸弹落到你头上,不让子弹穿过你的身体之后,你才会了解那种爱。那种爱赤裸裸地冲向那永恒的疆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1页 -
我们一出生,就继承了今后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其一是你的头脑,其二是你的心灵。就这些财富的运用而言,不可或缺的工具时时间和健康。你如何用安拉的这些礼物来帮助你自己,来帮助人类,最终意味着你如何敬仰安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哭泣的橄欖樹"的人也喜欢 · · · · · ·
哭泣的橄欖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民族、历史,一切宏大命题巧妙又正当地遮蔽了女性的命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早晨刷牙,想起《大卫的伤疤》,忽然有点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对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略感失望。一个艰险出走的巴勒斯坦女性,在逃离战火后,因为抛弃自己的祖国和语言而饱受良心谴责,最终选择重回国境,在战火侵袭的土地上把生命交付给女儿,以达成生命的圆满。这是难民道德困境与女... (展开)>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凤凰出版社 (2011)8.5分 702人读过
-
Bloomsbury USA (2010)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0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哭泣的橄欖樹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跳舞的熊🌷 2020-03-03 21:18:53
以巴衝突的第一本書
1 有用 信然 2012-07-23 23:45:54
「我们的一生,他们已经写好了剧本,只不过死刑的延迟而已……」——「这本书,我不会想再看第二遍,它力道太猛,以战争史实为背景,书写一个巴勒斯坦家族四代人的生活,写的非常好,就是因为写得太好太逼真,读完觉得太难受了我讨厌战争!」唯一不足就是作者有时难以自制,导致力道太猛了。
1 有用 和利朗 2011-06-20 00:50:13
哭了。弱肉强食的社会,谁来关注弱者的悲伤?
0 有用 🧡勞小姐🧡 2021-05-28 08:47:46
-_-文筆優美,情緒剋制。但這三言兩語腦補的畫面又殘暴、血腥、觸目驚心。耶路撒冷的哭牆到底是為何而建?為懺悔?為銘記?還是為祈禱?
0 有用 Hui-Bun Ha 2014-07-18 08:41:44
高中讀的,該重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