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Vorlesungen zur Phä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sstseins
译者: 倪梁康
出版年: 2010-10-1
页数: 537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ISBN: 9787100069311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Vorlesungen zur Phä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sstseins
译者: 倪梁康
出版年: 2010-10-1
页数: 537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ISBN: 9787100069311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二十世纪现象学派奠基人胡塞尔(1859—1938)的著作。他的现象学对其后心理学的诸多发现,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二十世纪初的存在主义、完形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理论上都受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在问题发生方面或者逻辑展开方面,在对时间意识的意向特征的析出和对意向性的不断增强的根本澄清方面,本书可以看作是《逻辑研究》的直接承续,两者一同构成了胡塞尔的哲学意识中的存在意识与时间意识。本书是理解胡塞尔的一个重要视角。此外,书中脚注部分包含编者极其详尽的文本考据复原材料,有助于了解胡塞尔思考的原始进路和关联。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创作者
· · · · · ·
目录 · · · · · ·
编者引论
A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
第一部分1905年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
引论
第1节 对客观时间的排斥
第2节 关于“时间起源”的问题
第一章 布伦塔诺的时间起源学说
第3节 原初的联想
第4节 将来的获得与无限的时间
第5节 由于时间特征而产生的表象变化
第6节 批判
第二章 时间意识分析
第7节 解释:对时间客体的把握是瞬间的把握和延续的行为
第8节 内在时间客体以及它们的显现方式
第9节 关于内在客体之显现的意识
第10节 流逝现象的各个连续统。时间图式
第11节 原印象与滞留的变异
第12节 滞留作为特殊的意向性
第13节 一个印象先行于每个滞留的必然性。滞留的明见性
第14节 时间客体的再造(次生回忆)
第15节 再造的进行模式
第16节 作为当下拥有的感知对立于滞留和再回忆
第17节 感知作为自身给予的行为对立于再造
第18节 对于有关延续与后继之意识的构造,再回忆所具有的意义
第19节 滞留与再造的区别(原生的和次生的回忆或想象)
第20节 再造的“自由”
第21节 再造的各个清晰性层次
第22节 再造的明见性
第23节 被再造的现在与一个过去的相合。对想象与再回忆的区分
第24节 再回忆中的前摄
第25节 再回忆的双重意向性
第26节 回忆与期待的各种区别
第27节 回忆作为关于曾被感知的意识
第28节 回忆与图像意识。回忆作为设定的再造
第29节 当下回忆
第30节 在滞留变化中对象意向的保持
第31节 原印象与客观的、个体的时间点
第32节 在对这一个客观时间构建上再造的参与
第33节 几个先天的时间规律
第三章 时间与时间客体的构造阶段
第34节 构造阶段的划分
第35节 被构造的统一与构造着的河流的区别
第36节 构造着时间的河流作为绝对的主体性
第37节 超越客体的显现作为被构造的统
第38节 意识流的统一与同时和后继
第39节 滞留的双重意向性与意识流的构造
第40节 被构造的内在内容
第41节 内在内容的明见性。变化与不变
第42节 印象与再造
第43节 事物显现与事物的构造。被构造的立义与原立义
第44节 内感知与外感知
第45节 非时间的超越之构造
第二部分 1905~1910年间对时间意识分析的续加和补充
附录一 原印象及其变异的连续统
附录二 当下化与想象——印象与想象
附录三 回忆与感知的关联意向。——时间意识的诸样式
附录四 再回忆与时间客体和客观时间的构造
附录五 感知与被感知之物的同时性
附录六 对绝对河流的把握。——四重意义上的感知
附录七 同时性的构造
附录八 意识流的双重意向性
附录九 原意识与反思的可能性
附录十 时问的客体化和在时间中的事物性的东西的客体化
附录十一 相即感知与不相即感知
附录十二 内意识和对体验的把握
附录十三 作为内在时间客体的自发统一的构造。——作为时间构形和绝对时间构造意识的判断
B 表明此问题发展的增补文字
<一引入对“清新”回忆和“再”回忆的本质区别以及关于时间意识中的内容变化与立义区别>
<从大约1893至大约1901年>
第1号 对一个持续较长的变化进程之统一的表象是如何成立的?<直观与再现>(约1893年)
第2号 时间感知的明见性、回忆等等
第3号 <相即的期待>
第4号 沉思。<感知、回忆与期待。>
第5号 <作为简单行为的持续感知。>(1898~1900年)
第6号 <布伦塔诺与记忆的明见性问题。>
第7号 直观、过去存在的明见性——对过去存在的单纯表象。<对在原生回忆中的内容变动之假设的虚假必然性。>
第8号 通过相似而完成的相即。——对一个对象的表象与对此对象之感知的表象。<以“逐渐淡化”的方式还被意识到的东西作为此前被感知之物的图像类似代表。>
第9号 争论。<回忆的当下性,被回忆之物的过去存在。>
第10号 在原初的过去意识与再回忆之间有一个本质区别,对此问题的老的和最初的观察
第11号 就时间客体的流逝部分而言,感知的瞬间相位具有想象的特征吗?
第12号 <时间意识的明见性。>
第13号 对一个时间性的东西的感知与对时间性的感知
……
附录
· · · · · · (收起)
A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
第一部分1905年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
引论
第1节 对客观时间的排斥
第2节 关于“时间起源”的问题
第一章 布伦塔诺的时间起源学说
第3节 原初的联想
第4节 将来的获得与无限的时间
第5节 由于时间特征而产生的表象变化
第6节 批判
第二章 时间意识分析
第7节 解释:对时间客体的把握是瞬间的把握和延续的行为
第8节 内在时间客体以及它们的显现方式
第9节 关于内在客体之显现的意识
第10节 流逝现象的各个连续统。时间图式
第11节 原印象与滞留的变异
第12节 滞留作为特殊的意向性
第13节 一个印象先行于每个滞留的必然性。滞留的明见性
第14节 时间客体的再造(次生回忆)
第15节 再造的进行模式
第16节 作为当下拥有的感知对立于滞留和再回忆
第17节 感知作为自身给予的行为对立于再造
第18节 对于有关延续与后继之意识的构造,再回忆所具有的意义
第19节 滞留与再造的区别(原生的和次生的回忆或想象)
第20节 再造的“自由”
第21节 再造的各个清晰性层次
第22节 再造的明见性
第23节 被再造的现在与一个过去的相合。对想象与再回忆的区分
第24节 再回忆中的前摄
第25节 再回忆的双重意向性
第26节 回忆与期待的各种区别
第27节 回忆作为关于曾被感知的意识
第28节 回忆与图像意识。回忆作为设定的再造
第29节 当下回忆
第30节 在滞留变化中对象意向的保持
第31节 原印象与客观的、个体的时间点
第32节 在对这一个客观时间构建上再造的参与
第33节 几个先天的时间规律
第三章 时间与时间客体的构造阶段
第34节 构造阶段的划分
第35节 被构造的统一与构造着的河流的区别
第36节 构造着时间的河流作为绝对的主体性
第37节 超越客体的显现作为被构造的统
第38节 意识流的统一与同时和后继
第39节 滞留的双重意向性与意识流的构造
第40节 被构造的内在内容
第41节 内在内容的明见性。变化与不变
第42节 印象与再造
第43节 事物显现与事物的构造。被构造的立义与原立义
第44节 内感知与外感知
第45节 非时间的超越之构造
第二部分 1905~1910年间对时间意识分析的续加和补充
附录一 原印象及其变异的连续统
附录二 当下化与想象——印象与想象
附录三 回忆与感知的关联意向。——时间意识的诸样式
附录四 再回忆与时间客体和客观时间的构造
附录五 感知与被感知之物的同时性
附录六 对绝对河流的把握。——四重意义上的感知
附录七 同时性的构造
附录八 意识流的双重意向性
附录九 原意识与反思的可能性
附录十 时问的客体化和在时间中的事物性的东西的客体化
附录十一 相即感知与不相即感知
附录十二 内意识和对体验的把握
附录十三 作为内在时间客体的自发统一的构造。——作为时间构形和绝对时间构造意识的判断
B 表明此问题发展的增补文字
<一引入对“清新”回忆和“再”回忆的本质区别以及关于时间意识中的内容变化与立义区别>
<从大约1893至大约1901年>
第1号 对一个持续较长的变化进程之统一的表象是如何成立的?<直观与再现>(约1893年)
第2号 时间感知的明见性、回忆等等
第3号 <相即的期待>
第4号 沉思。<感知、回忆与期待。>
第5号 <作为简单行为的持续感知。>(1898~1900年)
第6号 <布伦塔诺与记忆的明见性问题。>
第7号 直观、过去存在的明见性——对过去存在的单纯表象。<对在原生回忆中的内容变动之假设的虚假必然性。>
第8号 通过相似而完成的相即。——对一个对象的表象与对此对象之感知的表象。<以“逐渐淡化”的方式还被意识到的东西作为此前被感知之物的图像类似代表。>
第9号 争论。<回忆的当下性,被回忆之物的过去存在。>
第10号 在原初的过去意识与再回忆之间有一个本质区别,对此问题的老的和最初的观察
第11号 就时间客体的流逝部分而言,感知的瞬间相位具有想象的特征吗?
第12号 <时间意识的明见性。>
第13号 对一个时间性的东西的感知与对时间性的感知
……
附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随着新感觉的出现,我们也就不再具有对早先感觉的曾在状态的回忆;我们在每个瞬间就都只有关于刚刚产生的感觉意识,如此而已,别无他哉。然而,即便是已经产生的感觉的持续也不会帮助我们形成对演替的表象。倘若在声音演替的情况下早先的声音得以如其所是地继续保留下来,与此同时又不断有新的声音响起,那么我们就在表象中具有各个声音的同时的总和,但却不具有各个声音的演替。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3节 原初的联想 -
我们相信自己在听一个旋律,即是说,我们相信自己还在听刚刚过去的东西,然而这只是一种起因于原初联想之生动性的假象。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3节 原初的联想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共325册),
这套丛书还有
《人类理解研究》《人类的由来(全两册)》《道德形上学探本》《心的分析》《法哲学原理》
等
。
喜欢读"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转】马迎辉:胡塞尔的内时间研究与超越论现象学
【作者简介】马迎辉,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现象学、精神分析、法国哲学以及批判理论;完成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各一项。著有《先验性的界限 : 对阿多诺<认识论元批判>的现象学审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时间性与思的哲学 : 与胡塞尔共同...
(展开)

【转】高秉江: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与西方哲学的时间观
【作者简介】高秉江,男,1963年6月生,湖北宜昌人。吉林大学硕士,武汉大学博士,美国天主教大学访问学者。华中科技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理事。从事西方哲的研究和教学,主要结合柏拉图、笛卡尔与康德...
(展开)

倪梁康:关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翻译出版,使得胡塞尔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被比较完整地引入了汉语学术领域, 这个部分是理解胡塞尔的一个重要视角。尽管如此,由于 胡塞尔的思想资源极为丰富,这个视角也只能提供窥视他的思想大厦的少数几个窗口。 好在现在有许多致力于胡塞尔翻译的学者...
(展开)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摘抄
按:看的头大,稍不注意,就走神了,抓不住思路和要点。逼自己用这个摘抄笨办法一点点记下来,好像能读进去了,后面的就没有再抄了。。。P1指原书页码。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编者引论 P1 1. 在1906年9月25日的一则日记中,...
(展开)

对布伦塔诺的批判(第六节)
记录一下读书会想到的一个问题 布伦塔诺的时间学说如下: 1)存在一个外在刺激 2)该刺激激发一个瞬时感觉(Empfindung) 3)瞬时感觉产生对应的瞬时表象 4)瞬时表象不断生产(erzeugen)新的过去/未来表象,形成表象序列(原初联想) 5)在原初联想时,过去/未来的表象被打上“过...
(展开)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商务印书馆 (2009)9.3分 240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7)9.4分 43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00)8.4分 42人读过
-
Springer (2008)暂无评分 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现象学资料辑集(ing) (歧木零)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第十一辑 (瑚璉)
- 一个最低限度且最高限度的哲学研习书目:西方现当代哲学第六 (乱码空间)
- 现象学资料辑集 (形而上学)
- 买书如山倒 (燭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יוֹחָנָן 2017-03-21 14:13:55
胡塞尔的这本书是其中一本不是引论性的著作,胡塞尔一生都在做奠基地基工作,但是这本书却将重心放在了时间意识的分析上。胡塞尔将客观时间排出现象学考察的范围,同时分析客体在时间中的构造,在此引出客体的客体化过程与内在性被给予的过程,一方面内在性被给予性,作为一种绝对被给予性被亨利所借鉴,成为生命现象学的先声。另一方面,两个意向性过程的时间差使得一切古典形而上学都不再可能,而从中人性的情感与无能显露出来,... 胡塞尔的这本书是其中一本不是引论性的著作,胡塞尔一生都在做奠基地基工作,但是这本书却将重心放在了时间意识的分析上。胡塞尔将客观时间排出现象学考察的范围,同时分析客体在时间中的构造,在此引出客体的客体化过程与内在性被给予的过程,一方面内在性被给予性,作为一种绝对被给予性被亨利所借鉴,成为生命现象学的先声。另一方面,两个意向性过程的时间差使得一切古典形而上学都不再可能,而从中人性的情感与无能显露出来,而这为德里达的“解构”奠定了基础。在这个问题中,现象学不再关注客体本身与与其相关的eidos,而是关注显现行为和被给予行为本身,因此现象学不是关于客体构造的学科或者说严格的科学,而是研究人之生存的最好的表达方式,而这一点与胡塞尔背道而驰,最终走向海德格尔。 (展开)
0 有用 阿古林 2018-06-08 21:48:32
与柏格森类似,“现在”总是在生成。不同的是,胡赛尔的时间是线性的,他把它比作河流,不断地向我们身后流去,注重其流逝样式和连续性(?);而柏格森的过去是一种潜在,它作为整体栖居于一个领地,存在在此之上“生成”。
0 有用 Ereignis 2023-06-02 15:33:51 湖南
滞留-回忆-时间
0 有用 HHH 2022-02-23 02:21:09
Gekauft
2 有用 ㄍㄨㄥˋㄑㄩ 2011-12-13 21:41:28
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