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语言的书评 (7)

微尘 2017-10-16 00:01:25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写这份读书报告之前,我想起了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相传在中苏交恶其间,一次两方谈判,中方称:“请贵方不要得陇望蜀”。然而苏联方面随即表态:“我们从未想过进攻中国甘肃和四川”。听起来这像是个笑话,或者翻译中的小插曲。然而书中提到的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阿斯旺大坝...  (展开)
Chi 2019-11-27 22:31:51

这本书书评很少,我把我作业的初级版本放一下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容器的文化 【摘要】《无声的语言》对于文化的看法结合了逻辑与举证,给如此庞大的话题串入了一条清晰的框架,让“跨文化传播研究”摆脱了“陌生人”身份。爱德华对于文化研究的多学科综合运用一直是很多学者常常提起的,但在笔者看来似乎很多人遗落了“...  (展开)
Bonnie 2022-04-30 10:55:13

这不是分析国际传播困境的现成框架吗!

《无声的语言》爱德华·霍尔 The Silent Language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文化即交流”(culture as communication),讲述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壁 垒,是作者以人类学家的名义来培训外交官的著作。交流不仅仅要靠语词,更重要的是非语 言成分,用广义的词来概括即文化。 文化是一个虚无...  (展开)
是隅隅呀 2021-08-16 17:03:20

文化即交流

霍尔的这本《无声的语言》要比他的《超越文化》容易阅读一些。一方面框架更清晰,而且举的例子也比较多。 The language is silent,无声的语言,隐藏于各种文化之中。霍尔提出的显形文化、隐形文化与技术性文化,虽然增加了层次分析的难度,但更能够给文化赋予更多新的拓展意义...  (展开)
owow 2023-05-24 20:24:54

作为“容器”的文化

跨文化传播行为自古有之,而对其的系统研究和学科开拓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一书,这使得此书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奠基之作。 在“文化即交流”的语境下,文化的存在如同一种透明容器:能够将人类容纳其间,并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同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  (展开)
打卡备忘录📝 2021-08-01 16:42:23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版

爱德华·霍尔,刘建荣1991译《无声的语言》

【适用情形】人类学、社会学为主,跨文化交际学时空内容附加为导向;内容自我探寻、组建。 【特点描述】理论知识需个体思考、深究;文本语言表达需改善。 学界为爱德华·霍尔的《无声的语言》贴有一个标签:跨文化交际学的开山之作。 去年,按惯例、地位,它成为了课后参考书,...  (展开)

订阅无声的语言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