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本书展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领域,其中包括德军的新兵生活、德国战俘经历、战地家信和家属寻亲、女性在战争中的命运、国际法对德军战时行为的影响、德军对游击战争的质疑和对策、战争难民的逃亡境遇、德国老兵的反思和反战立场。作品中不仅包含了对德国历史罪责的思考,也揭示了英、美空军屠杀平民的“面积轰炸”、美军的有计划的大面积虐俘、苏军在反攻时的群体掠夺和强奸行为。作者以40万字大手笔的真实访谈录,300幅视角独特、极具冲击力的战争图片构筑出一部罕见的全面反思“二战”的反战类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朱维毅,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籍贯江苏,长于北京,“老三届”初中生,1980年考取研究生,1988年赴德留学,1992年在柏林工大获博士学位,其后开始了“工——商——文”三级跳,其发表作品多涉及中德间的文化互动。本书即是作者利用在德国生活的近20年时间,采访许多“二战”老兵,查询大量的“二战”史书、档案和资料,完成此书。
目录 · · · · · ·
前言(1)
第一章 国家在召唤
崛起
义务——无法选择
为“保卫祖国”而战
第二章 走向军营
铁打的营盘
军官苗子
“纯爷们”的烦恼
第三章 血肉之搏
“大德意志师”一兵
永恒的伤痛
小连长
重创
第四章 硝烟轶事
败军的“杰作”
好运大兵
命运路线图
恐高的飞行员
画笔写春秋
第五章 纳粹卫队
我们是“多国部队”
曾经骄傲
精英梦破
恐怖双闪电
第六章 孩子兵
临危受命
“婴儿师”的覆灭
教授的往事
在战火中成人
海岛小兵
第七章 燃烧的家园
火从天降
后方少年的记忆
小城之灾
第八章 战乱中的女性
国防军女助手
按计划成长
妻子在后方
大逃亡
第九章 “卖国”英雄
大将之家
是英雄还是叛徒?
独目刺客之沉浮
第十章 铁丝网记忆
“莱茵大营”之谜
目标——西伯利亚
穿越炼狱
人性的光辉
第十一章 远方回声
阵亡通知书
前线寄来的遗书
伏尔加河畔的追寻
第十二章 解放者
从“卡廷惨案”到大驱逐
胜利之师在行动
战利品——女人
第十三章 另类解读
德军面面观
国防军之罪
“澄清派”的追问
《游击队之歌》
第十四章 再生之路
从“零点”开始的日子
精神的崛起
后 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德意志的另一行泪"的人也喜欢 · · · · · ·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3 条 )

战争是一场人类共同犯下的错误

从《我们的父辈》到《德意志的另一行泪》——感受德军老兵眼中的烽火岁月

沉思与感悟、自省与抉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等了许久,《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新版)终于收到了。对于这本广受好评、如雷贯耳的大作,我可谓是“垂涎已久”。听说作者要重新修订,添加更为精彩的内容,我强按捺心思,终于等到《另泪》新版的问世。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不及焚香净手,立刻就读。... (展开)
一群普通二战德军老兵的回忆录
> 更多书评 43篇
-
我们连奉命消灭沿途的苏军散兵,大家纷纷从车上跳下来,手持武器向公路两侧搜索。我发现了一个仰卧在麦地里的苏军重伤员,他已经一点也爬不动了,脖子上被子弹洞穿的伤口冒着一串串血泡,黄军服的胸襟被染红了大半边,在我步步走近时,他恐惧地注视着我,喉咙里发出一阵像轻微打鼾似的声音,像要对我说什么。我想那一定是请我救救他。 我不忍心看他那惨状,刚要调头走开,就被我的连长用手枪拦住了。他让我打死这个伤兵,还说这...
2020-10-18 20:06:47
我们连奉命消灭沿途的苏军散兵,大家纷纷从车上跳下来,手持武器向公路两侧搜索。我发现了一个仰卧在麦地里的苏军重伤员,他已经一点也爬不动了,脖子上被子弹洞穿的伤口冒着一串串血泡,黄军服的胸襟被染红了大半边,在我步步走近时,他恐惧地注视着我,喉咙里发出一阵像轻微打鼾似的声音,像要对我说什么。我想那一定是请我救救他。 我不忍心看他那惨状,刚要调头走开,就被我的连长用手枪拦住了。他让我打死这个伤兵,还说这是命令。我不干,他就把手枪指向了我。我火了,对他大喊:“我只能向敌手开枪,他是垂死的人,不是我的敌手!”连长不再说话了,自己上前朝那个俄国人的头上开了一枪。我当时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按照军纪,连长完全有权转过身来将第二枪打在我的头上。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也没有举报我。这是我走上战场后逃过的第一劫。德国军队的纪律非常严。就在我所在的无线通讯班里,有一个话务兵因为打瞌睡耽误了传达命令,当天就被长官下令枪毙了。我算是有运气的了。 引自 “大德意志师”一兵 回应 2020-10-18 20:06:47
-
冲破迷雾大帝 (相信未来)
在魏玛共和国1930年的那次选举中,纳粹党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我采访的那些老兵当时都还是没有选举权的孩子。希特勒的上台,是他们的上一代人面对生存困境寻找强人时所做出的一致选择。但作为亲身经历过纳粹上台前后生活变化的一代人,这些老兵对希特勒政府的认同是毫无疑义的。这种认同使他们把纳粹发动的战争等同于国家的召唤,因而心甘情愿地在为国尽职的理念下走向战场,抛洒鲜血。 纳粹政权出现在百废待兴的德国有其历史...2013-03-25 15:22:33
在魏玛共和国1930年的那次选举中,纳粹党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我采访的那些老兵当时都还是没有选举权的孩子。希特勒的上台,是他们的上一代人面对生存困境寻找强人时所做出的一致选择。但作为亲身经历过纳粹上台前后生活变化的一代人,这些老兵对希特勒政府的认同是毫无疑义的。这种认同使他们把纳粹发动的战争等同于国家的召唤,因而心甘情愿地在为国尽职的理念下走向战场,抛洒鲜血。 纳粹政权出现在百废待兴的德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希特勒抓住了民间迫切希望改变生活现状的心理,因势利导地提出了消除失业、振兴经济的承诺。他在上台后对其承诺神奇般的兑现,大大提升了他的威信和影响力。但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这一切同时又都是在为他的战争计划做着铺垫。为了复仇和扩张,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需要民众绝对的服从,需要一支具有战斗力和义务感的超强军队。他的这些需求在1933年到1939年的6年德国备战期内基本上都得到了满足。 图1-8:1939年4月20日是希特勒50岁生日,纳粹德国为此在柏林举行了一次德国军史上最大规模的阅兵式,整个仪式历时4个半小时。一位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柏林老人对我说:“德国所展示出的军力让整个欧洲发抖。我当时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我的祖国充分安全!我根本想不到这支叫做‘国防军’的军队会在受阅4个多月后就被投入了一场对外侵略战争。”图为即将受阅的摩托化步兵师整装待发。 国内有一个历史学者在访问德国时曾经问我:“是6 000万德国人被希特勒一个人愚弄了,还是希特勒顺应了6 000万德国人的民心?”这是一个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的问题。事实上,纳粹德国走向战争的深层原因是无法用这种二选一的方式来回答的。 我对他的答复是:“长期以来,西方在诠释‘二战’的成因时习惯把责任归咎于希特勒的‘个人疯狂’和德国民众的‘整体过失’这两点上,这就偏离了历史的真实。依我之见,德国发起战争的起因应归结于‘四大要素’:第一,希特勒关于德国生存与扩张的理念;第二,‘一战’后战胜国的长期压榨所造成的德国整体性反抗;第三,欧洲列强争夺和远征的传统在德意志这个欧陆后起民族身上的延续;第四,以普鲁士军国主义精神为代表的德国的进攻和扩张传统。” 在我采访的那些老兵当中,抱着要开拓德国的生存空间、要向英法复仇、要为德国夺回殖民地利益、要弘扬普鲁士军队精神的主观动机而参军的人一个也没有。政治、传统和外部环境对他们产生内在的影响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易察觉。但是,这些影响实际上是存在的。从表面上看,无论是被动应征还是主动参军,他们的最高行为准则几乎都是“为国尽职”,他们对纳粹领袖作为“国家化身”的精神认可,实际上已经隐含了他们的政治立场。 在花山市,我曾经和原海军老兵迈尔就此事谈了上述看法,老人很同意我的“四大要素”论,因为我们谈得很投机,彼此就有了一种“初级”的忘年之交的感觉。我们在他家小楼的客厅里聊了整整一个下午,把一大瓶葡萄酒喝得精光。 图1-9:海军老兵迈尔。迈尔在当兵前读完高中,战后又读了大学。在对“二战”历史的看法上,他的态度明显具有知识分子的反思特点。 迈尔先生性情温和,风度儒雅,这从他年轻时的照片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年过八十,但眼神中依然充满智慧。他在战后就读于哥廷根大学,退休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的结发妻子是大学期间的同学,已于2001年去世。老人的两儿两女成家后就不再和他一起生活了。喜欢读书的老人似乎比较容易打发晚年的时光,他说他每天沉醉于博览群书,并不感到独处生活是如何寂寞难耐。不过,他家里悬挂着他夫人的那张巨大的照片表明,他对夫人抱有着一份深深的怀念,并长期以这样的方式与她日日相伴。 在战争中,迈尔先生曾作为一名海军军官领导着一支65人的船队执行布雷和扫雷任务,先后到过北海、波罗地海、芬兰湾、大西洋和地中海。因为不需要直接参战,他在整个战争中毫发无损。和2/3的舰只被盟军击沉的德国潜艇部队相比,这简直就是福星高照了。在和他同时入伍的花山中学的同学中间,1/3的人都战死了。战后,他的中学母校曾组织过一次幸存老同学的聚会,共有25人到场。大家在谈到阵亡的同学时,纷纷感慨道:“我们这一代人对国家的义务感被罪犯们滥用了。”对此他感叹说:“流了那么多的血,经历‘二战’的军人们终于否定了自己追随过的‘国家代表者’的合法性,把纳粹领袖归纳为罪犯。这就是进步。” 我请他评价“二战”时的国防军。他思考了一下说:“义务教育制使国防军里没有文盲。大家进入军队的途径几乎都是同样的:高中毕业后走出校门进军营。德国军队战斗力比较强的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文化素质比较好。不过,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并不总是成比例的。德国人重等级,重义务,重服从,加上长期缺乏民主的观念。所以,做事漂亮的德国人总需要有明君治理。这就有点赌运气了。如果碰上独裁的领袖,它就是一支极大的破坏力量。‘二战’时的德国军队就是一支破坏力量。不仅给别的国家,也给自己带来了毁灭性破坏。” 我说:“德国民众被‘滥用’在先,觉悟在后,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老问题: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迈尔先生平和地答道:“我认为,民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领袖来实现的。领袖代表人民时,人民就创造和推动历史。领袖专制独裁时,人民作为他们的工具被滥用就在所难免,一个‘国家义务’压下来,你就再无其他选择。德国人从‘二战’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会了拒绝独裁。” 图1-10:在第三帝国期间,德国青年的良好教育、求精特质、服从天性加上纳粹的战争政策,使他们一批批地从平民变成具有可怕战斗力的军人。右图为林堡的应征入伍青年身着西服走向军营。左图为在波兹南的德国军营中举行的新兵宣誓仪式。 在花山举行的老兵座谈会结束后,我开始挑选家访的对象,然后在老市长的帮助下逐个登门拜访。迈尔先生是第一个,接着就是老兵克诺内尔。 克诺内尔是毕业于布朗什维威克大学的医学博士,家住小城的边缘。那是一幢外观古朴而内饰豪华的白色建筑,小楼门前有一片绿地,背后是一片起伏的牧场,再远处就是茂密的森林,云雾飘来时,近处可见,远景模糊,那动人的层次产生出一种风景油画的效果。看得出来,主人崇尚自然,也非常注重生活的品位。克诺内尔博士出生于1924年,但看上去像是一个60多岁的企业老板。他面相年轻,精力充沛,穿着也比较考究。 我们的谈话是从闲聊开始的。他问我:“您是学日尔曼语言学的?”我说不是,我学的是工科。他说:“很好。学工的人研究历史和文学一般来说比较严肃和缜密。”我说:“我也希望这样,但有时还是犯低级错误。”一来二去,我们的距离就缩短了。他笑着说:“中国的历史太长,语言和文字都太难了,所以德国人很难真正了解中国,但大家都承认:中国人是高度智慧的。我们欧洲人还睡在树上的时候,你们的祖先已经睡在房间里了。”……闲聊了一阵之后,我向他提出了打仗的“动机”问题:“您那时想过为什么去打仗吗?” 图1-11:“一战”的人员牺牲和战后的经济困境造成了德国人口的减少。纳粹党上台后大力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左图是克诺内尔博士的祖母获得的“德意志母亲荣誉勋章”,这种奖章是颁发给生育不少于8个健康孩子的“雅利安母亲”的,奖章的背面刻写着:“孩子使母亲尊贵”。 克诺内尔博士微微一笑,打开了桌上的一个盒子,里面赫然露出一枚制作精美的勋章。我以为是军功章,他摇摇头说:“不,这是1938年12月16日政府发给我妻子的祖母的一枚勋章,奖励她为德意志祖国生育了8个孩子。当时离战争的爆发还有9个多月时间,德国需要人口,而且特别需要男孩子。战争结束后,这8个孩子中还剩下5个,这在当时的德国家庭中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在我自己的家里,4个男人打了两场战争。我父亲在‘一战’中把一条腿丢在了俄国战场。我们兄弟3人在‘二战’中全都上了前线,我哥哥像父亲一样也进了俄国,但他的运气比父亲还差,死在了苏联,剩下我和弟弟先后都负了伤。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为国家而出生,为国家而死伤,没有什么个人的选择。人们对义务的理解,在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于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任何人的思想都离不开时代的束缚。当时的德国可没有现在这样的民主与和平概念,人们受纳粹宣传的影响很大。而我呢,当时是一个孩子,对犹太人、对共产党、对社会公正都没有任何概念,我们只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为祖国做事的义务,我们这一代人是这样,我们的父辈、祖父辈也都是这样。只要是国家需要我们扛枪,我们就得去。” 图1-12:克诺内尔博士在1942年和2002年的留影。1942年,刚满18岁的克诺内尔被征入国防军。两次大战都波及到他的家庭。“一战”期间,他的父亲在和沙俄作战时重度伤残;“二战”期间,他家兄弟3人全部参军,结果是一死两伤。 克诺内尔在战前住在位于柏林正北方向的小城诺伊鲁平。1938年11月9日,德国爆发了大规模迫害犹太人的“帝国水晶夜”事件,1 000多个犹太人的商店被砸,191个犹太教堂被焚烧,两万多犹太人被捕。这场疯狂的浪潮也波及到他的家乡,当他在第二天早上看见道路上遍布店铺被打碎的玻璃时,他第一次从大人们的嘴里听到“犹太人”这个名词。 1942年,刚满18岁的克诺内尔应征入伍了,他先后到过波兰和法国。在德国投降前夕,他所在的部队陷入了西线美军和东线苏军的夹击之中,他和战友们把武器投进水里,纷纷跳进易北河,拼尽全力游向西岸的美军,没有一个人愿意落入身后的俄国人手上。 克诺内尔说:“在美军的战俘营里,我开始思考一些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因为我们开始了解到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真相,开始知道我们的国家在战争中对占领区的平民都干了些什么。这是一段非常残酷而无耻的历史。让我们无法回避的是,这些反人类的行为是我们德国人干的,而且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在战后的和平年代里,我的孩子们不止一次地问我,这些都是真的吗?你们当时为什么要跟着一起干?先是儿子问,然后是孙子问,现在又轮到了重孙子重孙女问。我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是真的,但是在那个时代里我们没有选择,我们不知道真相,我们没有辨别的能力,一句‘为国家尽义务’就可以让我们为跟随犯罪政府提供全部的合法性。” 图1-13:老兵克诺内尔的个人文物——“土豆路条”。战后,克诺内尔上了大学。那时东、西两个德国都还没有成立,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德国由四大占领国共管。为了杜绝黑市贸易,占领者对民间生活物资运输实行着严格管控。这张由地方警署出具的证明上写着:“大学生克诺内尔获准把自家储存的10公斤土豆从诺伊鲁平携带至柏林,实施日期:1948年2月23日” 我问他:“那您怎样理解今天仍然在发生的战争和杀戮呢?” 他停顿片刻说道:“我认为只要有人类,战争和杀戮就不会停息。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他的进攻性和占有欲是一种先天编好的程序,战争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所以不要指望这个世界会永远和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避免重复前人的蠢行。” 图1-14:纳粹宣传画既是当时德国价值观的体现,也影响了很多德国人价值观的形成。左图:德国大学生——为元首和人民而斗争;右图:你是前线。 为了进一步了解德国士兵在“二战”中的参战动机,我查阅了很多书籍,其中前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的一段论述引起了我的注意。施密特先生出生于1910年,“二战”开始时已经29岁了。战时他服务于空军,曾在德国防空指挥中心的参谋部工作过。在苏、德战争期间,施密特也曾随军到过莫斯科城下。从一个由独裁政权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的参与者,到一个民主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的历史观对于一代“二战”老兵来说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他在1989年为《战时德国人》一书做序时写下了以下感言: 对于那些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已经成年的德国人,那些在战争过程中成年的德国人,以及那些在战后20年、30年、40年内成年的德国人来说,对战争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每一代人都倾向于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和评价前人。我们的儿女可以相信我们中只有极少数人是纳粹分子,却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为抵抗纳粹的斗士。他们在没有生命危险的和平环境中长大,他们只需要很少的勇气就可以在机场的铁丝网外,在核电厂的围墙边,在导弹基地的警戒线旁群起示威,甚至还能够动用一些小小的暴力。所以,他们认为我们同样可以在第三帝国时期去做类似的反抗。他们不了解全面专制、独裁政府以及其对信息和教育垄断的恐怖。希特勒军队的多数士兵不是纳粹,但他们的身世、所受教育以及所谓国家的至高利益都要求他们去为祖国效力。即使是那些想要推翻希特勒和纳粹独裁统治的德国人,也并没有背叛自己的国家,从而把祖国交给它的战争对手的想法。对于德国人来说,“二战”是我们对国家尽职的悲剧。我们对国家的义务感被希特勒滥用了。
回应 2013-03-25 15:22:33
-
我们连奉命消灭沿途的苏军散兵,大家纷纷从车上跳下来,手持武器向公路两侧搜索。我发现了一个仰卧在麦地里的苏军重伤员,他已经一点也爬不动了,脖子上被子弹洞穿的伤口冒着一串串血泡,黄军服的胸襟被染红了大半边,在我步步走近时,他恐惧地注视着我,喉咙里发出一阵像轻微打鼾似的声音,像要对我说什么。我想那一定是请我救救他。 我不忍心看他那惨状,刚要调头走开,就被我的连长用手枪拦住了。他让我打死这个伤兵,还说这...
2020-10-18 20:06:47
我们连奉命消灭沿途的苏军散兵,大家纷纷从车上跳下来,手持武器向公路两侧搜索。我发现了一个仰卧在麦地里的苏军重伤员,他已经一点也爬不动了,脖子上被子弹洞穿的伤口冒着一串串血泡,黄军服的胸襟被染红了大半边,在我步步走近时,他恐惧地注视着我,喉咙里发出一阵像轻微打鼾似的声音,像要对我说什么。我想那一定是请我救救他。 我不忍心看他那惨状,刚要调头走开,就被我的连长用手枪拦住了。他让我打死这个伤兵,还说这是命令。我不干,他就把手枪指向了我。我火了,对他大喊:“我只能向敌手开枪,他是垂死的人,不是我的敌手!”连长不再说话了,自己上前朝那个俄国人的头上开了一枪。我当时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按照军纪,连长完全有权转过身来将第二枪打在我的头上。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也没有举报我。这是我走上战场后逃过的第一劫。德国军队的纪律非常严。就在我所在的无线通讯班里,有一个话务兵因为打瞌睡耽误了传达命令,当天就被长官下令枪毙了。我算是有运气的了。 引自 “大德意志师”一兵 回应 2020-10-18 20:06:47
论坛 · · · · · ·
不推荐! | 来自幽明 | 2021-11-10 00:31:16 | |
推荐,顺便推荐《浩劫》 | 来自菜根 | 1 回应 | 2019-04-04 20:28:30 |
难以理解为何评分如此地高 | 来自黑化的大神 | 17 回应 | 2016-04-25 22:10:2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同心出版社 (2005)8.9分 265人读过
-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6)8.8分 7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世界历史】 (爱玛·包法利)
- 纳粹德国余见相关资料1 (嗨呆客能躺平?)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战争 (1997xhp)
- 德意志备忘录 (都归尘土)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德意志的另一行泪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战斗时代 2016-03-22 20:17:37
很多内容依然是震撼的。涉及的方面也不错。当然问题是似乎对德国同情过多,但是一个同情没这么多的人,怕是也写不出这本书了。话说怎么没人写本寻访二战苏联兵
1 有用 LOlilo 2010-12-08 13:34:03
春秋无义战
2 有用 大眼狗 2013-04-25 23:49:17
以德国参战老兵的视角来写二战,角度是不错的,可惜访谈的深度太过单薄。另外作者对二战中日本的看法就更情绪化了。
7 有用 Oscar.Zhang 2012-09-06 22:18:57
战前带来的是欢欣鼓舞的狂热,战时带来的是暗不见底的毁灭,战后带来的是看清人性的镜子。但战争终将存在,并一直存在下去,因为人性。
12 有用 打盹的拉布拉多 2011-04-05 17:04:27
再次印证了历史就是战胜国唱的独角戏,关于战争中反人类罪的暴行,苏联掩饰得比谁都深刻;德国老兵故事堪比《太平洋战争》,当往事即将逝去,但愿他们生命最后的岁月里能重见平静和安宁,与纷扰的世间互不相欠。
0 有用 momo 2022-08-08 15:15:59
除去反战的主题以外看到了一个普通德国士兵的自述,“我是以旅游者的身份去的。我一定要看看这个当时我们无法到达的城市是个什么样。对这块几乎把我冻僵的地方我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向往。”很奇妙的感觉。
0 有用 καλὸς κἀγαθός 2022-08-05 19:26:58
苏军在战争中的强奸罪行确实惊人(也许仅次于日军),但是苏军真的会枪毙强奸犯(可见阿列克谢耶维奇
0 有用 浙江潮 2022-07-30 16:30:09
补标 2018.10.24。
0 有用 刺玛咯 2022-06-23 22:20:49
资料很翔实,个例很生动!
0 有用 -花香树影 2022-05-07 21:38:45
党卫军、日军、苏联蓝军的纪律真的让人作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