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皮格马利翁效应》内容简介:就像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亲手雕塑的加拉泰亚,每个人也在“创造”着生活中自我和他人的角色。虽然,他人在我们看来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是我们“发现”了他们,但是关系中包含着无意识的复杂心理过程,引导我们用自己构建的方式去感受他人。心理分析理论使得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人们如何无意识地创造其需要和恐惧,但大多数治疗师对此没有深刻的理解。治疗师经常变得和病人一样,忽略了在人际关系中创造他人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个冷漠的母亲,或者“找了”一个缺乏爱心的伴侣。其实,每个人都像一位导演,在舞台上将其他人塑造成某一个角色,而其他人也会将我们塑造成他们剧本当中的角色。
作者简介 · · · · · ·
朱瑟琳·乔塞尔森,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哈佛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富尔莱特法案基金心理学教授。
她的其他著作还有:《发现她自己:女性认同发展之路》(1987)。她还发表了很多关于青少年、女性和叙事的文章。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27条 )
-
有时候我们的某些方面连我们自己都不了解,别人却可能看得一清二楚,而他们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无意识协定的)角色,可能会不允许他们告诉我们这些。我们最亲近的人最可能知道我们的缺点,但最爱我们的人最不可能跟我们说起这些。更有甚者,爱我们的人会静静地为我们弥补不足,掩盖我们的过失。如果他们做得天衣无缝,我们也就可能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因为,我们“是”彼此戏剧中的角色,是两方的需要和欲望的复杂混合体。这就是关系如此激动人心,如此必不可少,并且通常如此困难的原因。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页 -
我们跟每个人说话的方式都是独特的:跟这一个,我们更乐意说些俏皮话;跟那一个,我们会高谈阔论,用上最高超的演说技巧。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分享的话题兴趣不同,更是因为,在不同的交往中,我们自己的不同方面与我们在对方身上细心挑出的特质相碰撞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页
喜欢读"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突然想到的一件事,写在此处打卡记录

关于幻想与创造:《皮革马利翁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发现真我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古希腊神话中,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亲手雕刻的少女拉泰亚,他热烈的爱和真诚的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为雕塑赐予生命,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这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造就奇迹。皮格马利翁创造了他的爱人,我们也在生活中不... (展开)
激发潜能 - 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转自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x69AsxOGcArVnwVpeayrug 01 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非常孤僻,喜欢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理想中的美女像加拉泰亚(Galatea),并天天与雕像为... (展开)> 更多书评 17篇
-
老张 (悦读)
有时候我们的某些方面连我们自己都不了解,别人却可能看得一清二楚,而他们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无意识协定的)角色,可能会不允许他们告诉我们这些。我们最亲近的人最可能知道我们的缺点,但最爱我们的人最不可能跟我们说起这些。更有甚者,爱我们的人会静静地为我们弥补不足,掩盖我们的过失。如果他们做得天衣无缝,我们也就可能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因为,我们“是”彼此戏剧中的角色,是两方的需要和欲望的复杂混合体。这就...2012-06-04 12:02 2人喜欢
有时候我们的某些方面连我们自己都不了解,别人却可能看得一清二楚,而他们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无意识协定的)角色,可能会不允许他们告诉我们这些。我们最亲近的人最可能知道我们的缺点,但最爱我们的人最不可能跟我们说起这些。更有甚者,爱我们的人会静静地为我们弥补不足,掩盖我们的过失。如果他们做得天衣无缝,我们也就可能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因为,我们“是”彼此戏剧中的角色,是两方的需要和欲望的复杂混合体。这就是关系如此激动人心,如此必不可少,并且通常如此困难的原因。 引自 第一章 彼此创造 我们跟每个人说话的方式都是独特的:跟这一个,我们更乐意说些俏皮话;跟那一个,我们会高谈阔论,用上最高超的演说技巧。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分享的话题兴趣不同,更是因为,在不同的交往中,我们自己的不同方面与我们在对方身上细心挑出的特质相碰撞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 引自 第一章 彼此创造 回应 2012-06-04 12:02 -
一个人对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位置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别人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予他的位置的感知。 马克和琼的例子让我们看到,通过“成为”父母内心世界所希望的某个样子,孩子的人生会怎样被父母悬而未决的无意识问题深深影响。 你把自己的难处(无意识地)迁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那个人能更好的处理这些问题,那样你就能把对方处理过的更有条理,并不可怕的情感解决方案重新内部化。
2019-10-09 22:26
-
围观世界的猪 (多吃点,聪明点,俺演的是一个人)
作为家中夹杂在姐姐与妹妹之间的老二,很可能表现出“取悦型人格”,演出父母分配给他的角色,甚至于做虚假的自己,都比对对方来说毫无意义要强。 在成长中,用优秀来换取认同,绝不表现出示弱的一面。但同时她墙裂希望有人能了解她内心的感受,而不是仅仅期待她该做的事——女强人心理窥探法则。2018-03-19 11:47
-
发烧,躺在床上跟妈妈聊天。 十年前我根本不会想到有一天会跟妈妈成为朋友,那时的自己真的是只有自己,不能跟父母有任何深入的交流,而母亲所做的只是照顾我穿衣吃饭,别的她无暇顾及,没有想到要顾及,或者仅仅只是没有兴趣顾及。 我的妈妈就像第四章里的父亲马克,几乎不会对人产生特别亲密的个人感情,她跟马克一样负责、认真,勤谨地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内外兼顾,在我的记忆里,她绝对是个有本事的人,可是她总是面目严... (1回应)
2011-01-30 13:19
发烧,躺在床上跟妈妈聊天。 十年前我根本不会想到有一天会跟妈妈成为朋友,那时的自己真的是只有自己,不能跟父母有任何深入的交流,而母亲所做的只是照顾我穿衣吃饭,别的她无暇顾及,没有想到要顾及,或者仅仅只是没有兴趣顾及。 我的妈妈就像第四章里的父亲马克,几乎不会对人产生特别亲密的个人感情,她跟马克一样负责、认真,勤谨地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内外兼顾,在我的记忆里,她绝对是个有本事的人,可是她总是面目严肃,过马路时想要拉她的手都会被甩开,想要跟她亲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这一点上,我比马克的二女儿琼更惨,至少她还可以跟父亲谈论一些学术话题。 琼在长大后成为了跟父亲一样的人,负责、受人信赖,而我,并没有成为跟妈妈一样的人,甚至一度在青少年时期变得有些像马克最小的女儿,跟父母吵闹,拼命逃离冷酷的家庭,如果不是离开家到千里之外上大学,如果一直跟父母呆在一起,我大概永远都不会对家庭产生亲密的依赖的感情。 我始终都是感性的人,在跟家庭经历了长时间远距离的分离后,终于学会了拥抱母亲,用吵架的方式跟她沟通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过程持续了十年,现在依然是ing形式。这十年里妈妈也渐渐改变了独来独往的作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她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遗憾自己一直没有亲密的朋友,同时抱怨儿子,也就是我的弟弟,不懂跟父母亲密。 而书中的父亲马克,在四十多岁时经历了唯一一次婚外恋情,并在其中第一次发现了亲密这个词汇的意义。他去参加心理咨询活动,慢慢了解到自己的问题,开始尝试跟三个女儿进行比较亲密的沟通,有收效,但大概并不特别显著,毕竟这是跟自身性格有极大关系的。 我昨晚跟朋友聚会时开始发烧,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赶快回到家,躺在妈妈身边,好像那样就不会痛苦。其实哪一个子女不想父母爱自己呢,套句俗话,那是源自子宫的温暖,但为人父母的成年人都真的会爱人、爱孩子吗?答案是多么显而易见的不见得。然而这事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很多人也许就像第五章里的母亲玛丽一样,认为孩子就是孩子,打断骨头连着筋(我妈的俗语),简单地认同感天地泣鬼神的母(父)爱,却不知道爱的层次和分类。
1回应 2011-01-30 13:19 -
老张 (悦读)
“我发现了你,还是我创造了你?” 我们看到了他人身上的哪个特征,我们放大了他们身上的哪个特征,我们努力想要在他们身上植入哪个特征 这本书是2011.07.19在三亚购书中心瞎逛时买的。回去后看了两章就被酒局、工作、懒惰所打断。现在赋闲在家才重新开始阅读。 刚刚这向时“眼中体”在网上爆红,似乎这本书对“眼中体”有个很好的解释。 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的很多行为,反思自己所表现出的性格。 当我们给他人起外号时,当我...2012-05-03 10:17
“我发现了你,还是我创造了你?” 引自 前言 我们看到了他人身上的哪个特征,我们放大了他们身上的哪个特征,我们努力想要在他们身上植入哪个特征 引自 前言 这本书是2011.07.19在三亚购书中心瞎逛时买的。回去后看了两章就被酒局、工作、懒惰所打断。现在赋闲在家才重新开始阅读。 刚刚这向时“眼中体”在网上爆红,似乎这本书对“眼中体”有个很好的解释。 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的很多行为,反思自己所表现出的性格。 当我们给他人起外号时,当我们给爱人起昵称时,都会有塑造与被塑造的痕迹。 我们喜欢一个人或是讨厌一个人,就算他们做相同的事,我们也可能做出不同评价,甚至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即用奖励和惩罚去塑造他们。这其间的反馈也塑造了“我们”。他们眼中的我们。 也许这也算是对人的多面性的一种解释吧。 读这样的书,反省自己,理解他人,应该是提升个人修养的行为吧?嗯,我是该假装文艺一点了,再不努力改掉流氓习气,可真要一辈子打光棍了。
回应 2012-05-03 10:17
-
一个人对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位置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别人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予他的位置的感知。 马克和琼的例子让我们看到,通过“成为”父母内心世界所希望的某个样子,孩子的人生会怎样被父母悬而未决的无意识问题深深影响。 你把自己的难处(无意识地)迁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那个人能更好的处理这些问题,那样你就能把对方处理过的更有条理,并不可怕的情感解决方案重新内部化。
2019-10-09 22:26
-
围观世界的猪 (多吃点,聪明点,俺演的是一个人)
作为家中夹杂在姐姐与妹妹之间的老二,很可能表现出“取悦型人格”,演出父母分配给他的角色,甚至于做虚假的自己,都比对对方来说毫无意义要强。 在成长中,用优秀来换取认同,绝不表现出示弱的一面。但同时她墙裂希望有人能了解她内心的感受,而不是仅仅期待她该做的事——女强人心理窥探法则。2018-03-19 11:47
-
围观世界的猪 (多吃点,聪明点,俺演的是一个人)
两个人之间需求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定是一方提出需求,另一方满足。也可能是一方没有提出需求,但另一方觉得如果我不给他做点什么,就会有亏欠感。最后得到的人觉得是你自愿给的,而付出的人觉得对方不懂感恩。 就像自己,在西宁旅行,觉得有必要给家人寄点羊肉回去,也没问他们需不需要。结果打来电话:谁叫你买的啊,没人吃,浪费钱……💔2018-03-19 11:11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机械工业出版社版 2016-2 / 63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5-2019好书新发现 (Moon)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看完这些你就能过稿了! (翊_立习习)
- 精神分析/心理咨询相关 (三浦ウリエ)
- 毕业后的读书清单 (杜扬Seatory)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池 2017-07-09
精神分析对于人际之间关系与自我建构的理解;创造幻想与创造彼此;
0 有用 老张 2012-05-26
经典之作。让我对自己的性格和自己感觉到的周围世界有点警觉。眼见原来还是由心生啊
2 有用 王清纯 2012-12-17
看完不知道说什么好,“真我”有的时候不存在啊~~
1 有用 珵嘻嘻 2011-06-07
评价这本书的人真少。。。。。 这本书看的我飘渺了……
0 有用 我爱德沃夏克 2012-11-01
非常有意思。
0 有用 亲爱的加百列 2019-12-01
/关系是不同宇宙的交集
0 有用 间武 2019-11-27
听完。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0 有用 陆比心 2019-11-07
“汤姆犯了人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认为关系是不可动摇的,当你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了他人的时候,你会认为这个人永远是你印象中的那样,就像被皮格马利翁塑造的一个雕像。这里的问题是,第一,这个人除了扮演你需要的角色,他还会在其他人的舞台中扮演其他角色,如果想了解一个完整的人,就要看到他的整个舞台上的全部角色阵容。你会容易忽略他的其他方面。第二,你会只看到他的行为而忽略了他的感受。因为人都有偷懒的想法,留心那... “汤姆犯了人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认为关系是不可动摇的,当你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了他人的时候,你会认为这个人永远是你印象中的那样,就像被皮格马利翁塑造的一个雕像。这里的问题是,第一,这个人除了扮演你需要的角色,他还会在其他人的舞台中扮演其他角色,如果想了解一个完整的人,就要看到他的整个舞台上的全部角色阵容。你会容易忽略他的其他方面。第二,你会只看到他的行为而忽略了他的感受。因为人都有偷懒的想法,留心那些超出了角色设定的信息会让你觉得是一种认知负担,那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们在跟人的相互作用中创造自己,也创造彼此的关系。就像心理学中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什么,人们就会成为什么。如果你想要让关系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倾听对方的内心,避免误解,尝试更新剧本,不断调整双方的角色定位。”来自解读 (展开)
0 有用 花花~ 2019-11-05
会改变我人生,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一本书
0 有用 一只喵大发 2019-09-04
很久之前就看的差不多的书,减缓了结束时间是因为翻译和书中的例子读起来有些拗口,容易打断思维。书中提出来的理论感觉很熟悉被作者文字化整理后出现于纸上后还是挺学术的感觉,剧本论的提出很有意思。结合中国的观点有点相由心生的意思,关系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我们手上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本。书是值得一读的,比百度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有意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