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创刊号内容精彩纷呈:
★ 村上春树首次接受深度专访:长达三天两夜,关于村上春树、关于《1Q84》,你想知道的一切 !
★ 周作人未刊稿《龙是什么》首度面世!
★ 黄碧云最新小说《末日酒店》全球首发!
★ 贾樟柯致敬之作《侯导,孝贤》,除夕夜奋力完稿!
★ 美国普利策最佳小说奖得奖作品《药店》全球华文首发!
★ 安妮宝贝专栏,最新散文首度发表!
★《东京•1Q84•旅》全景展现《1Q84》真实现场:走访1Q84世界入口的避难阶梯,青豆常去的高层酒吧,刺杀领袖的大仓饭店,与天吾相会的儿童公园……
作者简介 · · · · · ·
安妮宝贝携手止庵(大陆编委)、马家辉(香港编委)、叶美瑶(台湾编委)、胡朗(欧美文学编委)组成“合唱团”,合力打造一份立足华文、放眼世界、格局开阔的文艺志。
丛书信息
喜欢读"大方 No.1"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大方 No.1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大方 No.1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6 条 )
> 更多书评 86篇
-
其实是《末日酒店》的笔记。黄碧云的文字,一读再读,每每惊艳。 原文: 战争不过是这样的选择:你一是知道名字,一是知道尸体:没有找到尸体的,叫做牺牲,无法知道名字的,叫做英雄。 一个时代的终结的意思是,没有人再记得曾经发生的事情。 我祖父老早便知道了,所有的都会终结,所有被忘记的,都以预言再次出现,他在日记里面写……我祖父以为我可以一直保留,名字,物件,字,一支坏笔,以记下所有。我记下,但已经是粉末... (11回应)
2011-03-11 09:43 64人喜欢
其实是《末日酒店》的笔记。黄碧云的文字,一读再读,每每惊艳。 原文: 战争不过是这样的选择:你一是知道名字,一是知道尸体:没有找到尸体的,叫做牺牲,无法知道名字的,叫做英雄。 一个时代的终结的意思是,没有人再记得曾经发生的事情。 我祖父老早便知道了,所有的都会终结,所有被忘记的,都以预言再次出现,他在日记里面写……我祖父以为我可以一直保留,名字,物件,字,一支坏笔,以记下所有。我记下,但已经是粉末浮沙,一写便吹走。 慢慢你会知道,没有一件完全的事情,腐土会长出莲花。 也知道日子冰凉,也知道路遥步细,也知道我无法背负当初,我还是要打开,一个无手人的宝物盒。 其实我不需要知道,每一个人身后都有另一个,每一空气都有流泪的气息,每一呼喊都有无数地狱的回应,每一陈述,我说都有另一,无以名之。 你父亲第一次打开客人登记簿便后悔,他其实只想是一个中学教师,在加撒区步上山上学,下山回家,如果可以,在课上和孩子念一首他昨晚写的诗,而不是来到这个东方围地和丝绸商人与军人的遗人,交换祝福与咒诅,我会忘记子弹飞过的弧度,我会忘记无人的燃烧街道,我会忘记拉倒的铜像曾经,以为历史不过是记忆所余,我所爱的你的以外;你父亲坐到钢琴椅上去,二十年了储物室没有打开,包扎钢琴的帆布已经发黄,琴身如昔,银器发黑,地上一朵一朵发霉的夜花。 你一定不知道,你从来不知道街上有车,天上有月,我其实不过错经你门前,不过错穿了一件早晨的礼服,不过错打开一个切勿惊动的秘密,我就成了一个我从来不愿意我是的,良心清白的腐败者。 数字是概念,文字是思考方式,诗是情感,宗教有关人的罪恶。 语言在现象之先,诗在情感之先;离开才开始腐坏,我父亲不愿意,与肉身共朽。把我们遗留在现实之中。诗人永远都是自私的。 他说在这世界我将无所记认,在你冰冷的眼睛里我无所燃点,在一个沉没的生长岛屿我无脚可行……
11回应 2011-03-11 09:43
-
网络无疑已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正在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存与思考方式,写作与阅读自然也无法例外。 网络给创作提供了自由舞台,但也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丧失了对创作应有的敬畏之心。网络给阅读提供了及时资讯与海量文字,但也让越来越多的阅读者失去了专注阅读的能力。
2011-03-13 10:29
-
随遇而安 (梦照万界)
向往: 心里不是没有向往。却又觉得了无兴趣,有一种格外冷清的心境。 这些微小回顾,告诉我对这个城市的情感,还未曾消退。而我对它的回顾,并非是对上海这个特定称谓的情感。那是对南方的所有感受。 丈夫温和,女儿乖巧,家庭美满,工作顺畅。但这种种一切,未曾给予她内心这明确的感知。只有这个带有危险性的陌生男子,才是她的理由。如同她在少女时摧毁手腕的理由。 真实: 在那一刻,我又是一个成年女子。在空无一人的房间...2018-06-13 08:56
向往:
心里不是没有向往。却又觉得了无兴趣,有一种格外冷清的心境。
这些微小回顾,告诉我对这个城市的情感,还未曾消退。而我对它的回顾,并非是对上海这个特定称谓的情感。那是对南方的所有感受。
丈夫温和,女儿乖巧,家庭美满,工作顺畅。但这种种一切,未曾给予她内心这明确的感知。只有这个带有危险性的陌生男子,才是她的理由。如同她在少女时摧毁手腕的理由。
真实:
在那一刻,我又是一个成年女子。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醒来,看到窗外的暗蓝天际。曾经跋山涉水而山高水远。也曾困守城市繁华不知何去何从和。看过世间风景,尝过人情冷暖。身体是成年的,心是提前老去的。内心有一部分始终属于一个童年期的女童。
有时它在沙发上紧张地舔毛,这样急迫,仿佛这是折磨它的事情。它把身上脱落的碎毛舔进肚子里,在不被发觉的深夜呕吐,吐出大颗坚硬的毛球。
最终,享受无法理解的美好,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盲目的低估。不能说不是一种浪费。
原本明亮无欺的欲望,逐渐凸显繁杂无趣的人性。若有计较,哪怕只是一些些,也会一拍两散。
回应 2018-06-13 08:56 -
随遇而安 (梦照万界)
和平时代终于来了。虽然贫穷,日本人努力工作,有了昭和三十年代(1955~1965)的经济高速增长。开通新干线、举办东京奥运会,还有阿波罗11号登月。而60年代总体上是理想主义抬头的时代。肯尼迪政权诞生,公民权运动,反越战运动,披头士,1968、1969年学生运动高涨,法国新浪潮电影、迷幻摇滚、反主流文化,摇撼着世界。年轻人相信未来。他们认为当时的大人们既愚蠢又贪婪,没觉悟,无思想,净干蠢事,等到自己这样理想主义的、...2018-06-12 23:35
和平时代终于来了。虽然贫穷,日本人努力工作,有了昭和三十年代(1955~1965)的经济高速增长。开通新干线、举办东京奥运会,还有阿波罗11号登月。而60年代总体上是理想主义抬头的时代。肯尼迪政权诞生,公民权运动,反越战运动,披头士,1968、1969年学生运动高涨,法国新浪潮电影、迷幻摇滚、反主流文化,摇撼着世界。年轻人相信未来。他们认为当时的大人们既愚蠢又贪婪,没觉悟,无思想,净干蠢事,等到自己这样理想主义的、具有先进思想的年轻人长大了,世界不可能不美好。
《1Q84》的主题是到另一个世界去。要问与眼前的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便在于那里是更为原始的世界。那是一个小小人从大地之下爬出来,到处改写我们已看惯的事物的世界。在那里,宗教带有更为原始的倾向,人与人的交流也更为直截了当。人们要生存下去,必须具备更为原始的胆量。
《静静的顿河》有趣之处,一些并没有什么特别思想背景的人却加入了白军的反革命阵营,他们不断被驱赶着走向悲剧。与《平家物语》一样,总之是败北的故事。1984年,就是社会再造,或者说重组告一段落,有经历了石油危机,借助高度的资本主义体制,世界重新前进的时代。
村上觉得后期的夏目漱石可能认为这一类大众的、生动的气息似乎更像是不纯的杂物,想追求更为纯粹的什么东西。照村上看来,一旦想追求纯粹的东西,小说往往就会变得无聊。
村上心想把人家的客厅描写得再细看了也没用。但是做翻译时,一字一句仔细阅读后,对事无巨细的描写由衷感到佩服,觉得真是花了功夫。菲茨杰拉德也有这样的特征。尽管对故事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些部分却牢牢地起到了镇石的作用。但对盖茨比的内心几乎只字不提。故事的惊险氛围就营造出来了。没有被描写的事物开始拥有了意义。
十岁的时候,两人在手牵手的瞬间,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戏剧性的宿命感。但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并不清楚,也不知道如何把握它。什么性呀将来呀,这种东西毫无关系,只是把纯粹而完美的邂逅作为一个观念接受下来而已。
第三新人作家的作品中,父亲大都是不存在的。不然就是以软弱、被背叛的父亲形象出现。已经不再背负判断某些事物和提示绝对价值的使命。从前当军人时候耀武扬威,神气活现,战争结束后变得让人无法忍受的父亲。
村上认为自己在追求十九世纪式的完整的小说形态。只要翻开一页,就能带人进入另一世界的读物。至于自我如何、心理描写如何、与社会的结合如何,不去一一思考这些事情。首先看读物是否有趣,是否惊险。但同时,如果故事本身与自己的存在根本没有紧密联系,就没有写作意义。当时:长的小说?长也没有关系。只管写出来。空闲嘛,要多少有多少,什么主题都行。但总之,故事必须是与“我们”相关的生动、豁达的生活与人生。必须能让“我们”忘记日常事物——小说扮演的角色非常清晰。但进入二十世纪,“我们”的观念变得模糊不清。不仅仅是资产阶级,普通百姓也纷纷加入文化消费者的行列。政治运动活跃,反资产阶级的运动愈演愈烈。不同的艺术、价值观纷纷涌现。
回应 2018-06-12 23:35 -
随遇而安 (梦照万界)
村上从欧洲回来,一段时间陷入虚脱,相当费力在日本寻找自己的位置。《挪威的森林》闹哄哄的时候一直不在日本,心想热度差不多冷却了。可回来一看,余波未平。 村上在普林斯顿大学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所以不断地写小说。久违的创作冲动喷涌,每天写,仿佛停不下来。也许是《挪威的森林》后遗症,在回到日本的一年左右村上不想写小说。到了普林斯顿这种感觉烟消云散。 第三新人:1953到1955年的文坛新人,文风回归二战前非政治小...2018-06-12 22:26
村上从欧洲回来,一段时间陷入虚脱,相当费力在日本寻找自己的位置。《挪威的森林》闹哄哄的时候一直不在日本,心想热度差不多冷却了。可回来一看,余波未平。
村上在普林斯顿大学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所以不断地写小说。久违的创作冲动喷涌,每天写,仿佛停不下来。也许是《挪威的森林》后遗症,在回到日本的一年左右村上不想写小说。到了普林斯顿这种感觉烟消云散。
第三新人:1953到1955年的文坛新人,文风回归二战前非政治小说为特色。战争结束了,身份不再是军人,被告知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大家都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战争刚刚结束的自由氛围中,小说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无须介怀周围。
契诃夫写《萨哈林岛》的心情:不太陈述意见。只是认真观察细微之处,加以描写。观察后描写,再观察,再描写。他的愤怒和悲痛静静地浮现出来。不是愤怒或悲痛地在写,只是凸显结果。
《地下铁事件》:要问除了写小说,还会做什么。春树老老实实坐下来,倾听人们诉说,然后写成文章。
村上到东京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去旁听对奥姆真理教的审判,写下好几册审判记录。那时已经没有以事实为基础写作的心情,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写成虚构作品。青豆确信自己在伸张正义,而实际上犯下了连续杀人罪,还沉湎于性的欢愉中。村上认为奥姆真理教徒会强烈感觉自己稀里糊涂便被拉进了另一个世界。但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干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假想现实,在量刑上只能判死刑。
纳粹通过彻底的思想灌输,封闭了回路,将虐杀犹太人的命令自上而下强加于人。艾希曼被村上认为只是个能干的官僚,非常有效而巧妙完成了上面交代的任务。好几部纪录片中,艾希曼完全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被判死刑。这是一种思考的封闭性。尤其是现今信息泛滥的网络社会里,甚至连强加给自己的是什么,也渐渐变得毫不知情了。以为是自发行为,而实际上很可能是无意识地受到了信息的强制。就是说:即使与杀人行为没有直接联系,明明受到不可见的体制的驱使,却好像是由自己的意志选择的。
村上认为,一个人,无论是谁,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受到损伤,只不过是自己没有注意罢了。知识的传授,某种意义是将回路封闭起来。《1Q84》中登场人物受到的伤害,虽然被极端地放大与夸张,但也有村上的投影,设想“自己也许便是这样的”。
基督教的三位一体需要导入第四轴线的恶来全面解释世界。倘若正视人类的现实心理,不管我们如何努力地拒绝恶,大概都不得不承认人类是无奈地顺从于它的。与其说人类寻求绝对的善,不如说是呆立在善恶的相对化中,不得不拥有足以忍受这种状态的坚强。青豆从避难阶梯走下去,抵达了原始的东西一点一点渗出地面的地方。所以,宗教也非得接近原始的东西不可。
家庭暴力为什么这么受重视?村上觉得是一种隐喻,一种类比。信息变得能自由、等价地交换,比如网络、博客、电子邮件。在整个社会会广泛播散的恶意和虐待正在滋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什么人伤害,或者自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伤害了别人。暴力在家庭这个空间里显现出来了。
回应 2018-06-12 22:26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一湄私人书橱 (一湄)
- 开卷八分钟(2011年) (bigboybt)
- 安妮宝贝 (韩小韩)
- 开卷八分钟书单 (南岛)
- 私人藏书架(之一) (五月微蓝)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大方 No.1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鹿酱 2011-06-22
访谈的内容太多。事实上我只想关注作品,不关注作者。
1 有用 半辈子 2011-11-29
不知所云。
0 有用 库索 2011-03-27
乏善可陈
1 有用 安东 2011-04-08
贾樟柯写侯孝贤那篇《侯导孝贤》尤为精彩。
1 有用 恶鸟 2011-04-19
就算是看看村上的采访吧,找时间自己写一本《1Q84》第四部
0 有用 朱八不戒 2021-01-16
我记得我有一本,不知道放哪,还是被谁拿走了
0 有用 阿海 2021-01-09
是为了村上春树的专访,学到很多东西。
0 有用 七月的清兵卫 2020-06-30
只有一期,戛然而止。
0 有用 超级诚实大魔王 2020-06-28
村上访谈集
0 有用 河苏 2020-06-25
看过都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