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荣获2007年Wolfson史学奖, 唯一贯穿中西的帝国通史!
首创「欧亚革命」帝国史观,颠覆了歷史课本的西欧视角,
全方位俯瞰六世纪(1405~2000年)的世界舞台:
江南和英国条件相仿,為什麼工业革命只发生在后者?
清朝平定新疆,其意义相当於欧洲征服美洲?
日本锁国时,江户繁荣无比,一城人口数就超越当时欧洲各国?
俄国1812年击退拿破崙,二战还成為打倒希特勒的主力?
帝国究竟是个人的野心霸业,还是歷史的常态?
為什麼1405年帖木儿死后,世界上再无全球帝国?!
一改传统西欧观点,放大时空格局,
深入追索在政经文化的交互影响下,
东、西方势力如何展演出今日世界的全貌!
《帖木儿之后》将世界视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用真正的全球视野、全方位视角,為人类现代史提供了崭新(但平衡可靠)的观点。歷来史学名著与此鉅作相比,都显得有所侷限;日后我们也很难期待再...
荣获2007年Wolfson史学奖, 唯一贯穿中西的帝国通史!
首创「欧亚革命」帝国史观,颠覆了歷史课本的西欧视角,
全方位俯瞰六世纪(1405~2000年)的世界舞台:
江南和英国条件相仿,為什麼工业革命只发生在后者?
清朝平定新疆,其意义相当於欧洲征服美洲?
日本锁国时,江户繁荣无比,一城人口数就超越当时欧洲各国?
俄国1812年击退拿破崙,二战还成為打倒希特勒的主力?
帝国究竟是个人的野心霸业,还是歷史的常态?
為什麼1405年帖木儿死后,世界上再无全球帝国?!
一改传统西欧观点,放大时空格局,
深入追索在政经文化的交互影响下,
东、西方势力如何展演出今日世界的全貌!
《帖木儿之后》将世界视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用真正的全球视野、全方位视角,為人类现代史提供了崭新(但平衡可靠)的观点。歷来史学名著与此鉅作相比,都显得有所侷限;日后我们也很难期待再有超越之作。
帖木儿是史上最后一位「世界征服者」。他的部队烧杀劫掠,征讨范围西达地中海滨,东抵中国边境,似乎再过不久,就能恢复其祖先成吉思汗时期的帝国版图。然而,当他於一四○五年去世,一统天下的帝国也从此告终,至今再不复见。
接下来的歷史书写,传统上都以欧洲帝国的扩张作為世界舞台的焦点,却忽视了伊斯兰世界和东亚伟大文明的并存,在当时形成三足鼎立的均势形势。直到欧亚世界发生一场革命,才使这均势发生改变,但也从未彻底翻转过。
从帖木儿去世到二十世纪结束,这六百年之间,亚洲的几大帝国并未受到欧洲入侵者的深刻撼动。中华帝国歷经种种内忧外患,至今屹立不摇,反倒是曾经「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走向了灭亡,而纳粹帝国更在窜起后不旋踵间,就遭击溃。
帝国的兴衰或屹立,其背后的原因仍是世界史领域极耐人寻味的谜题。
《帖木儿之后》以崭新的观点看待全球歷史:
在「视角」上,摒除以西欧為中心的偏见,採360度全舞台的视野,将远东、中东、中亚乃至西伯利亚一併纳入观看镜头中;
在「面向」上,从经济、文化、地缘政治到常民生活,进行全面而深化的探讨;
在「论述」上,广纳各方学者门派,从布劳岱尔到霍布斯邦,从亚当斯密、马克思、韦伯到萨依德……等等,详述各家论点,再一一检视讨论;
在「方法」上,以时间為切片,跨越空间来综览全局,追索各方势力彼此间的交互作用。
作者透过由此得出的歷史视野,探讨过去六百年间欧亚歷史上最著名、最撼动人心的事件,使那些事件再度鲜活呈现於今日,让我们不仅再度感到惊奇,也更清楚认识今日「全球化」世界最显著的特色——亚洲的伟大复兴。我们如欲掌握未来走向,就必须深刻梳理这段至為关键的欧亚世界史。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约翰·达尔文(John Darwin)
长期关注欧洲去殖民化议题,热衷探讨帝国的兴衰史,针对大英帝国的衰亡,著有多部著作《大不列颠和去殖民化》(Britain and Decolonization)、《大不列颠帝国的终结》(The End of the British Empire and Britain)、《埃及和中东》(Egypt and the Middle East)。目前是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的研究员,且在该校教授帝国史和全球史。
译者:
黄中宪
1964年生,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专职翻译。译作包括《歷史上的大暖化》、《成吉思汗》、《贸易打造的世界》、《破解古埃及》、《蒙娜丽莎五百年》、《法老王朝》、《大探险家》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此后还有一个变化,当时没有观察家能完全理解其影响。 中国历史的最大迷团,乃是创造出世上最大、最富裕商业经 济体的非凡活力,为何似乎在公元1400年后慢慢消失。中国 在技术发明和社会创新(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上的优势已 不复见。快步迈向并完成工业革命者,不是中国,而是西方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历来争激烈,未有定论。但多年前伊懋可( Mark Elvin)所提出的假说,至今仍然成立。24伊懋可特别指出宋朝时中国“中世纪经济革命”的成就,但中国从明初的经济萧条(部分归因于大瘟疫)中走出后, 陷入了某种技术停滞状态。随着产量的提升和新开垦土地的增加,人口也随之増长。但此前促成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的动力,这时已消失,且未重现。中国在量上有所增长,质却未提升。伊懋可主张,眼光转而朝内,乃是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随着明朝放弃海洋,中国与外界的接触变少。知识分子不再系统地探求自然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新开辟的土地地力耗竭,在满足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之后,可供种植工业作物(例如棉)的土地越来越少。还有一个较不易察觉的因素,也在暗暗影响。中国因为太成功而反受其害。前工业时代的中国经济的确有效率,然而这效率本身反倒阻碍生产技术激烈变革(即使在19世纪,辽阔的水道网仍使铁道显得多余)。地方面临短缺、瓶颈、阻碍时,本来可能促使该地前进,以脱离困境,但由于中国庞大的内部市场里各地区相互连通,上述的不利处境可由其他地区的资源倾注而得到纾解,为脱困而改变现状的契机也跟着消失。前工业时代的中国已达到“高度均衡状态”,达到经济成就的高峰。此种状态的不幸,在于失去了再往上爬的诱因,高度均衡状态反倒成为困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重新面向东方 -
明朝的外交旨在保卫外部状况来确保内部稳定。从这种观点出发,由永乐皇帝派遣郑和大将军领导的著名的印度洋远航是一次脱离常规的行动,也许为害怕受到帖木儿及其继承人的攻击所激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欧亚大陆与大发现时代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帖木兒之後: 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帖木兒之後: 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贴木儿之后》:改变全球历史的转折点

《帖木儿之后》:全球化世界的新起点

《贴木儿之后》:用帝国竞争来解释全球史,有其独创也有缺憾

昝涛丨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的全球史——从《帖木儿之后》谈起

变幻莫测的“扑克牌”



【转】陆伟芳:全球史视野中的帝国史——评约翰·达尔文的《后帖木儿时代:全球帝国的兴与衰》
> 更多书评 2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中信出版集团 (2021)7.3分 315人读过
-
Bloomsbury Press (2008)7.6分 27人读过
-
大象出版社 (2011)7.2分 79人读过
-
野人文化 (2010)8.9分 6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 頁1 (the Wor(l)d)
- History,Geography,Map,etc (sinol)
- design by 井十二 (the Wor(l)d)
- 中西方大历史 (皇甫杰)
- 书单|历史 (泡饭)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帖木兒之後: 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