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大逃港》19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圳宝安的一个农民说过这样一句话:“‘改革开放’这4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陈秉安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即记录了深圳30年百万人越境香港的那段历史。
作者简介 · · · · · ·
陈秉安
1948年生于湖南桂阳,1968年赴乡村插队务农,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桂阳县运输公司工人,桂阳县卷烟厂工人,《主人翁》杂志编辑,《深圳风采》杂志副主编、主任编辑,《深圳周末》主编,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中篇报告文学《来自女儿国的报告》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有意识地按照理想塑造我们的未来时,是不是在酝酿着一个更大的悲剧?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反面!(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中国的农民明白了,顺着共产党说话比说真话好。他们开始学会了用两副面孔做人。 新的政权与人民之间出现了裂痕,这可以从偷渡逃港群众的成分看出。这显然通城市的反右,农民的强拉入社以及反「退社风」有关。 对当政者来说,政策的变化,可以在一分钟之间。而对于那些颤栗在狂风暴雨中的普通百姓来说,简单的一分钟也许决定了他们的一生。 原来人心都是一样的啊! 就像这世上许许多多的小人物一样,他们匆匆走过这个世界,身上的那些辛酸的故事,只能由他们自己嚼碎了,自己咽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节——强扭的瓜不甜 -
村的贫富悬殊,农民的穷困境遇,正是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拥护的“立政”基础。 农村的贫富悬殊,农民的穷困境遇,正是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拥护的“立政”基础。 每当面临困境,中央政府的控制便会有所“放松”,而各基层政府呢,便抓住机会,极力向上级要求更多的“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上面松一松,下面攻一攻”。上面松了,下面又再攻! 这话别人说可以,我就不能说呀 一卡就死,一放就乱 被溺死者的尸体,通常需要在一对时(即24小时)方能在水底肿胀浮起。 饭蒸熟之后,把它凉了,再放回蒸笼里蒸第二次。二两米一钵的饭,经过这么一加工,竟然胀出来满满一钵来。 政权只是出了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稳定的 小有小的做法,只要做得好,小生意也可以变成大生意。 我常常叮嘱自己:别贪多,别求大,赚多赚少没关系。做小生意靠的是起早贪黑,靠汗水来钱。大生意那是人家赚的,别眼红。小生意赚得少,但赚到手了,那就是你自己的钱。 客人需要一斤人参,手头没有货我也应承下来,对客人说:“明天即送到府上。”实际上我的货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应承后我撒开两条腿,香港上下,东奔西跑为他找货。千方百计找到货后,买下来,再按时送到客人家里。一天忙得疲惫不堪,也就赚了几元钱。 做生意的人,要先做好人,做了好人,你的生意肯定好! 为了让市场知道“一洲洋参丸”,我拿着登有广告的报纸,到港九各家药店挨家挨户地问。 “老板,你这儿有一洲洋参丸吗?就是这个——”我指着报纸说。 老板摇摇头,他当然没有。但老板很机灵。 “先生,这个‘一洲丸’,现在俏得很啊,本店刚刚销完,如果你要,请留下电话,明天进了货再通知你。” 我知道他已经“中计 面对复杂的形势,工作队没有采用强压的办法,而是从人的“心”突破。 既然有人认为“香港好”,那就索性组织一场大辩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大逃港"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逃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1 条 )


一段共和国不应该回避的历史——大逃港
陈秉安:《大逃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018年重印 20181003 曾经听闻围绕柏林墙有“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故事,在柏林墙倒塌前,守卫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虽然这些卫兵仅仅是为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然而法官认为: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
(展开)

克制的流露与历史观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想了想还是把这篇散漫的我流读笔也在豆瓣存一份。 遇到这本书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挺奇妙的。 备考期间偶然刷微博,有人追思老爷子兴办《明报》的义举,提到《明报》首度刊载华山救亲,下面的评论便有人提到这本《大逃港》,我记下之后心心念念到考完,遂跑去找书,可找好几次都没... (展开)> 更多书评 5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8.1分 2479人读过
-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6)7.7分 110人读过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9.1分 83人读过
-
香港中和 (2013)7.7分 5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大逃港的评论:
feed: rss 2.0
76 有用 [已注销] 2014-07-09 21:55:12
鉴定:内地没文化的人太多了,所以也根本没办法理解港人的今天。
5 有用 托马斯杨 2013-04-28 21:58:49
在看这本书之前,一切的情节都是意料之中,这在我以前接受的洗脑教育中是无法想象的。其实,善恶就是这么简单,人类太无聊了,慢慢的,就搞反了。很多时候,很多人并不是价值观的残缺,而是一个很低级的问题:了解的信息被扭曲了,或者压根儿不了解。有时候想起来,很悲怆。。
9 有用 大卫你可以 2015-08-24 20:05:30
一段远胜柏林墙却被湮没的民族之殇。
26 有用 万千朋友仔 2011-12-14 23:07:18
血泪的共和国史啊,真实的历史总是比小说情节更荒诞。好在买了港版,看这尺度,内地版不知删了多少....
1 有用 尽 2024-01-03 18:28:10 广东
这是一本血泪书,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挡历史的洪流,看得我猛流泪。经过作者的梳理,完全看清楚了必须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的必要性,那不是领导人的英明决策,是人民的智慧,是基层干部深入基层的结果。而且从六二大逃港的后续处理结果来看,确实是毛的判断错误,而且当时基层搞意识形态建设的干部真是奇人啊,辩论一套一套的,难怪毛会认为这个法子能奏效,都是一时的迷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