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对剧变的世界,发展的中国不断做出全面、系统和科学的判断,是国际战略研究的重任。为此,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愿对中国的战略研究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战略研究丛书”的宗旨。我们这套丛书将从广义的角度来讨论战略问题,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环境与资源、社会和人文等众多领域,凡对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均可列入。我们没有既定的作者,凡符合上述选题标准,且学术价值高,有独到的见解,思想性强,文风好,并有政策水平的著作皆可入选。
作者简介 · · · · · ·
徐弃郁,1974年生于浙江省嘉兴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中校军衔。
先后毕业于国防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获军事学硕士、国际政治学博士学位。曾赴瑞典“安全与发展研究所”客座研究。2000年进入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从事安全政策研究与咨询工作,公开发表论著40余万字。被选、聘为“中美杰出青年论坛”(YLF)成员、国防部“军队外事工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低姿态的崛起
新帝国的脆弱性
强大带来的危险及其应对
“战争在望”危机
增加的国际义务——近东危机与德国的选择
第二章 “主动塑造”与大战略的构筑
大思路的设计——基辛根口述备忘录
俾斯麦结盟的开始
结盟的扩展
德国的政策与英法关系破裂
外交的支撑与补足——军队和军事战略
第三章 维持大战略的努力
社会潮流的冲击
俾斯麦的海外殖民
保加利亚危机
德俄“再保险”条约与两次地中海协定一
俾斯麦时期德国大战略的简短评价一
第四章 “后俾斯麦时代”的开始
外交“新路线”
“新路线”的后果
“新路线”的终结与“大陆联盟”幻想
“克鲁格电报”事件
第五章 体制、社会、民意与大战略
决策体制的制约
社会变迁与“卡特尔化”结构
民意的冲击
第六章 从“世界政策”到“被包围”
“世界政策”的开始
外交上的中间路线1897—1904
从英法协约到阿尔黑西拉斯会议
英俄协约与德国“被包围”
第七章 海权偏执
德国“大海军”建设的源起与理论
第一、二次海军法案及其影响
“无畏舰竞赛”与英德海军竞赛的全面展开
“蒂尔皮茨计划”的最后阶段
第八章 大战略的退出——“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计划”的形成
“施利芬计划”的问题及其战略含义
“施利芬计划”与德国军事思维的偏执化
第九章 通向世界大战的危机处理1908—1914
波斯尼亚危机及其后果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七月危机与大战爆发
· · · · · · (收起)
第一章 低姿态的崛起
新帝国的脆弱性
强大带来的危险及其应对
“战争在望”危机
增加的国际义务——近东危机与德国的选择
第二章 “主动塑造”与大战略的构筑
大思路的设计——基辛根口述备忘录
俾斯麦结盟的开始
结盟的扩展
德国的政策与英法关系破裂
外交的支撑与补足——军队和军事战略
第三章 维持大战略的努力
社会潮流的冲击
俾斯麦的海外殖民
保加利亚危机
德俄“再保险”条约与两次地中海协定一
俾斯麦时期德国大战略的简短评价一
第四章 “后俾斯麦时代”的开始
外交“新路线”
“新路线”的后果
“新路线”的终结与“大陆联盟”幻想
“克鲁格电报”事件
第五章 体制、社会、民意与大战略
决策体制的制约
社会变迁与“卡特尔化”结构
民意的冲击
第六章 从“世界政策”到“被包围”
“世界政策”的开始
外交上的中间路线1897—1904
从英法协约到阿尔黑西拉斯会议
英俄协约与德国“被包围”
第七章 海权偏执
德国“大海军”建设的源起与理论
第一、二次海军法案及其影响
“无畏舰竞赛”与英德海军竞赛的全面展开
“蒂尔皮茨计划”的最后阶段
第八章 大战略的退出——“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计划”的形成
“施利芬计划”的问题及其战略含义
“施利芬计划”与德国军事思维的偏执化
第九章 通向世界大战的危机处理1908—1914
波斯尼亚危机及其后果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七月危机与大战爆发
· · · · · · (收起)
喜欢读"脆弱的崛起"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脆弱的崛起"的人也喜欢 · · · · · ·
脆弱的崛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 条 )

以史为鉴--从德意志帝国的经验中能学习什么?
1. 一个崛起的大国应该尽可能避免成为矛盾的焦点。(P23) 2. 依据公众舆论来进行决策是多么不可靠。(P28) (1876年底,英国国内舆论正在谴责土耳其军队的暴行,这种舆论制约英国保守党政府采取任何保护土耳其、对抗俄国的政策。但短短6个多月后,英国的公众舆论由于土军对俄...
(展开)

脆弱的德意志与强人俾斯麦
徐弃郁的《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国的命运》一书从大战略的角度分析战前德意志帝国的决策者,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卷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肉磨坊,并最终自己打断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在网上很多人觉得这主要是威廉二世的问题,但作者告诉我们,很多问题在俾斯麦时代就已经埋下...
(展开)

史蒂文森评《脆弱的崛起》| 威廉德国为何走向战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大卫·史蒂文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将今天的主要大国关系与1914年之前的英德关系作比较几乎已成为一种陈词滥调。格雷厄姆·艾利森引领了这一潮流,强调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注定发生冲突并经常开战。他那本已经成为畅销书的《注定一战》陈述了这个观点... (展开)> 更多书评 4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The MIT Press (2017)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21)9.1分 446人读过
-
新华出版社 (2014)8.9分 11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罗辑思维》第一季推荐书籍 (郭誉峰)
- 优酷 罗辑思维 2013(第一季) 介绍的书籍 (IVAN)
- 罗辑思维推荐书单第一季 (團團是個團|囧囧是個囧。)
- 37°暖书单(一) (37°暖)
- 罗胖--一个死磕自己,愉悦大家“说书人”的阅读目录 (亚马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脆弱的崛起的评论:
feed: rss 2.0
18 有用 战斗时代 2014-06-22 18:11:49
军队里面还是有明白人吗。只是这哥们的上司居然是朱成虎。真是有点出人意料。
1 有用 [假装已注销] 2019-05-06 11:25:52
3.8 大学时期读过
23 有用 嗨呆客抓紧时间 2013-07-15 00:42:51
作者战略眼光有点,历史研究不大行。很多资料都没有用,德文估计也不行,抄错了不少。更多是综合前人,把过程说清楚。议论和立意有切合天朝崛起之意
2 有用 hummy 2019-04-27 00:30:42
理清了很多东西,不过还是觉得作者太推崇俾斯麦了,也许是有现实考量?
17 有用 扑向剑刃的轻风 2014-07-29 12:05:54
联系到中国目前的状况,本书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尽管不是为了时代而写。作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AJ泰勒的影响,但这本书胜在不仅仅关注军事外交,对于当时欧洲的经济社会变化也有一定的分析,作者作为一名军人,对于施利芬计划的研究比普通历史学家专业。不足在于对后俾斯麦时代欧洲外交之间的互相作用分析的还是比较薄弱,军事战略分析比例稍大。PS:感受。俾斯麦在外交中存有虚荣心,也太过骄傲,没有培养出一套能理解和赞成自己... 联系到中国目前的状况,本书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尽管不是为了时代而写。作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AJ泰勒的影响,但这本书胜在不仅仅关注军事外交,对于当时欧洲的经济社会变化也有一定的分析,作者作为一名军人,对于施利芬计划的研究比普通历史学家专业。不足在于对后俾斯麦时代欧洲外交之间的互相作用分析的还是比较薄弱,军事战略分析比例稍大。PS:感受。俾斯麦在外交中存有虚荣心,也太过骄傲,没有培养出一套能理解和赞成自己平衡术的外交班子;在德法等国民族主义冲击政策的时候,作为欧洲大陆上还有保留较多理智的大国,英国却抛弃了平衡作用,图眼前小利,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岛国思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英国最终失掉了日不落帝国的皇冠,这场战争无疑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