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个国家,有时候会在惊心动魄的浪潮卷过之后,却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有时候又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出很长一段路程。我回想1990—2002年的中国,总觉得有点像后一种情况。其格外引人入胜的地方,不是在于她的轰轰烈烈。而是在于她的平淡从容;不是在于她的崇尚伟大精神,而是在于她开始关注普通人的需要;不是在于她的伟人风范和英雄辈出,而是在于一代新人已经长大,他们完全没有经历这个国家的过去,眼睛里面只有未来。对变革的期待取代了对历史的崇拜,进而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流。
《变化》这本书代表了我在写作上的追求,这是指它在~定程度上摆脱了记者这个行当的约束,所以思想更舒展,立场更从容,,感情更真切,下笔更自由。
变化的创作者
· · · · · ·
-
凌志军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凌志军
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十五岁到工厂做工,十六岁做农民,十九岁当兵,二十五岁成为新华社记者。三十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
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二章 大灾年
第三章 死灰复燃
第二部 风云际会(1992—1994)
第四章 转折
第五章 盛世无英雄
第六章 新人治国
第三部 潜流激荡(1995—1998)
第七章 软着陆
第八章 伟人逝去的日子里
第九章 朱镕基与民心向背
第四部 新的梦想在召唤(1999—2002)
第十章 殊途同归
第十一章 忏悔的年代
第十二章 新人类,新生活
尾声后 继者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和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女人比起来,有地位的女人的最大不同就是:年轻的时候显得更成熟,年老的时候显得更年轻。 这也表明仅仅依靠官员集团的道德戒律和良心发现,根本无法解决制度的弊端。 小平小道。 经过无数悲伤与欢乐,重温父亲一生,逐渐明白做人须比做事付出更多,生命的质量比生活的质量更值得求索。2:10 3/13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all -
俄国人杰柳辛说邓小平“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兼有改革家和保守主义者的特点。既大胆又清醒。不怕被人指责。”英国人迈克尔·亚胡达说他“不停顿地跟上历史的步伐”。美国人卢西恩・帕依说他“不被任何激情干扰。像一个中国魔术师,态度谦逊,衣着简朴,与他的观众毫无区别。他那质朴的语言表明,当奇迹出现的时候,他和他的观众一样感到吃惊。”邓是有这些品质的。可是,如果有人以为这是他们的可乘之机,那可就错了。如果他的眼光不敏锐,胸襟不坦荡,看不出形势的要点所在,他是不可能身处今天这个位置的。这个春天,他就正好需要这种眼光和胸襟。“我一个人说话还不够,我们党要说话”。他对一群上海人这样说,“会有不同意见”。他猜对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死灰复燃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变化"的人也喜欢 · · · · · ·
变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畅销的“过去时”评论

这能写得好看,不容易
>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这个版本有删减吗朋友们 | 来自Caulfield | 2022-05-17 12:19:29 | |
“鞍钢宪法”的神话 | 来自智术师 | 2021-06-13 15:21:01 | |
老舍之死,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集体命运的一个缩影 | 来自智术师 | 2021-06-13 14:24:22 | |
政府精简之策为何一再失败 | 来自智术师 | 2021-06-13 14:11:40 | |
“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名单 | 来自智术师 | 2021-06-13 13:35:44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8.5分 1338人读过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8.4分 102人读过
-
時報文化 (2003)暂无评分 1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文。教育。历史 思考-2 (IVAN)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1 (葳蕤生光)
- 故国迁痕 (名字写在水上)
- 2022阅读清单 (胡铁梅)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变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YYD 2022-03-01 13:04:30
荡气回肠,看完以后五味杂陈,国家要发展,要克服的困难太多了,继续相信我国会有更好的发展和未来。
0 有用 空如天少 2022-05-16 10:55:17
好看!当代人写当代史,有点期盼看到后人怎样写我们正在亲身经历着的历史。最感触动的是关于农民和失业者的相关部分,制度性困境不是靠二三伟人的高瞻远瞩所能彻底解决。最感同身受的是最后一章对新世纪青年的描述,好多变化依旧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呀
0 有用 源本善良orz 2022-08-23 16:23:19 天津
2014.1.12
0 有用 阿杨 2022-03-29 20:36:37
补充了太多自己成长记忆中的缺失
3 有用 书签 2012-07-09 20:34:29
每及作者分析和自述观点处,总觉得牵强,甚至逻辑混乱。但通过大量的事件细节的描述,作者还是对20世纪最后十年的中国社会做出了较好的展示和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