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它与大学规范的文化史课程不同,只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本书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使这本书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这本书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华文化史。余先生以其饱学和情感,向国人传递文化记忆,以人类四大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的中华文化,敲响世界文明之钟。本书一书繁体版2010年在台湾出版,在华语世...
本书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它与大学规范的文化史课程不同,只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本书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使这本书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这本书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华文化史。余先生以其饱学和情感,向国人传递文化记忆,以人类四大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的中华文化,敲响世界文明之钟。本书一书繁体版2010年在台湾出版,在华语世界引起轰动。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的创作者
· · · · · ·
-
余秋雨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余秋雨,浙江慈溪市桥头镇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都江堰》被选入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教科书。现任《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目录 · · · · · ·
北大的闪问
台大的闪问
第二部分 课程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第三课 那里没有路标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课 让我解释几句
第九课 寻找真实的孔子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第十一课 黄昏晚风萧瑟
第十二课 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第十四课 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第十五课 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第十七课 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第二十课 何为诗人
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第二十三课 《史记》的叙事魅力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第二十五课 混乱和美丽同在
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
第二十七课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324个字
第三十课 第一个知名画家
第三十一课 因谦恭而参与伟大
第三十二课 凉州风范
第三十三课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第三十四课 文明的制高点
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第三十六课 诗人排序
第三十七课 顶峰对弈
第三十八课 没有人救他们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
第四十二课 一群疲惫的文学大师
第四十三课 九十年的尘埃
第四十四课 文化专制下的沉闷
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六课 远方的目光
第四十七课 太不容易了
告别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那么,就请你听我给文化下一个最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 ·孔子说,每个人只要挖掘自己,就能找到仁,所以他说“为仁由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说“天良发现”、“天地良心”等等。这些说法表明,人心中有很多与生俱来的道德起点,与天地大道相呼应。这也是中国哲学对人本性的信心。 ·从古至今,中国民众对于抽象学理缺少消费欲望。几千年来他们只记住不多的几句圣人教言,自在度日。背的多一点,是为科举。那些评古论道、咬文嚼字的人,不多,与千家炊烟、万家灯火关系不深。⋯⋯总之,根子上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很难信奉一切离开脚下大地太远,离开直觉经验太远的东西。躲避灌输,不喜喂食,有可能是生命的一种自救⋯⋯是不很喜欢精神文化上的浓脂厚味、巍楼巨厦。 ·⋯⋯在日常生态中,中国文人习惯用诗书琴画来“怡情养性”,也就是用艺术标准来塑造情感模式。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艺、诗、乐等等美学行为,成了情感的终点、人格的终点、社会的终点、精神的终点。 ·真正有魅力的人,总是穿的简洁素雅。如果服装上加了很多花哨的东西,那一定是想掩盖一些什么。名片也是这样。 ·问:中华文化几千年,最普及又最不与其他文化重复的精神价值是什么? 答: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 ·问:我们离开校门之后,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答:下决心找一个懂的天下大爱又可以生死相依的终生伴侣。一时找不到就虔诚地等待。 ·⋯⋯每一种文化的灭亡都是正常的,不灭亡才是偶然的。灭亡有多种等级。土地的失去、庙宇的毁坏,还不是最高级的灭亡。最高等级的灭亡是记忆的消失,而记忆消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文字的灭亡。 ·科学和文化的区别就是这样:文化一直保持着自己庄严的神秘性;科学呢,则要努力地去说明它。但是必然有一些最重要的东西永远也说明不了。⋯⋯当文化的神秘性完全被解释清楚的时候,文化的宏大感、朦胧感、苍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摘录(一)文化 孔子 老子 -
问:秋雨老师是否认为,现在中国遇到的种种社会矛盾,都与精神价值有关? 答:对。我们遇到了精神上的“房地产泡沫”,也就是很多人缺少“精神居所”。富了,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获得安顿。穷了,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自我勉励。遇到了冲突,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获取排解;遇到了大难,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获得升华;伤害了别人,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作出自责;做错了大事,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铭刻羞耻……这些都是。如果在精神价值上一直缺少正面归向,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会失去魂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8 条 )



初读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 更多书评 4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6分 1254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8.4分 975人读过
-
岳麓书社 (2011)7.8分 62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2-13大一购买 (信疯)
- 只是读过,不做推荐 (lephoe)
- 我2021年度图书
- 数字书单 (米签)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jinshijiu 2013-08-11 10:13:44
这本书是不错的,我还写过一篇读后感
1 有用 已注销 2018-08-04 22:32:07
很受教,余老师的文笔真的好,思想也让人很受启发。有时间还想重读。
0 有用 微笑的鱼 2016-08-10 12:31:47
讲得不错吧,脉络比较清晰。重点也比较突出
0 有用 以梦为马 2013-04-30 10:57:44
思维的碰撞 带着我们遨游
0 有用 Logic_Hao 2023-02-01 10:29:01 北京
4.0 分析的有理据,自认为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