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场叠影的、不安于位的、流动的香港文化盛宴。
作者洛枫站在一道边界与越界的“黄线”之前,细述港岛人文地景、心景的时代记认与异变,透过爬梳、解构香港社会背景下的文学、文化之寄存生态,从也斯到董启章,西西到黄碧云,叶辉到舒巷城,细数各家之长,出入于历史与当下、地景与心景,以及种种真幻互渗的“拟像”,随时准备着超越边界,投身入流动不居的精神载具,从而挖掘有关香港“地志记忆”之深层脉络,带领我们共同想像、分享“越界”旅行的心跳与愉悦。
作者简介 · · · · · ·
洛枫
原名陈少红,诗人、文化评论人,张国荣迷。香港大学文学士及哲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学系,研究范围包括文化及电影理论、中西比较文学、性别理论及流行文化。亦是香港电台广播节目《演艺风流》客席主持及台湾《媒介拟想》协同编辑,曾担任第35届台湾金马奖电影评审委员。
著有评论集《世纪末城巿:香港的流行文化》(1995)、《盛世边缘: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2002)、《女声喧哗:媒介与文化阅读》(2002)、《禁色的蝴蝶:张国荣的艺术形象》(2008)、《情书光影》(2011),诗集《距离》(1988)、《错失》(1997)、《飞天棺材》(2007年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诗组首奖),小说集《末代童话》(1998)
目录 · · · · · ·
从“解殖民化”到“本土意识”的探索
——论20世纪70年代香港专栏文化的历史及社会脉络
历史想像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论西西的《飞毡》与董启章的《地图集》
苍凉与温暖
· · · · · · (更多)
从“解殖民化”到“本土意识”的探索
——论20世纪70年代香港专栏文化的历史及社会脉络
历史想像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论西西的《飞毡》与董启章的《地图集》
苍凉与温暖
──论李国威的抒情自我与家国之思
个体生命的呼唤
妳仍会驻足而歌吗?
──论吴煦斌追寻自然的声音
浑圆的实体有自己的重量
──论王良和的“咏物哲理诗”
谈谈情、说说诗
──论香港情诗的风貌
年代的喧闹
破瓮观树:读叶辉的散文集
诗说香港:读《舒巷城卷》
实验语言叙述的可能:读《香港文学小说选》
明信片的爱情与政治:读也斯小说
语言的静默:谈吴煦斌的小说
咏物的散文:读吴煦斌的《看牛集》
关于“物”的故事:阅读三个魔幻的文本
边界、媒界、文类的跨越:谈“文化视野丛书”
阅读角度与作品意义:读董启章的《安卓珍尼》与《双身》
性别与文化的本位意识:谈游静的《裙拉裤甩》
城市•小说•世俗生活:读董启章的《V城繁胜录》与《The Catalog》
情色地图:读昆南的《恋石别曲》与《绝凶之艳》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换句话说,《我城》与《剪纸》书写香港的连载特性,联系香港专栏文学的文化色彩,确实是一个有趣儿又亟待探讨的话题,譬如说香港报纸副刊专栏的历史发展到底如何?专栏的文学性与文化意义又在哪里?作为一种媒体,专栏如何发挥它的社会功用与文化反思的能力?寄存于新闻报纸之中,副刊的空间又如何与社会现实息息和应或参差比对?这个篇章,没有企图在狭小的范围内解决上述庞大的提问架构,却只尝试通过对70年代两份报纸——《香港时报》与《快报》——不完整的阅读,整理当时副刊专栏的文化面貌,以及处身其中的历史背景、社会脉络和世界局势,当中涉及的议题包括:自1967年暴动以来的“解殖民化”过程背后隐含的殖民体制,70年代香港“本土意义”在不同文化范畴上的成长与蜕变,香港社会结构域经济模式的转型对大众生活的牵动,中国内地及世界局势的变化对香港的影响,同时,也探讨在以上种种的冲击下,报刊专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此作为探讨香港70年代文化面貌及风采的一个切入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从这个比喻来看,香港当日之所以成为殖民地,以及今日需要重新“回归母体”,仿佛都是两个权力大国在同一张地图上进行着色及拼图的游戏,而在游戏的过程中,“香港”不过是一块随时间推移的地图碎片或空间符号,长期被置放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流动风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流动风景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流动风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lurs (輕裘緩帶)
城市在想像与历史之间 董启章说在多媒体的世代里,他仍然喜欢文字书写的感觉,仍然喜欢以文字记录他对香港这个城市的理解和想像。去年出版的《V城繁胜录》和新近的作品《TheCatalog》,便是采用“风物志”、“地方志”的文类体式,试图记述香港的日常生活性,只是董启章的记述,并不是传统历史文献的做法,而是在客观地罗列种种风物之余,加入许多虚构的故事、实地的人情,甚至是杜撰的名词,如地名、人名和物件。例如《V城》,...2012-02-03 12:57 1人喜欢
城市在想像与历史之间 董启章说在多媒体的世代里,他仍然喜欢文字书写的感觉,仍然喜欢以文字记录他对香港这个城市的理解和想像。去年出版的《V城繁胜录》和新近的作品《TheCatalog》,便是采用“风物志”、“地方志”的文类体式,试图记述香港的日常生活性,只是董启章的记述,并不是传统历史文献的做法,而是在客观地罗列种种风物之余,加入许多虚构的故事、实地的人情,甚至是杜撰的名词,如地名、人名和物件。例如《V城》,那是回归后五十年,V城风物志修复的工作者,于文献堆填区发掘出主角刘华生一部笔记式的风物志,当中记录了V城(即香港)一百五十六年殖民时期与大回归时期的民风物貌,风物志工作者将它辑录整理,命名为《V城繁胜录》,这是这本书的起源,也是董启章在小说叙述层面上的故弄玄虚与煞有介事,把故事说成了历史,同时也把历史说成了故事。 《V城》全书分为三卷,卷一勾画香港(即V城)的城市地貌、规划、结构和建设,卷二是城内各式各样的生活百态与文化生态,卷三以中西节日作为时间的轴心,一方面穿梭叙述者刘华生与维日常生活互相消磨的爱情故事,一方面在这时间、空间、情节似有还无的交织旋转中,呈现V城中西混缠、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风貌。说到底,无论董启章写城市的街道、围墙、小食、店铺,还是城内的娼妓、时装、庆典、明星和电影,目的都是要在风物志式的小说形式下,建构一幅充满想像意味的历史图表,让读者在真伪虚实之间,感应香港充满魔幻色彩的现实生活。 书写世俗生活 董启章说《The Catalog》原本打算叫做《梦华录》的,但由于写的是关于90年代青少年的流行事物,因此便改了一个比较年轻活泼的书名。事实上,《The Catalog》以九十九件流行物品为对象,写成九十九篇笔记小说,无论在书写还是出版的外在形式上,都带有“目录册”的味道。和《V城》不同,《The Catalog》没有沉重的历史永劫回归的处境和意味,有的却是青少年永远挥洒不尽但又会有时而灭的青春、活力、情爱、对生活的想望与挫败。九十九件流行物品构成九十九个故事,当中有名牌,如Gucci、Prada;有时装潮流,如古装、百折裙、渔夫帽;有日剧偶像,如木村拓哉、金城武、反町隆史;有玩具,如Snoopy、Hello Kitty;有电脑玩意,如Windows95、Yahoo、贴纸相等各式商品潮流,而交缠在这些物品之间,是时下青少年(中学生和大学生)充满栗动不安的成长过程、朝生暮死的爱情故事,随潮流不停转变而又支离破碎的自我形象,以及对家庭的崩解及社会价值标准混乱的迷惘或漠不关心。 从《The Catalog》的书写世俗,牵引出一个有趣但相当重要的问题:在以小说严谨的艺术形构载述流行商品潮流的过程中,如何拿捏当中的距离和标准?如何在书写故事时既全情投入或代入那些通俗的品味中而同时又掌握清晰的批评角度,随波而不逐流?这好比站立在一块“翘翘板”上,在小说艺术与商品文化之间如何取得一个据点,既不庸俗地附和、也不犬儒地或学究地批判?个人与大众文化到底该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关系?董启章的看法是商品的文化潮流与大众口味是属于集体的东西,是不能避免被划一化及简化(例如某种品牌代表某种品味、身份和形象),但当这些大众的物品落入个人的生活经验时,往往便会变成个人各自独特的东西,当中便隐含很私密性的情绪和情感,甚至记忆,而在《TheCatalog》里,便演成了那些充满成长起伏的故事。董启章的说法,道出了他与《TheCatalog》里九十九样物品的关系,然而,当中引申而来的思考,其实已不单是小说创作艺术与商品文化潮流的关系了,在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过程里,也会遇上同样的问题,或许,不过于单一化地看待个体与商品潮流之间的关系,会能让我们深入一点理解我们复杂的社会结构与社群行为。 九十九件物品结成九十九个故事,而大量风物的罗列又录成了一部城市的历史,董启章的《V城繁胜录》与《TheCatalog》,书写的都是世俗的物件、人情和故事,琐碎而又充满地方色彩,而在这些烦烦琐琐的人情世故与世俗画图中,让我们看到历史与日常生活的聚焦。尽管有时候仍会觉得董启章的小说多了一点理性与描述性,少了一点生活的感官意味与呈示性,但在他坚毅的写作过程中,仍可见到他对城市生活的关怀,以及在这份关怀里个人视野不断的拓展。 引自第164页 回应 2012-02-03 12:57 -
lurs (輕裘緩帶)
闲话家常:关梦南的《家常》 “情诗”除了写给情人以外(无论是相恋的、单恋的、具体存在的,还是抽象的理想),还有写给妻子的——童话故事的结局,往往写到公主与王子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之后便没有下文,但现实世界里,公主与王子结成夫妇后还必须面对日常生活的平庸与琐碎,现实中的芸芸众生并没有太多历险与传奇,有的是在生活点滴的流逝与磨损间体验情味。关梦南的《家常》系列,便是写夫妻之间的日常情爱,这种情爱并没有...2012-02-03 12:40
闲话家常:关梦南的《家常》
“情诗”除了写给情人以外(无论是相恋的、单恋的、具体存在的,还是抽象的理想),还有写给妻子的——童话故事的结局,往往写到公主与王子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之后便没有下文,但现实世界里,公主与王子结成夫妇后还必须面对日常生活的平庸与琐碎,现实中的芸芸众生并没有太多历险与传奇,有的是在生活点滴的流逝与磨损间体验情味。关梦南的《家常》系列,便是写夫妻之间的日常情爱,这种情爱并没有热恋时期的激情与浪漫,也没有苦恋或单恋甚或自以为恋爱境界里的悲壮与凄丽,却写出充满生活挫折的城市里一对夫妻不需言说或互相印证的深厚情爱,而且这种情爱是在日常的吵吵骂骂、怨怨嗔嗔之间逐渐积存、发现和珍藏的,体现香港情诗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貌。 《家常》共有三首,其中第一、二首收于关梦南的诗集中,第三首则刊于2002年2月号的《文学世纪》上,三首《家常》贯穿了关梦南后期的诗歌风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投入与关注,文字接近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 第一首《家常》写夫妻两人晚饭后不想看电视(这是日常夫妻惯常的家庭节目),便一起到街上散步,却在路上遇见一对青年情侣又哭又打的吵骂,因而体会“爱其实宜淡不宜浓”。当然,这种体会是叙述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及经验得来的观点,是感情经历千山万水而来的洞察:“那些翻枱摔碟的日子/虽然我们并不感到陌生/现在如果愤怒/也不过轻轻地/叹一口气/说生活令人疲倦/我先睡”,这既是过往生活吵骂的情景,同时又是消解吵骂的方法。 说“生活令人疲倦/我先睡”,既是现实的境况,又是避免吵骂的借口,短短几行诗句浮现的是生活经验随年月沉淀而来的冷静、忍让与宽容,对比街上情侣激烈的打和骂,这对经历过激情日子的夫妻已走过艰难的岁月,不再为了小事而以言语伤害对方,因而诗的下面写:“你握了握我的手/似乎听懂了/我心里的话/……/然后一同走余下的路”,这是一种心领神会、互有默契的情愫。所谓“走余下的路”,一语双关,既指继续一起散步,也指共同度过余生,这种清明练达的夫妻感情在关梦南清浅直接的文字表述里,显得率真自然,没有迂回曲折的兜转一如情感与日子共同度过的状态,是直接简明的生活共识。 引自第105页 回应 2012-02-03 12:40 -
桑塔格认为语言没有绝对的静默形态,静默必须存在于声音之中,是语言的一种存在方式;吴煦斌的小说里有一个静默的天地,能够治疗外界语言带来的创伤,那是一个超越语言的情愫;桑塔格指出现代艺术是喧闹而带有静默的追求;面对嘈杂的世界,吴煦斌选择静默的思考和美学方式,相信那是面对语言困境唯一的力量,说到底,仍不免带有几分苍凉! 竟然如此完美地将桑塔格的思想融入评论中。。。。
2012-01-19 10:52
-
所谓“香港的历史是断裂的”,因为唯其断裂才可见出这个文化身份高低不平、矛盾混缠、驳杂不纯的面貌,也是因为它的断裂,才更不轻易地被融入大一统的政治意识里,而《飞毡》与《地图集》书写的,便是一个殖民城市如在这些历史的断层里,摸索并建构独立的文化身份。 其实,这里最吸引我的是关于作家对“日常生活政治”这个经典的文化研究主题的关注。
2012-01-19 10:38
-
换句话说,《我城》与《剪纸》书写香港的连载特性,联系香港专栏文学的文化色彩,确实是一个有趣儿又亟待探讨的话题,譬如说香港报纸副刊专栏的历史发展到底如何?专栏的文学性与文化意义又在哪里?作为一种媒体,专栏如何发挥它的社会功用与文化反思的能力?寄存于新闻报纸之中,副刊的空间又如何与社会现实息息和应或参差比对?这个篇章,没有企图在狭小的范围内解决上述庞大的提问架构,却只尝试通过对70年代两份报纸——《...
2012-01-19 10:00
换句话说,《我城》与《剪纸》书写香港的连载特性,联系香港专栏文学的文化色彩,确实是一个有趣儿又亟待探讨的话题,譬如说香港报纸副刊专栏的历史发展到底如何?专栏的文学性与文化意义又在哪里?作为一种媒体,专栏如何发挥它的社会功用与文化反思的能力?寄存于新闻报纸之中,副刊的空间又如何与社会现实息息和应或参差比对?这个篇章,没有企图在狭小的范围内解决上述庞大的提问架构,却只尝试通过对70年代两份报纸——《香港时报》与《快报》——不完整的阅读,整理当时副刊专栏的文化面貌,以及处身其中的历史背景、社会脉络和世界局势,当中涉及的议题包括:自1967年暴动以来的“解殖民化”过程背后隐含的殖民体制,70年代香港“本土意义”在不同文化范畴上的成长与蜕变,香港社会结构域经济模式的转型对大众生活的牵动,中国内地及世界局势的变化对香港的影响,同时,也探讨在以上种种的冲击下,报刊专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此作为探讨香港70年代文化面貌及风采的一个切入点。 引自第4页 读到这里,突然深感大陆与香港的不同——尽管现在的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尤其是经济转型以及社会矛盾重重的情况与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当时媒体的世界依然是以报刊等文字书写媒体为主,这更多是理性的文化,而现在我们要反思现实反思文化更加有难度——报刊或专栏多少能承担这个社会功用?而电视和网络更多是感性的,假如容许我这么粗糙地形容的话。尽管我以前一直以为香港的社会是典型的小市民社会,但是事实上,这是一个精英在维持着的市民社会。
回应 2012-01-19 10:00 -
从这个比喻来看,香港当日之所以成为殖民地,以及今日需要重新“回归母体”,仿佛都是两个权力大国在同一张地图上进行着色及拼图的游戏,而在游戏的过程中,“香港”不过是一块随时间推移的地图碎片或空间符号,长期被置放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上。 果然,这个世界没有各种形式的阴谋论,涉及权力的理论都不好玩了。。。。
2012-01-19 10:23
-
lurs (輕裘緩帶)
城市在想像与历史之间 董启章说在多媒体的世代里,他仍然喜欢文字书写的感觉,仍然喜欢以文字记录他对香港这个城市的理解和想像。去年出版的《V城繁胜录》和新近的作品《TheCatalog》,便是采用“风物志”、“地方志”的文类体式,试图记述香港的日常生活性,只是董启章的记述,并不是传统历史文献的做法,而是在客观地罗列种种风物之余,加入许多虚构的故事、实地的人情,甚至是杜撰的名词,如地名、人名和物件。例如《V城》,...2012-02-03 12:57 1人喜欢
城市在想像与历史之间 董启章说在多媒体的世代里,他仍然喜欢文字书写的感觉,仍然喜欢以文字记录他对香港这个城市的理解和想像。去年出版的《V城繁胜录》和新近的作品《TheCatalog》,便是采用“风物志”、“地方志”的文类体式,试图记述香港的日常生活性,只是董启章的记述,并不是传统历史文献的做法,而是在客观地罗列种种风物之余,加入许多虚构的故事、实地的人情,甚至是杜撰的名词,如地名、人名和物件。例如《V城》,那是回归后五十年,V城风物志修复的工作者,于文献堆填区发掘出主角刘华生一部笔记式的风物志,当中记录了V城(即香港)一百五十六年殖民时期与大回归时期的民风物貌,风物志工作者将它辑录整理,命名为《V城繁胜录》,这是这本书的起源,也是董启章在小说叙述层面上的故弄玄虚与煞有介事,把故事说成了历史,同时也把历史说成了故事。 《V城》全书分为三卷,卷一勾画香港(即V城)的城市地貌、规划、结构和建设,卷二是城内各式各样的生活百态与文化生态,卷三以中西节日作为时间的轴心,一方面穿梭叙述者刘华生与维日常生活互相消磨的爱情故事,一方面在这时间、空间、情节似有还无的交织旋转中,呈现V城中西混缠、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风貌。说到底,无论董启章写城市的街道、围墙、小食、店铺,还是城内的娼妓、时装、庆典、明星和电影,目的都是要在风物志式的小说形式下,建构一幅充满想像意味的历史图表,让读者在真伪虚实之间,感应香港充满魔幻色彩的现实生活。 书写世俗生活 董启章说《The Catalog》原本打算叫做《梦华录》的,但由于写的是关于90年代青少年的流行事物,因此便改了一个比较年轻活泼的书名。事实上,《The Catalog》以九十九件流行物品为对象,写成九十九篇笔记小说,无论在书写还是出版的外在形式上,都带有“目录册”的味道。和《V城》不同,《The Catalog》没有沉重的历史永劫回归的处境和意味,有的却是青少年永远挥洒不尽但又会有时而灭的青春、活力、情爱、对生活的想望与挫败。九十九件流行物品构成九十九个故事,当中有名牌,如Gucci、Prada;有时装潮流,如古装、百折裙、渔夫帽;有日剧偶像,如木村拓哉、金城武、反町隆史;有玩具,如Snoopy、Hello Kitty;有电脑玩意,如Windows95、Yahoo、贴纸相等各式商品潮流,而交缠在这些物品之间,是时下青少年(中学生和大学生)充满栗动不安的成长过程、朝生暮死的爱情故事,随潮流不停转变而又支离破碎的自我形象,以及对家庭的崩解及社会价值标准混乱的迷惘或漠不关心。 从《The Catalog》的书写世俗,牵引出一个有趣但相当重要的问题:在以小说严谨的艺术形构载述流行商品潮流的过程中,如何拿捏当中的距离和标准?如何在书写故事时既全情投入或代入那些通俗的品味中而同时又掌握清晰的批评角度,随波而不逐流?这好比站立在一块“翘翘板”上,在小说艺术与商品文化之间如何取得一个据点,既不庸俗地附和、也不犬儒地或学究地批判?个人与大众文化到底该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关系?董启章的看法是商品的文化潮流与大众口味是属于集体的东西,是不能避免被划一化及简化(例如某种品牌代表某种品味、身份和形象),但当这些大众的物品落入个人的生活经验时,往往便会变成个人各自独特的东西,当中便隐含很私密性的情绪和情感,甚至记忆,而在《TheCatalog》里,便演成了那些充满成长起伏的故事。董启章的说法,道出了他与《TheCatalog》里九十九样物品的关系,然而,当中引申而来的思考,其实已不单是小说创作艺术与商品文化潮流的关系了,在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过程里,也会遇上同样的问题,或许,不过于单一化地看待个体与商品潮流之间的关系,会能让我们深入一点理解我们复杂的社会结构与社群行为。 九十九件物品结成九十九个故事,而大量风物的罗列又录成了一部城市的历史,董启章的《V城繁胜录》与《TheCatalog》,书写的都是世俗的物件、人情和故事,琐碎而又充满地方色彩,而在这些烦烦琐琐的人情世故与世俗画图中,让我们看到历史与日常生活的聚焦。尽管有时候仍会觉得董启章的小说多了一点理性与描述性,少了一点生活的感官意味与呈示性,但在他坚毅的写作过程中,仍可见到他对城市生活的关怀,以及在这份关怀里个人视野不断的拓展。 引自第164页 回应 2012-02-03 12:57 -
lurs (輕裘緩帶)
闲话家常:关梦南的《家常》 “情诗”除了写给情人以外(无论是相恋的、单恋的、具体存在的,还是抽象的理想),还有写给妻子的——童话故事的结局,往往写到公主与王子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之后便没有下文,但现实世界里,公主与王子结成夫妇后还必须面对日常生活的平庸与琐碎,现实中的芸芸众生并没有太多历险与传奇,有的是在生活点滴的流逝与磨损间体验情味。关梦南的《家常》系列,便是写夫妻之间的日常情爱,这种情爱并没有...2012-02-03 12:40
闲话家常:关梦南的《家常》
“情诗”除了写给情人以外(无论是相恋的、单恋的、具体存在的,还是抽象的理想),还有写给妻子的——童话故事的结局,往往写到公主与王子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之后便没有下文,但现实世界里,公主与王子结成夫妇后还必须面对日常生活的平庸与琐碎,现实中的芸芸众生并没有太多历险与传奇,有的是在生活点滴的流逝与磨损间体验情味。关梦南的《家常》系列,便是写夫妻之间的日常情爱,这种情爱并没有热恋时期的激情与浪漫,也没有苦恋或单恋甚或自以为恋爱境界里的悲壮与凄丽,却写出充满生活挫折的城市里一对夫妻不需言说或互相印证的深厚情爱,而且这种情爱是在日常的吵吵骂骂、怨怨嗔嗔之间逐渐积存、发现和珍藏的,体现香港情诗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貌。 《家常》共有三首,其中第一、二首收于关梦南的诗集中,第三首则刊于2002年2月号的《文学世纪》上,三首《家常》贯穿了关梦南后期的诗歌风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投入与关注,文字接近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 第一首《家常》写夫妻两人晚饭后不想看电视(这是日常夫妻惯常的家庭节目),便一起到街上散步,却在路上遇见一对青年情侣又哭又打的吵骂,因而体会“爱其实宜淡不宜浓”。当然,这种体会是叙述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及经验得来的观点,是感情经历千山万水而来的洞察:“那些翻枱摔碟的日子/虽然我们并不感到陌生/现在如果愤怒/也不过轻轻地/叹一口气/说生活令人疲倦/我先睡”,这既是过往生活吵骂的情景,同时又是消解吵骂的方法。 说“生活令人疲倦/我先睡”,既是现实的境况,又是避免吵骂的借口,短短几行诗句浮现的是生活经验随年月沉淀而来的冷静、忍让与宽容,对比街上情侣激烈的打和骂,这对经历过激情日子的夫妻已走过艰难的岁月,不再为了小事而以言语伤害对方,因而诗的下面写:“你握了握我的手/似乎听懂了/我心里的话/……/然后一同走余下的路”,这是一种心领神会、互有默契的情愫。所谓“走余下的路”,一语双关,既指继续一起散步,也指共同度过余生,这种清明练达的夫妻感情在关梦南清浅直接的文字表述里,显得率真自然,没有迂回曲折的兜转一如情感与日子共同度过的状态,是直接简明的生活共识。 引自第105页 回应 2012-02-03 12:40 -
桑塔格认为语言没有绝对的静默形态,静默必须存在于声音之中,是语言的一种存在方式;吴煦斌的小说里有一个静默的天地,能够治疗外界语言带来的创伤,那是一个超越语言的情愫;桑塔格指出现代艺术是喧闹而带有静默的追求;面对嘈杂的世界,吴煦斌选择静默的思考和美学方式,相信那是面对语言困境唯一的力量,说到底,仍不免带有几分苍凉! 竟然如此完美地将桑塔格的思想融入评论中。。。。
2012-01-19 10:52
-
所谓“香港的历史是断裂的”,因为唯其断裂才可见出这个文化身份高低不平、矛盾混缠、驳杂不纯的面貌,也是因为它的断裂,才更不轻易地被融入大一统的政治意识里,而《飞毡》与《地图集》书写的,便是一个殖民城市如在这些历史的断层里,摸索并建构独立的文化身份。 其实,这里最吸引我的是关于作家对“日常生活政治”这个经典的文化研究主题的关注。
2012-01-19 10:3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文化工房 (2008)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2013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 (SamSome)
- 城市书籍推荐 (到里斯本看海)
- 我做的书 (Joan)
- 台湾港澳观察 (羊的门)
- 文化研究是个大筐 (七七|不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流动风景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jiayingkk 2017-10-11
“香港人只有'城籍'而没有'国籍'”,香港真是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认同的典型案例,私心希望这种独立的身份认同不要湮灭在国家和民族意识中了
1 有用 K 2016-12-05
一本不够好看的论文集。发现是,香港文化的解殖化过程,是“本土意识”的萌长,而不是“民族意识”或“国族身份”的代时而起。解除殖民的统治,并不意味回归国族的统一于民族身份的认同,而是归向同本土独特的文化体系与生活形式。
0 有用 铁柱小姐 2013-10-21
读后觉得自己对香港文学的了解简直匮乏,记下来书里感兴趣的作者和作品,准备去看。
1 有用 theObscure 2015-03-21
深入浅出,像上了很多堂很棒的香港文学课:)忽然想明了对城市文学感兴趣的原因:“城市”这个概念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太吸引,而且对于成长中一直在经历城镇化的人来说,“城市”这个词语仍然是有魔力的。因为书中所列的大部分作品都没读过(HK文学被介绍到大陆来的还是太少了cry),所以关注点主要在由作品带出的各种理论和评论写作上。本土意识和文化身份的寻觅、对殖民的抵抗姿态、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后现代时期的生活状态... 深入浅出,像上了很多堂很棒的香港文学课:)忽然想明了对城市文学感兴趣的原因:“城市”这个概念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太吸引,而且对于成长中一直在经历城镇化的人来说,“城市”这个词语仍然是有魔力的。因为书中所列的大部分作品都没读过(HK文学被介绍到大陆来的还是太少了cry),所以关注点主要在由作品带出的各种理论和评论写作上。本土意识和文化身份的寻觅、对殖民的抵抗姿态、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后现代时期的生活状态……谈得不算深但是与文本非常契合。以及行文中鲜明的反思态度与重构的倾向令人印象深刻。 (展开)
0 有用 冥卫零 2012-02-11
前面几篇很好,后面就像是,掺水……
0 有用 超人的斗篷 2020-07-27
这是属于阅读“书评”和文学评论,当然,要是在有阅读书中描述的很多作品情况下去进行书评的书评会更有代入感,对于我来说,里面列举的很多作品和文学没有阅读过,不过这也从侧面提供了一个阅读清单,这样等到自己再去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就可以有一个参照的过程。
1 有用 Lowis 2020-06-21
娓娓道来细致条理的论述其实肃然起敬。第一部分勾勒出重要的核心视角本土意识,此地的独立与独特identity,其实排斥归属,而整全地面对四海八方的全球的异文化,包括中与西。评论是感性的文学气质。又是强大清晰的书目索引。As A Beginning
0 有用 77 Hong To Rd 2020-05-28
@2017-03-16 14:58:11
0 有用 社恐重度患者 2019-10-08
港人视角
0 有用 睡火山 2019-02-27
作者记录评议了几位香港诗人、作者在文学上对香港本土的认知。70到80,政治格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问题造成创作风格的迥异。70年代解殖民化与本土意识快速觉醒,《飞毡》与《地图集》前者虚构历史小说,后者从空间、文化反应身份问题。作者细致分析挺有阅读性。第二章开始,对于香港诗歌比较陌生的我,阅读兴趣骤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