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的原文摘录

  • 我们的病人显然知道他并不是他那病态想象的创作者,尽管理论上他会同意他是他自己那些想象的所有者。如果某人患了真正的癌症,他绝不会认为自己应该对这种疾病负责,尽管事实上那癌确实长在他自己身上。然而一且涉及的是心理,我们立刻就会感觉到一种责任,就仿佛我们是我们心理状况的制造者一样。这一偏见是最近才产生的。并非很久以前,甚至那些高度文明化的人也相信精神性的实体可以影响我们的头脑和情感。那时,精灵与鬼魂、男巫与女巫、魔鬼与天使,甚至还有诸神,都可以在人身上制造出某些心理的变化。从前的时代,一个认为自己患了癌症的人可能会对自己的这一想法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他可能会感到某人对他施了魔咒,或者,他是被魔鬼附体。他绝不会认为自己是这种幻想的制造者。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4赞 2022-06-22 08:41:50
    —— 引自第17页
  • 因此,在《中阴得度》中,这种仪式是一个逐渐减弱的反高潮序列,其结局是胎儿在母体中的投生。这一过程中,今天在西方唯一仍有生命并且仍被医生们用来治病的,乃是对无意识所作的分析。这种深入到意识基底的做法,是一种理性的、苏格拉底意义上的“助产术”——它帮助尚未出生的、仍以胚芽状态存在于阈下的心理内容产生出来。最初,这种治疗采取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方式,其主要的关注是人的性幻想。这种关注,正好与“中阴”中最后、最低的境界(即所说的“投生中阴”)相应,此时的死者,由于无法从“临终中阴”和“实相中阴”的澄明教诲中获益,遂成为种种性幻想争夺的猎物,并最终着迷于男女交媾的幻相。其结果便是被吸入母体,重新投生于人世。与此同时,正如人们的预料,俄狄浦斯情结开始发挥其作用——如果死者的“业”(Karma)注定了死者将要投生为男性,他就会爱上他未来的母亲并对父亲充满憎恨和厌恶;与此相反,未来的女儿则会被父亲深深吸引而令母亲大为不快。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3赞 2022-07-05 20:01:38
    —— 引自第174页
  • 意识中出现的每一项新表征,无论是一种知觉,还是自动产生的念头,都会在原本记忆的基础上唤起新的联想,这些联想会立刻进入意识中,产生一个具有复杂图像的“印象”,当然我这样讲已经是一种解释。这种印象的质量依赖于无意识的倾向性,即我所谓的“主观因素”。 使用“主观”是合适的,因为客观性不会在最初的印象后就获得。通常,这会涉及一个非常繁冗的,包括确认、比较和分析的过程,进而修正和改变主观因素的即时反应。 (查看原文)
    琉璃院蓝 3赞 2021-01-01 23:41:44
    —— 引自章节:《西藏大解脱书》的心理学阐释
  • 我们还是对这一事实保持清醒:以我们有限的感官,我们试图认识某种本质上未知的事物,并通过心理的结构来表达它,但也许那种结构并不足以表达我们想认识的事物的性质。 (查看原文)
    琉璃院蓝 3赞 2021-01-12 19:13:51
    —— 引自章节:印度的圣人
  • 我们至今并未意识到西方的通神学是对东方思想的幼稚而野蛮的模仿。我们不过是重新把占星术捡了起来,而在东方,占星术却是那里的日用衣食。我们对性生活所作的研究起源于维也纳和英格兰,而印度人在这方面的教谕却不仅足以与我们的研究匹敌,或许还超过了我们的研究。东方的典籍在10个世纪之前就向我们介绍了哲学上的相对主义,而新近才在西方开张的决定论思想、却正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 (荣格:我真的对东方哲学爱得深沉啊) p.238 (查看原文)
    momo 3赞 2021-03-19 15:30:43
    —— 引自章节:10. 现代人的精神问题
  • 这些经验使人难以相信心理是子虚乌有的东西。人们很难再继续否认想象中的事实也是真正的事实。只不过,这些事实确实不在视野狭隘的人希望找到它们的地方。它们存在,但并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认为存在只能是物质的存在是一种荒谬的偏见。事实上,我们能够当即认识到的唯一存在乃是心理的存在。反过来,我们完全可以说,物质的存在纯粹是推论,因为我们对物质的感知仅仅是知觉到以感官为媒介的种种心理表象而已。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3赞 2022-06-21 21:35:09
    —— 引自第16页
  • 瑜伽对印度人有什么意义?这一点我无话可说。因为我不能对自已没有亲身经验的事情妄加评论。然而我却可以说一说它对西方人有什么意义。西方人的缺乏方向感,已经到了精神混乱的边缘,从而任何一种宗教或哲学实践,都无异于一种心理的训练,换言之即无异于一种心理保健的方法。瑜伽中许多纯属生理的功夫,同时又都是心理的修炼。普通的体操或呼吸训练之所以远在其下,就因为它们完全是机械的、科学的而未能同时是哲学的。瑜伽对躯体各部分的训练,总是将其统一于整个心灵,这在pranayama功夫中特别明显。此时,prana既是呼吸,又是字宙的运动。当个人的行为同时又是宇宙的行为时,躯体的愉悦便与精神的愉悦结合在一起,由此而产生的一种生机盎然的整体感,乃是无论多么科学的技术都无望达到的。瑜伽的功夫不可思议,但若没有其赖以建立的观念,其效果也无从发挥。它以一种非同寻常、圆融完美的方式,使人的身心彼此渗透,熔铸为一。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2回复 3赞 2022-07-03 15:28:37
    —— 引自第142页
  • 的确,绝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只具有破碎的人格,它们拥有大量的代用品却并没有什么真货。 (查看原文)
    Luke 2赞 2017-01-28 15:14:46
    —— 引自第44页
  • 在东方,心与宇宙息息相关,是存在的本质;而在西方,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心只是认知过程的必要条件,因此也是认识世界存在的必要条件。东方并不存在宗教和科学的冲突,因为东方并没有建立一种旨在热忱探索事实的科学,也没有只是基于信仰的宗教;东方有宗教性认知和认知性宗教( religious cognition and cognitive religion)。对我们而言,人只是无比渺小的存在,神的恩宠才是一切;但是在东方,人就是上帝,人自己救赎自己。 (查看原文)
    啵卡布里奥 2赞 2019-11-06 21:02:16
    —— 引自章节:2. 正文评论
  • 对任何一个或者由于脾性,或者由于哲学或宗教的原因而不能接受这一科学唯物主义观点的人来说,无意识内容在自觉意识中的实现始终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所幸的是,一种本能的抵抗保护了我们,使我们不致陷入这个会使我们走得太远的意识。正是由于这种本能的抵抗,人才往往能够满足于一种温和而有节制的意识拓展。这一点特别明显地见于单纯而不复杂的神经症之中,或毋宁说特别明显地表现在那些性格比较单纯的人身上。而与此同时,那些心气很高的人所感受的痛苦却主要来自对知识的渴望——这种渴望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本能产生的抵抗。他们希望看见,希望知道,希望理解。对于他们而言,弗洛伊德的解释提供的答案就不能令人满意。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2赞 2022-06-21 08:37:17
    —— 引自第2页
  • 然而,心灵之门的开启往往就像做一次外科手术。此时,手持手术刀的医生必须做好一切准备,才能对付切口切开那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事情。同样,精神分析也会发现种种未曾料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例如潜在的心理病症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确是令人不愉快的。尽管这些东西往往完全自动就冒了出来,那些因为自己的干预,在条件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就提前把它们释放出来的分析者却仍然会受到指责。事实上,只有具有渊博的精神病学知识及其特殊的技巧,从事心理分析的人,才不至于犯这样一种愚蠢的错误——因此,初入道的分析者最好经常与一位医生合作。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2赞 2022-06-21 09:12:53
    —— 引自第4页
  • 现代人的头脑已经忘却了那些古老的真理,但正是这些真理讲述着旧人的死亡和新人的再造,讲述着精神上的再生和与此类似的“神秘荒谬”。然而我的病人,作为一位现代科学家,却不止一次地意识到他被这样一种思想牢牢抓住。他因此而感到恐慌,他担心他快要疯了,而两千年前的人却欢迎这样的梦,并因为有望获得神奇的再生和生命的更新而兴高采烈。我们的现代态度傲慢地回顾迷信的阴翳,鄙视中世纪和原始时代的盲信,完全忘记了我们至今仍在我们理性意识的摩天大厦底层,保留着我们的全部活生生的过去。没有这样的底层,我们的意识便悬浮在半空中——无怪乎它要变得神经兮兮。意识的真正历史并不保存在知识性的书卷中,而是保存在每个人活生生的心理有机体中。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2赞 2022-06-24 09:51:46
    —— 引自第36页
  • 之所以发生这种盲视,却完全是由于我们总是习惯于认为上帝在人之外。虽然并不是只有基督教才有这种偏见,但确实有某些宗教并不具有这种偏见。相反,它们也和某些基督教神秘主义者一样认为:上帝与人有着基本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或者来自一种先验的同一,或者需通过某种实践或修行而最终达到,例如通过阿普列乌斯式的变形或某些瑜伽方式来达到。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2赞 2022-06-27 09:05:24
    —— 引自第59页
  • 借助心理的超越功能,我们不仅找到了通向“完整心灵”(One Mind)的进路,同时也理解了东方人为什么相信人有自我解脱的可能。通过内视,通过自觉意识到无意识具有的补偿作用,个人若能改变自己的心境,使痛苦的冲突获得解决,他也就似乎确实有资格谈论“自我的解脱”。然而,我已经暗示过,这种自豪的宣称也不是没有问题,因为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制造无意识补偿作用而不得不依靠它们“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可能。同样,人也不能改变补偿作用所具有的奇妙性——“它只能如此,否则便什么都不是”(est ut est aut non est)。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2赞 2022-07-05 09:04:57
    —— 引自第165页
  • 任何心理历程都是一种意象、一种“想象”,否则即不存在任何意识,因为它的发生将不具任何“现象性”。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正因为如此,将开悟的体验区分为“真实的”或“想象的”,就可以说全不相干。一个人已经开悟,或声言他已经开悟,无论如何总是认为自己“悟”了。别的人如何看如何想,对于他的体验来说,可以说一点也不重要。即使他在说谎,此谎言也仍然是一种心理事实。的确,就算所有宗教体验的报导都出自杜撰,出自虚构,人们也仍然值得为这样的谎言写一篇有趣的心理学论文,并且像描述精神病患者的病态妄想一样抱着同样科学而客观的态度。既然众多杰出的头脑睿智的心灵许多世纪以来都把自已的精力花在了此类问题上,并且由此造成了一种宗教运动,这一事实本身,便足以令我们作一次冒险的尝试,以严肃的态度将此类现象纳入科学的范围来理解。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2赞 2022-07-06 14:41:54
    —— 引自第195页
  • 自觉意识到现在的人是命中注定的孤独者,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因为朝着充分的自我意识每前进一步,人也就更远地远离了他原来那种充满生机和野性的对人类群体的“神秘参与”(participation mystique),远离了那种湮没于普遍而共同的无意识中的命运。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意味着使自己同人群生活于其中的无意识母体相脱离。即使在文明社会里,那些在心理上处于最低阶层的人,也仍然生活在与原始人相差无几的无意识状态中。稍高的一个等级虽然生活在意识的层面上,但那仅仅相当于人类文明的发轫。只有心理上处于最高等级的人,他们的意识才反映了最近几个世纪的生活——在这一意义上,只有我们所说的现代人才生活在现在,只有他才具有真正现在的意识,只有他才发现从前的生活方式已经令他生厌,而过去时代的价值追求,除了从历史的角度看,已经不再能够吸引他的兴趣。这样一来,他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成了“非历史的”,并使自己与那些完全生活在传统范围之内的人群相疏离。的确,只有当一个人已经走到了世界的边缘,他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他将一切过时的东西抛在身后,承认自己正站在彻底的虚无面前,而从这彻底的虚无中可以生长出所有的一切。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2赞 2022-07-08 14:58:37
    —— 引自第221页
  • 所谓领袖,无非是群众运动中必然会出现的症状而已。实际上,人类真正的领袖始终是那些能够反思自己的人,他们总是自觉地远离大众的盲目力量,从而至少从大众的为害中扣除了他们自己的为害。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2赞 2022-07-11 08:48:18
    —— 引自第268页
  • 然而如果人们群集在一起成为民众,那一直潜伏和沉睡在每个人身上的兽性和魔鬼就会被释放出来。作为民众,人不知不觉便降低了自己的道德水准和智力水准——这一水准一直处于意识阈限之下,一旦被民众形式赋予活力,就随时随地都会爆发出来 (查看原文)
    刘小延 1赞 2012-06-15 10:52:34
    —— 引自第19页
  • 宗教无疑是人类心灵中一个最早和最具普遍性的表达方式 (查看原文)
    刘小延 1回复 1赞 2012-06-25 14:38:40
    —— 引自第1页
  • 宗教的守护神是风,它吹拂的地方正是它倾听的地方。 (查看原文)
    刘小延 1回复 1赞 2012-06-25 14:38:40
    —— 引自第1页
<前页 1 2 3 4 5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