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央苏区史,在中共党史中是一段“别样的经历”。中共在1927年国共分裂后,几乎是白手起家开始武装反抗,神话般的故事到1930年代中期暂时画下了一个逗号,1934年中共遭遇的挫折,以博古等为首的中共中央不甚成功的领导固然不能辞其咎,但这些被历史推上中心舞台的年轻人,其实本身也是历史的祭品。
张力与限界的创作者
· · · · · ·
-
黄道炫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黄道炫(近代史研究所),男,1966年生,江西赣州人。副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系,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民国史、中国革命史研究。
目录 · · · · · ·
引子 历史的弹性
一 中央苏区的炼成
1. 中央苏区的成长
2. 新形势与新任务
3. 从毛泽东眼中走进苏区
4. 国共较量中的地缘政治
二 燃烧的革命
1. 中央苏区的党
2. 中央苏区的政权
3. 宣传功能下的教育和文化
4. 社会革命的宣传与实践
5. 妇女:地位上升最快群体
6. 群众:组织与改造
7. 红军:堡垒的坚强核心
三 第五次“围剿”:南京政府全力以赴
1. 国民党军的作战准备和作战方针
2. 国民党军作战基础的增进
3. 国民党军的作战部署
4. “七分政治”的具体实施
四 第五次反“围剿”:中共绝境求生
1. 中共的反“围剿”准备和作战方针
2. “短促突击”战术
3. 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和防御原则
五 消耗战中的资源陷阱
1. 结构性的限制——中央苏区的人力与物力
2. 经济力的挖掘
3. 财政紧张下的民众负担
4. 查田运动:理念、策略与现实
六 内外挤迫下的社会政治困境
1. 肃反问题
2. 工作作风问题的滋生
3. 群众逃跑
4. 扩红与开小差
5. “赤白对立”
七 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
1. 运动与攻坚
2. 福建事变爆发与国共的应对
3. 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争夺
4. 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
5. 红军实施转移
结语 革命的张力
附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经过要图——广昌战役
后记
· · · · · · (收起)
一 中央苏区的炼成
1. 中央苏区的成长
2. 新形势与新任务
3. 从毛泽东眼中走进苏区
4. 国共较量中的地缘政治
二 燃烧的革命
1. 中央苏区的党
2. 中央苏区的政权
3. 宣传功能下的教育和文化
4. 社会革命的宣传与实践
5. 妇女:地位上升最快群体
6. 群众:组织与改造
7. 红军:堡垒的坚强核心
三 第五次“围剿”:南京政府全力以赴
1. 国民党军的作战准备和作战方针
2. 国民党军作战基础的增进
3. 国民党军的作战部署
4. “七分政治”的具体实施
四 第五次反“围剿”:中共绝境求生
1. 中共的反“围剿”准备和作战方针
2. “短促突击”战术
3. 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和防御原则
五 消耗战中的资源陷阱
1. 结构性的限制——中央苏区的人力与物力
2. 经济力的挖掘
3. 财政紧张下的民众负担
4. 查田运动:理念、策略与现实
六 内外挤迫下的社会政治困境
1. 肃反问题
2. 工作作风问题的滋生
3. 群众逃跑
4. 扩红与开小差
5. “赤白对立”
七 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
1. 运动与攻坚
2. 福建事变爆发与国共的应对
3. 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争夺
4. 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
5. 红军实施转移
结语 革命的张力
附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经过要图——广昌战役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苏区普遍的群众教育,国民党方面评判: 匪党之所谓“文化教育”、“提高工农群众文化水平”,其麻醉力量较任何宣传煽惑为尤大。盖以邪说灌输脑海之中,改造群众之心理,潜形默化,卒至相率盲从,日趋危途,甘受欺骗而不自觉。尝观匪列宁室墙报处之“识字竞赛”,其进步之程度与麻醉之力量,殊可惊异。(《新丰特别区政治局局长刘千俊报告匪区民众根本动摇情形匪之维持残局原因及所拟对策》,《军政旬刊》第7期,1933年12月20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2页 -
苏维埃革命期间,对阶级革命已经熟手的中共,却在赤白对立这样一个非阶级现象中显得有些应付乏策,这显示了历史进程的复杂,也指示着中共革命不仅仅应该正面应对阶级问题,还要客观面对社会现实,注意到另外一些更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赤白对立的发生、延续并不简单是一个政策错误问题,而应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物质资源和政治资源的纠结与选择,是中共在赤白对立问题上举棋难定的关键。还是那句老话,在高歌猛进的革命大纛后面,柴米油盐总是会顽强地显示着它们的存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5. “赤白对立”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近世中国(共1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宋案重审》《蒋介石的人际网络》《远去的都市》《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等
。
喜欢读"张力与限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张力与限界"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间地带”的革命 9.0
-
- 当兵 8.8
-
- 太行山上 9.1
-
-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 9.4
-
- 西安事变新探 8.9
-
- 新史学(第七卷) 8.3
-
- 最後的“天朝” (增訂版) 9.5
-
- 历史三调 9.3
-
-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9.0
张力与限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作者是韩国人? | 来自春雨弯刀 | 3 回应 | 2025-03-26 00:41:39 |
红歌是中共潜移默化影响民众思想的一个重要方法 | 来自智术师 | 2024-06-14 14:11:51 | |
额,段落重复?! | 来自叶藏.!!张寄奴 | 3 回应 | 2024-03-16 17:05:56 |
中共为什么热衷于到处写标语口号 | 来自智术师 | 2022-09-12 16:24:36 | |
红军干部何笃才对毛的看法 | 来自智术师 | 2022-09-11 22:18:5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25)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100位文化名人推荐100本好书 (松岛)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金融博物馆书院2012年1-3月推荐书单 (金融博物馆书院)
- 关于民国那些事 (圣)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张力与限界的评论:
feed: rss 2.0
14 有用 韧勉 2014-07-13 21:27:16
此书运用档案史料、作者个人的自身经历以及部分历史地理的范式研究,结实了30年代中央苏区的竭泽而渔、老蒋当时并没有把中共当做自己的第一对手,以及中共对全局的不完全正确估计,还原了五次反围剿中许多的深层含义,很有意思的书。
14 有用 胡明亮 2016-11-08 23:32:31
这本书主要的价值在于第五章和第六章,前面几章的小标题显然有为tg革命辩护的味道。另外这本书看得出黄道炫对史料的梳理总结能力比不上茅海建,同样厚的书茅海建的一天就能读完,而且读完后对历史事件有非常清晰的印象;而黄道炫的这本书则不大容易读,黄往往引用许多相互矛盾的材料,分析总结少,没能让读者把握大的脉络,看完全书后依旧云里雾里。最后就是描述战争经过没有地图标注,完全没法形成印象。
3 有用 wtj1990 2015-09-12 23:08:51
本书最能冲击我既有认识的,是从战争本身去了解1933至1934年的历史。关于“两个拳头打人”、“御敌于国门之外”、“短促突击”、“堡垒对堡垒的节节抵抗”,既有的说法几乎都是偏颇的。
21 有用 乾元 2019-03-31 22:26:40
史料运用较差,略显堆积,但瑕不掩瑜,表现出了苏维埃革命特色。第一,苏维埃是CCP的财政汲取、文宣能力和军队特色形成的实验田,也是D匪合流的重要根据地;第二,第五次围剿是老蒋特意放水,为将追剿CCP、抗日准备、控制西南三者目的巧妙合一:用剿匪掩护抗日,避免内战,可得国人同情,并同时消灭川黔割据,以为经营西南作准备
57 有用 堃 2014-09-04 20:52:03
所谓张力,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列宁主义的组织体系,才造成了星火燎原之势;所谓限界,来自领导层的幼稚不成熟以及外部压力过大、可回旋余地太小。在延安,“限界”的问题基本被解决了,革命的“张力”被完全释放出来,才造成了国共实力对比的大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