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Western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300-1475
译者: 袁传伟
出版年: 2011-12
页数: 700
定价: 7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界史图书馆
ISBN: 9787301166345
内容简介 · · · · · ·
中世纪史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有悠久传统,通史著作已有很多,蒂尔尼和佩因特合著的《西欧中世纪史》以其识见之高明、选材之博洽、叙述之生动而独树一帜,历经半个世纪的修订完善,常销不衰,是欧美大学用作中世纪史教科书的首选。
本书全面、深入地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各方面的历史脉动,及其对近代西方文化与制度的深刻影响。
两位作者均为享誉已久的中世纪史权威学者。佩因特以细致生动的叙事见长,蒂尔尼的专长是教会制度和法律的研究。在佩因特初版基础上,蒂尔尼在文化和制度方面加以补充,文哲、艺术之外,增加了教会史、法制史和政治思想史等内容。
本书自1953年问世至今,不断修订再版,畅销半个世纪,是目前欧美各大学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大学教科书,详略程度适合国内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
高明史家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当取材,信手拈来,叙述文笔轻松自如,是本书显著优点。
作者简介 · · · · · ·
布莱恩•蒂尔尼(Brian Tierney),1922年生,中世纪史名家。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先后任教美国天主教大学和康奈尔大学,曾任天主教历史学会主席,荣获中世纪研究哈斯金斯奖章、康奈尔大学Johannes Quasten杰出贡献奖。蒂尔尼尤其擅长教会史研究,有多部名作问世,近作为《自然权利的观念》。
西德尼•佩因特(Sidney Painter,1902-1960),中世纪史名家。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先后执教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佩因特专长12世纪欧洲历史,尤其是英格兰的政治社会史,留有多部中世纪史研究名著。
1953年佩因特出版《中世纪史》一书,广受赞誉。在佩因特过世后,蒂尔尼加以补充和改写,1970年出版《西欧中世纪史》,之后不断增补、修订,至今一直是西方学术界最受重视的中世纪通史。
目录 · · · · · ·
英文第六版说明
前言1
导论
第一篇西方历史的创立
第一章欧洲:疆域与民族
1 疆域、气候、农作物
2 居民:早期的欧洲人
第二篇罗马人、基督教徒、蛮人:古代世界的变迁
第二章罗马帝国
3 罗马:衰落中的文明
4 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的改革
5 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
第三章基督教
6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与基督教
7 基督教与罗马国家
8 教父时代——哲罗姆、安布罗斯、奥古斯丁
9 罗马教廷的领导地位:西尔威斯特至利奥一世
10 早期修道主义
第四章蛮族
11 日耳曼民族
12 蛮族入侵
13 日耳曼人的继承者国家:高卢、意大利与西班牙
第三篇欧洲的出现
第五章拜占庭、法兰克高卢与罗马
14 拜占庭文明
15 法兰克王国
16 罗马教会
第六章8世纪的危机
17 修道院制度与传教会:北部罗马基督教
18 伊斯兰:一种新的文明
19 拜占庭破坏圣像运动:法兰克—罗马教皇联盟
第七章早期的欧洲
20 查理曼帝国
21 加洛林王朝的文化
22 受围困的西方
第四篇中世纪早期的欧洲:一个新的社会
第八章封建世界
23 起源
24 社会的纽带
25 封建无政府与封建秩序
26 领主与贵妇:封建家庭
第九章农业与农村社会
27 农民的生活与农村经济
28 领主和农民:中世纪的庄园
29 人口的增长与耕地扩大
第十章中世纪早期的政府
30 法兰西:早期卡佩王朝诸王
31 英格兰的萨克森人与诺曼人
32 中世纪帝国
第十一章教会的改革
33 分裂与改革
34 从改革到革命
35 余波
第十二章欧洲及其邻居
36 欧洲的边疆:基督教的传播
37 拜占庭:伟大与衰落
38 伊斯兰世界
第五篇全盛的12世纪
第十三章欧洲的扩张:第一次十字军运动
39 西班牙与西西里
40 拜占庭、伊斯兰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41 十字军参加者及其国家(1099—1204年)
第十四章经济复兴与社会变化
42 商业的恢复
43 城市与行会
44 社会与经济状态
45 农民的生活
46 骑士精神:一种新的社会准则
第十五章宗教与学术
47 新的修会:明谷的伯尔纳
48 主教座堂学校:安塞姆、阿伯拉尔与
彼得·伦巴第
49 法律的恢复
第十六章封建君主政治:帝国与罗马教廷
50 英格兰:诺曼人与金雀花王朝
51 法兰西:从腓力一世到腓力·奥古斯都
52 帝国与教廷
第六篇中世纪文明的收获
第十七章教皇权力和宗教异端
53 教皇英诺森三世
54 阿尔比派异端与韦尔多派异端
55 异端与宗教裁判所
56 方济各会与多明我会
57 基督教社会中的犹太人
第十八章中世纪政府的发展
58 霍享施陶芬帝国
59 地中海:西班牙与西西里
60 法兰西:王室权力的增长
61 英格兰: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62 代议制政府:观念与组织机构
第十九章思想界
63 最早的大学
64 穆斯林与犹太教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再现
65 中世纪的科学与技术
66 哲学与神学:托马斯·阿奎那
第二十章建筑学、艺术与文学
67 罗马风格的文化:建筑与礼拜仪式
68 哥特式大教堂
69 拉丁文学
70 但丁以前的方言文学
第七篇危机中的中世纪世界
第二十一章苦难世纪
71 中世纪文明的问题:思想、社会、经济与政治
72 人口与气候
73 黑死病
第二十二章教皇领导地位的衰落
74 教皇与中世纪的政治
75 教会与国家的冲突:1295—1350年
76 教皇制度的批评家:世俗主义者与神秘主义者
第二十三章百年战争:14世纪的战役
77 背景
78 爱德华三世的征战
79 法兰西的复兴
第二十四章中世纪后期政治:百年分裂
80 英格兰与后期金雀花王朝
81 瓦卢瓦家族统治下的法兰西
82 教皇制:集权与分裂
83 帝国的残留:意大利与日耳曼
第二十五章社会、经济与文化
84 乡村生活与农民暴动
85 城市与贸易
86 艺术与文学
第八篇从中世纪到近代欧洲
第二十六章百年战争的结束
87 英格兰攻打法兰西
88 圣女贞德与法兰西的胜利
89 中世纪后期的作战方式
第二十七章大分裂的结束
90 大公会议派、威克里夫与胡斯
91 康斯坦茨大公会议
92 教皇的胜利
第二十八章民族君主政体的发展
93 法兰西和勃艮第
94 哈布斯堡帝国
95 英格兰的玫瑰战争
96 近代欧洲的开端
尾声
97 中世纪的成就
附录中世纪教皇与王朝世系表
表1中世纪教皇
表2查理曼王朝世系表
表3卡佩王朝世系表
表4日耳曼王国萨克森与萨利安王朝世系表
表5英格兰诺曼王朝与金雀花王朝世系表
表6霍亨施陶芬王室及其对手
表7英格兰金雀花王朝晚期世系表
表8法兰西瓦卢瓦王朝世系表
表9卢森堡、哈布斯堡与威德巴赫帝国世系表
表1010—13世纪西班牙国王世系表
表11中世纪晚期西班牙国王世系表
索引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西欧中世纪史"试读 · · · · · ·
中世纪的现实性与距离感——读蒂尔尼、佩因特的《西欧中世纪史》 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1957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前苏联科斯敏斯基和斯卡斯金主编的《中世纪史》第1卷(莫斯科1952年版;以下简称苏编《中世纪史》)。第1卷包括了俄罗斯以外欧洲的中世纪历史以及拜占廷帝国的历史,截止于15世纪末。这部翻译著作以及三联在60年代翻译出版的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10卷本..
丛书信息
喜欢读"西欧中世纪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西欧中世纪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西欧中世纪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西欧中世纪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西欧中世纪史》:现代文明形成的历程
> 更多书评 4篇
-
从某个角度来说,整个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 欧洲最明显的地理分界是在地中海海盆和北部陆地之间。这两部分地区被几条高山山脉一比利牛斯山脉(Pme)、阿尔卑斯山脉(Alp)及再住东的降尔巴阡山脉( Carpathian)分隔开来。然而,在法国南部的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之间存在着一个隘口。在那里,罗讷( Rhone)河谷给企图朝北扩张的地中海列强,或企图挤到地中海来的北方侵略者提供了一条明显的通路。 在高卢...
2020-03-18 16:22:40 1人喜欢
从某个角度来说,整个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 引自 第一章欧洲:疆域与民族 欧洲最明显的地理分界是在地中海海盆和北部陆地之间。这两部分地区被几条高山山脉一比利牛斯山脉(Pme)、阿尔卑斯山脉(Alp)及再住东的降尔巴阡山脉( Carpathian)分隔开来。然而,在法国南部的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之间存在着一个隘口。在那里,罗讷( Rhone)河谷给企图朝北扩张的地中海列强,或企图挤到地中海来的北方侵略者提供了一条明显的通路。 引自 1 疆域、气候、农作物 在高卢和西班牙,甚至连征服者的语言都受到了模仿,一种拉丁方言的粗俗形态的语言传及平民百姓。 引自 第二篇罗马人、基督教徒、蛮人:古代世界的变迁 就,也知道绝对不等同于今日的法语和西班牙语,但,还是好喜感2333
西罗马帝国的整个政治结构崩溃了,这种崩溃需要解释(中国人不得不和罗马人一样去处理同样的问题,可是他们的国家却没有以同样的方式崩溃)。 引自 第二篇罗马人、基督教徒、蛮人:古代世界的变迁 你看作者都没拉踩我国,也是不明白书评里的某些人拉踩我国拉踩的这么雀跃奋勇是为什么🤷🏻♀️
🌟罗马帝国的衰亡:
1.军人来源的改变→忠诚由对皇权转向对将领。
2.不同种族间没有良好融合,各自为政。
3.农业生产依赖更廉价的奴隶,农民失业→战争减少,奴隶数量下降→疾病流行,人口下降→财富生产下跌→国家变穷
4.不完善的政治体制→滋生腐败徇私→引发内战→通货膨胀→军阀割据
5.外敌环伺
🌟3世纪西罗马gg前的帝国中央政府重组:
皇帝→中央行政机构:1行政管理官(国务大臣)2圣宫管理官(法务大臣)3神赐物品官(财政大臣)4内务大臣
皇帝任命:地方行政机构:4大辖区各一没有军事任务监理军事的民政执政官→管区各一官员→省→市
军事:
2军事监督(将军)在中央政府,3军事监督在地方→领袖(指挥官)
贵族头衔
🌟君士坦丁两大影响未来的个人创新
1接受基督教信仰
2于拜占庭建立新帝都(用希腊语)→影响俄罗斯,东欧
🌟罗马帝国后期面临的经济问题
1.人口下降,生产力停滞,耕地荒废
皇帝们企图维持这一充裕的赋税收入,以空前的强制手段实施对经济生活各方面的政府管理权。……帝国的主要行业,一个接一个都成为世袭制,不允许那些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改变其职业。……于是政府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企图导致了严格的社会阶层的形成,许多人被永远束缚在他们祖先所从事的职业上。 引自 5 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 罗马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一种道德愚蠢,这在由政府当局主办、旨在给城市民众提供娱乐、令人生厌的性虐待的文字场面中,表现的尤其典型。政府从来没有对社会金字塔底层的农民和奴隶表现出足够的关心。 引自 5 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 当后期罗马帝国在许多方面处于衰退之际,宗教信仰领域却是充满生机、异常活跃。人们通常所做的判断或许有道理,即在政治、经济动乱时,人们的思想会转向精神上的东西。因此,3、4世纪基督教和许多异教的礼拜仪式,都得到迅速传播。基督教的最后胜利,彻底改变了古典世界后期的人们了解上帝、人类和宇宙的整个方式。 …… 起先,基督教和古希腊文化之间似乎不可避免地互相仇视。最后,基督教的知识分子们逐渐认识到,耶稣的传道在许多方面与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的教诲是能够共存的。后期罗马帝国的宗教文化即基于此点认识而形成。 引自 第三章基督教 古罗马的宗教几乎没有感情上的内容来激励思想热情;为了使诸神对某个人的事业有所帮助,他就要对诸神履行传统性的仪式;宗教基本上是一种交易的关系。 引自 6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与基督教 对斯多噶主义者来说,理性是所有事情固有的内在规律;对新柏拉图主义者来说,理性更是一种神的媒介(力量),它产生了创造性的人类。新柏拉图主义者还持有另外两种特殊的主张:他们明确区分精神和物质的差别;他们把整个宇宙视作一个来自于唯一上帝的庞大等级体系。上帝之下是永生的神,神下面是人类(具有神的灵魂、物质的身躯),在人下面是自然界的万物。那些是最低等的存在物,但仍保留了起源于神的痕迹。 …… 后来的基督教和犹太神秘主义者发现这些观点很相似。他们正是将这个人的、任性的、犹太教的耶和华来等同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的“一”中,取得了相当大的、理性的成就。 引自 6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与基督教 讲述神死而复生的故事反映了早期对繁殖之神的迷信,这些神在冬天里死去,在春天里又复生,给田野带来了新的生机。 引自 6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与基督教 🌟基督教的独特之处(from all other paganism and made it survived )
1基督教坚持犹太人的一神论传统:
比起相信彼此仇视的神和女神的万神庙,相信所有存在的唯一和最高来源更合理
2基督教徒们比其他迷信的追随者为其信仰宣示更加直接、更加具体的起源:
耶稣是真实存在的人,他的教义富有感染力,学说简单的同时及其晦涩:能吸引目不识丁的底层人民,晚期也逐渐吸引高级知识分子。
基督教徒相信,始终存在着一个上帝,它的神力以三种“位格”(personae)出现,或者我们可以说,以圣父、圣子、圣灵三个角色出现。 …… 他(耶稣)通过从死亡中升华,在“进入天国”之前把自己展现给他的信徒,光荣地完成了在来世永生的所有诺言。绝对相信基督复活,正是早期基督教的核心所在。 引自 6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与基督教 嗯嗯。
近来许多研究集中关注妇女在耶稣教海中的地位。从一开始,基督徒的态度就存在矛盾。耶稣将妇女包括在其传道信徒中,这种方式在那个时代是非同寻常的。他赞扬那位坐在其脚下倾听其布道的贝塔尼的玛丽亚( Mary of Bethany),而非忙于家务活这种典型的妇女工作的马大( Martha)(《路加福音》10:39-42)。然而,耶稣还是挑选了12位男人作为自己的使徒。保罗曾写道,借着基督教而所有基督徒成为一体,“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奴隶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加拉太书》3:28)但是,保罗也宣称妇女要顺从,在教堂中要保持沉默(《哥林多前书》14:34)。早期基督教诸文本之间的矛盾可能反映了宗教教海上的一种张力:它坚持在上帝眼中女人与男人的绝对平等,但是在一个男性统治社会的文化中,它又被禁止从这一远见卓识中引申出任何广泛的社会后果。 引自 6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与基督教 First 3 centuries 基督教在讲希腊语的社会建立起诸多教会,而在拉丁语社会进度缓慢。
就基督教而言,因需要在语言、风俗及思想方法诸方面表达一种实质上属于闪米特族的宗教,问题变得复杂化,而这些语言、风俗及思想方法又要能被由希腊文化传统形成的思想所接受。此任务并非易事。 引自 6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与基督教 从尼禄统治时期起,基督教徒屡屡遭到迫害。这些迫害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尽管有时候迫害既野蛮又残酷,却从来没有维持很久,不足以消灭全部基督教徒。相反,迫害所造就的殉教者给幸存者提供了英雄榜样,并鼓舞了他们。 引自 7 基督教与罗马国家 君士坦丁的梦:战场,士兵由一面带有基督教标志的军旗率领。
后取得了辉煌胜利。
“阿里乌教派”阿里乌斯用否认其神性的方法,向基督教三位一体中圣子的地位提出挑战。对阿里乌斯来说,圣子,即“道”,并非自始便存在,而是独一无二的上帝创造的,唯这上帝是永存的。 引自 7 基督教与罗马国家 起初,上帝创造了整个宇宙并看到这个宇宙是美好的。人们因滥用自由意志而对上帝感到厌恶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罪恶。 引自 8 教父时代——哲罗姆、安布罗斯、奥古斯丁 延伸到香港人身上,也并没有任何突兀。
教会地位应该以某一主教城市的世俗性为基础这个想法,在罗马不受欢迎,因为在那个基础上,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也许会认为他的地位与罗马的教皇相等,甚至还要高。 引自 9 罗马教廷的领导地位:西尔威斯特至利奥一世 🌟希腊宗:希腊语可以体现哲学话语中的所有微妙之处。爱用哲学哲学精确性来解释基督教信仰的条款。
拉丁宗:更适用于讨论法律,伦理学,行政机关和政府的实际问题。支持对传统阐述的坚持信奉,
🌟至此,东半帝国与西半帝国在其政治与经济结构上各不相同。在蛮族入侵时期,他们在宗教上也开始分道扬镳。
正如蛮族的历史上反复发生的一样,皈依基督教不仅意味着采纳了一种新宗教,而且意味着整个文化世界的打开。 引自 11 日耳曼民族 🌟塔西陀用罗马名义描述条顿诸神:
Mars=天空与战争之神 Tiu =Tuesday
Mercury=文化艺术和智慧之神 Wodan = Wednesday
Heracles=雷神 Thor = Thursday
自公元前一个多世纪以来,罗马人和蛮族一直互相影响。罗马的两个省——高卢和不列颠,一开始就由罗马和凯尔特人的文明共同组成。 引自 12 蛮族入侵 最近看了后裔,里面动不动就某些书是用古高卢语写的,我也是很好奇这个脉络是如何形成的,且看看。
我们必须记住西欧的情形,它是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始终受到来自东部的压力。……局势中的新因素是中亚地区新兴力量的崛起,即匈奴人……在中国边疆被打败后,他们中的大批人转向西方,跨过俄罗斯大草原,开始使定居在罗马帝国边界一带的日耳曼民族感到惊恐不安。他们的进攻掀起了一场新的迁移浪潮。 引自 12 蛮族入侵 当西罗马最后一位皇帝被废除时,仍然有一块领土在高卢幸存着,它抵制了蛮族的占据。这一地区在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 引自 12 蛮族入侵 到5世纪末,西部的罗马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已不复存在。 引自 12 蛮族入侵 在第一次战役过程中,他(克洛维,西日耳曼统治者之一)皈依了基督教,使他的高卢—罗马臣民成为信奉正统教派的基督教徒。这是一个关键的事件。或许我们会认为罗马教会的保留和维持是理所当然的事,事实是,在495年的基督教世界中没有一个主要的统治者与教皇信奉同一教派。所有东日耳曼国王都是阿里乌派,法兰克人仍然是异教徒,拜占庭皇帝因为一次教派分裂而无罗马皇教分离,这一教派分裂由于对基督化身的本性的一次神学辩论而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克洛维的皈依标志着这种趋势的一个转折点。 引自 13 日耳曼人的继承者国家:高卢、意大利与西班牙 克洛维在晚年致力于消灭对不同法兰克部落群拥有国王头衔的各式各样的皇亲国成,使他和他的后代成为整个法兰克民族毋须置疑的国王。他在这任务中显示出重要的独创性。有一次,克洛维成功地怂题了一位年轻的王子去杀其父亲;而后,他迅速派遺自己的人去谋系那位王子,并以已死国王的报仇者的身份被引见给臣民们。他们便很感激地接受了克洛维的统治。还有一次,克洛维收买了雷格纳奇尔( Ragnachar)的武士们,给他们金手偶以在战斗中背叛其国王。武土们依约把雷格纳奇尔的头盖骨和战斧带了回来。后来反叛的武土们发觉他们收到的金子”只是镀金的黄铜。他们提出了抗议,克洛维冷酷地说:“受引诱而弄死自己的君主的人只能得到这种金子”,并告诚这些武士,没有把他们处死已经是很幸运了。当克洛维除掉了所有的近亲以后,人们听到了他的抱怨:“灾难已降到我身上,我被抛弃,像异乡人群中的一位游客,举目无亲,无人帮助。”“但是”,据说,“他对于这些亲戚的死没有表现出任何悲痛,他只是狡诈地察看是否能够发现还有什么新的亲成可杀”。克洛维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并以他自己的经历成为西方教会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但他确实不是基督教绅土的一位模范。 引自 13 日耳曼人的继承者国家:高卢、意大利与西班牙 有趣
由克洛维和他的继承者所统治的国家,实质上是一个原始的日耳曼君主国。人们认为墨洛温(Merovingian)家族是神的后裔,忠诚的官员在该家族中由选举产生(墨洛温这个名字来源于墨洛维奇[Merovech],半传奇式的克洛维王朝的创建者)。 引自 13 日耳曼人的继承者国家:高卢、意大利与西班牙 来了来了墨洛温来了!
罗马的社会秩序传统,通过一个有效的、训练有素的行政管理团得以维持,它却不能在上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另一方面,教会机构的确还继续存在。通常,高卢—罗马主教和法兰克伯爵分享城市中的权利。并且,随着法兰克人对罗马政治制度的消灭,他们自己也逐渐被罗马帝国后期的教会同化了。法兰克人的皈依使拉丁文话和日耳曼文化的缓慢融合成为可能,这种融合对中世纪文明的未来具有决定性的价值。 引自 13 日耳曼人的继承者国家:高卢、意大利与西班牙 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是西哥特人统治下西班牙最杰出的学者,伊西多尔的作品涉及神学、历史和自然科学。……他是一个完全无独创性的思想家,但却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编纂者。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字源》(Etymologiae ),打算编集二十册的百科全书,集人类所有知识——科学、法律、历史、神学和人文艺术之大成。 引自 13 日耳曼人的继承者国家:高卢、意大利与西班牙 咦,和吕不韦有点像哈哈哈
我们把5世纪作为一个时代真正对结束,能够证实这一观点的事实在于,在那一时期同时在许多不同层次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古代世界的奴隶经济由以半自由农民的劳动为基础的体制所取代;帝国的各个民族被一场宗教革命所席卷;罗马政府的管理体制在西方瓦解。并且,所有这些变化证明是不可恢复的。古罗马帝国的经济从来没有成功的恢复过,异教和政治结构也没有得到过复兴。 引自 13 日耳曼人的继承者国家:高卢、意大利与西班牙 回应 2020-03-18 16:22:40
-
思想界许多重大成果—建立大学、创造微妙神学和法律的哲学体系、开创新的科学方法学—因归功于13世纪的人们。不过他们之中,甚至包括阿奎那,没有人达到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结果—和谐的、令人满意的、一切有用的知识的结合体。无论如何,他们在创立一个使中世纪的人们自己满意的综合体上没有成功。 对他们来说(受教规约束的神职人员),自我完美的一个基本意图是为他人做出榜样,他们著述里的一个重新提起的题目是,人需要用为同...
2013-08-13 22:07:42
思想界许多重大成果—建立大学、创造微妙神学和法律的哲学体系、开创新的科学方法学—因归功于13世纪的人们。不过他们之中,甚至包括阿奎那,没有人达到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结果—和谐的、令人满意的、一切有用的知识的结合体。无论如何,他们在创立一个使中世纪的人们自己满意的综合体上没有成功。 对他们来说(受教规约束的神职人员),自我完美的一个基本意图是为他人做出榜样,他们著述里的一个重新提起的题目是,人需要用为同胞服务来为上帝服务。/用完全的功利主义的标准衡量,修道院的维修也许是对生产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但中世纪不是功利主义的时代。——蒂尔尼,佩因特 最重要的是,他(格里高利)留下了自己卓越个性的记录,这种个性在他的书信和其他作品中继续保存下去。后来的一位教皇为他写了一篇恰当的墓志铭:“在一个危难的时期……尽管那个世界处处都充满失败,但他仍拒绝屈服。”——蒂尔尼,佩因特
回应 2013-08-13 22:07:42 -
容与行 (修身傳道非二事!)
我们很容易把地中海视作一条边界线,把“欧洲”与截然不同的“非洲”相隔开;但是在古时候,地中海似乎更像一条交通干线,把彼此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民族连接在一起,尽管他们的血统不一样。 确实如此,在接触他们的历史之前,我一直陷入如此的误区,即非洲同中国一样,一直与欧洲隔绝。大概自小生活于内陆,对海洋太过陌生,视其为无法跨越之阻碍而导致的偏见吧。2014-12-29 23:02:12
-
“早期基督教諸文本之間的矛盾可能反映了宗教教誨上的一種張力:它堅持在上帝眼中女人與男人的絕對平等,但是在一個男性統治社會的文化中,它又被禁止從這一遠見卓識中引申出任何廣泛的社會後果。” 出於對烏托邦概念(平等博愛)的宣揚和盡可能吸引信徒的需要,又要確認權力。
2019-10-27 08:56:43
-
中世纪最后100年中,欧洲各国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瘟疫、战争、分裂,以及经济衰退,它们几乎同时发生并相互交替。面对天灾人祸,人们没有失去勇气,没有屈服于“死的愿望”。相反,他们努力工作,尽力解决遇到的种种问题,创造出早起近代世界的体制近代世界的早起体制。这样,中世纪后期的“动乱年代”并没有导致西方文明的崩溃,而是走向扩张和成功的新时代。不同于古代罗马的居民,中世纪欧洲人民将理智和勇气贯彻于他们的行动...
2021-09-23 21:57:12
-
爱夏 (抗战研究应该成为一种文化)
在12世纪和13世纪时期,众多动力结合起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使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货币经济的恢复确实在这个变化中起到了某些作用,因为它使骑士们过着更自在、更奢华的生活,也加强了封建诸侯的权力。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于是出现了新的、更文明的骑士道德标准一一我们般称之为骑土精神( chivalry)-一的最初征兆。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它...2020-07-02 19:08:47
在12世纪和13世纪时期,众多动力结合起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使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货币经济的恢复确实在这个变化中起到了某些作用,因为它使骑士们过着更自在、更奢华的生活,也加强了封建诸侯的权力。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于是出现了新的、更文明的骑士道德标准一一我们般称之为骑土精神( chivalry)-一的最初征兆。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它与战争有关,似乎主要旨在让参战者更加文明。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土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实际上,不久就形成了一个惯例,抓到俘虏后,如果他无法筹到赎金但承诺一旦凑齐便送回的话,那就会放他回去。另一个问题是,骑士的盔甲极其闷热、笨重,穿上后极不舒服,热天穿着它外出相当不好受。不过一个骑士无法预见什么时候会遇到敌人,因此不敢卸甲骑马。到12世纪中叶,攻击手无寸铁的骑士被看作是不正派的,实际上是不光彩的。任何体面的骑土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这样就使骑士可以轻松地外出,置盔甲于马背上,需要再取出穿上 引自 46 骑士精神:一种新的社会准则 回应 2020-07-02 19:08:4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Knopf (1983)暂无评分
-
五南 (2010)7.2分 12人读过
-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1998)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五南 (1997)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有趣的书 (八尾猫大仙)
- 我的西化之路 (羊的门)
- ——直至世界末日。 (都归尘土)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西欧中世纪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46 有用 大人 2012-02-14 12:34:24
好多奇形怪状的句子,我不怪翻译!只怪自己少壮不努力,一辈子在内地!
1 有用 lalala三只小猪 2017-10-10 12:40:42
信息量巨大,全景式叙述。说句题外话,大火的冰与火之歌系列有太多对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借鉴了,不了解这段历史,看这部小说都要失去很多乐趣啊。
1 有用 JUSTINNED 2015-12-12 16:05:34
除了部分明显的编辑错误外,是本非常出色的历史教材,脉络清晰,概述全面,尤其是许多观点对以往的认知非常冲击。如果,插图能再多一点,最好配一本中世纪历史地图册就更好了。
1 有用 石岗村 2019-12-04 17:30:22
#彭言彭语:“现实性与距离感”。 蒂尔尼写的教会史部分着实清晰。整体感觉还是加洛林解体到盛期中世纪结束最流畅,当然后半部分翻译逐渐崩溃也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
16 有用 元首特价大酬宾 2014-04-12 13:30:36
其实中世纪困扰我很久,我瓷器国总是黑人家愚昧落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话说的好像我们自己不是一样,简直双重标准。意识形态领域的不谈,既然要写历史,首先就该跟人家学学:国王、教皇都是用来黑的,反倒是那些有名有姓的普通人——家里有几口人,有几亩地,几个孩子,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点意义的东西。
0 有用 Das Gespenst 2022-04-09 17:59:15
很好的教科书,至少个人感觉比本内特那本(粗略地扫了一下)要好很多。本书的学术性感觉要强一些,尤其每一章的最后列出的进一步阅读书目都是非常经典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可以顺着这个去深入了解。
0 有用 浚溪斋主人 2022-03-26 12:41:48
关键是给了很多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就很有用。
0 有用 𒀭Dennis Ma 2021-12-06 19:37:12
是比较传统的史学著作,几乎涵盖了中世纪西欧的所有领域,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军事、哲学、艺术、文学、建筑、科技,可以说是一本包罗万象集大成的作品,足够展现中世纪文明发展的全景,但过于庞杂的内容也让本书的篇幅显得不是那么的充足。
0 有用 隐清 2021-11-14 17:07:18
比起美国视角(偏左)的那本《欧洲中世纪史》的总括描述、提纲挈领性质,这本英国视角(偏右)的中世纪史补充了许多重大变革、战役的细节,两位作者的专业正好是教会史和政治社会史。撒克逊-诺曼-金雀花,墨洛温-加洛林-卡佩-瓦卢瓦,萨克森-萨利安-霍亨斯陶芬-哈布斯堡,拜占庭、教皇国、西西里、卡斯提尔和阿拉贡、维京人、斯拉夫、穆斯林。总之中世纪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黑暗时代,而是国王、教士、贵族与骑士主导,王权、... 比起美国视角(偏左)的那本《欧洲中世纪史》的总括描述、提纲挈领性质,这本英国视角(偏右)的中世纪史补充了许多重大变革、战役的细节,两位作者的专业正好是教会史和政治社会史。撒克逊-诺曼-金雀花,墨洛温-加洛林-卡佩-瓦卢瓦,萨克森-萨利安-霍亨斯陶芬-哈布斯堡,拜占庭、教皇国、西西里、卡斯提尔和阿拉贡、维京人、斯拉夫、穆斯林。总之中世纪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黑暗时代,而是国王、教士、贵族与骑士主导,王权、封建、神权不断斗争与平衡,思想、学术与经济、科学持续发展,为近代的黎明奠定了充分基础的时代。 (展开)
0 有用 ego 2021-11-14 06:33:05
入门读物, 翻译一般. 原版并不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