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国富论》内容简介: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品,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在《国富论》中斯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的自行调节理论,即“看不见的手”。
国富论的创作者 · · · · · ·
-
亚当·斯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出生于苏格兰的柯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1776年,他的《国富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被誉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后世的经济学家或多或少都收到过这部著作的影响。
目录 · · · · · ·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加的原因、劳动生产物自动分配给
各阶级的顺序
序论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缘由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蓄积和用途
序论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一部分的货币,以及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以及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发展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序论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第三章 论对其贸易的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各种货物的输入所加的
异常限制
第四章 论退税
第五章 论奖励金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做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
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第三章 论公债
· · · · · · (收起)
各阶级的顺序
序论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缘由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蓄积和用途
序论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一部分的货币,以及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以及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发展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序论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第三章 论对其贸易的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各种货物的输入所加的
异常限制
第四章 论退税
第五章 论奖励金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做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
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第三章 论公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农村为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及制造业原材料,城市则向农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制成品,以偿还农村的这一供应。 比起农村居民试着自己生产制成品,若他们从城市购买,可以付出较少的劳动而能得到更多制成品。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即超过维持耕种者生存的东西---提供市场,正式在这个市场中,乡村居民用剩余产品来交换到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城市居民的人数越多,收入越大,为乡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就越是有利于大多数人。 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性,生存优先于便利和奢华,所以,促进前者的产业,亦必优先于促进后者的产业。提供生活资料的农村的耕种和改良,必然先于只提供便利品和奢侈品的城市的发展。只有农村有了剩余产品,换言之,超过维持耕种着生存的部分,城市才能获得其生活资料,所以,城市只能随着农村剩余产品的增加而发展。 如果这个社会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本去耕种他的所有土地,完完全全制造它的全部天然产物,那么,由外国资本来输出天然产物甚至有着相当大的好处,以便这个社会的全部资本可以投入最有用的目的中去。 因此,根据事物的自然进程,每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其大部分资本首先应当投入农业,然后投入制造业,最后才投入对外贸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论财富的自然增长过程 -
一般人认为,分工最完全的制造业,乃是一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不重要制造业的分工,实际上并不比重要制造业的分工更为周密。但是,目的在于供给少数人小量需要的不重要制造业,所雇用的劳动者人数,必然不多,而从事各部门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合在同一工厂内,使观察者能一览无遗。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在进步的社会中,农民一般只是农民,制造者只是制造者。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也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担任。 贫国的耕作,尽管不及富国,但贫国生产的小麦,在品质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但是,贫国在制造业上不能和富国竞争;至少在富国土壤气候位置适宜于这类制造业的场合,贫国不能和富国竞争。 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而且在相当时间内,与其说他是在工作,倒不如说他是在开玩笑。闲荡、偷懒、随便这种种习惯,对于每半小时要换一次工作和工具,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须从事二十项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可说是自然会养成的,甚而可说必然会养成的。这种种习惯,使农村劳动者常流于迟缓懒惰,即在非常吃紧的时候,也不会精神勃勃地干。所以,纵使没有技巧方面的缺陷,仅仅这些习惯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哲学家或思想家的任务,不在于制造任何实物,而在于观察一切事物,所只他们常常能够结合利用各种完全没有关系而且极不类似的物力。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篇 第一章 论分工
> 全部原文摘录
国富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0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6 )
-
华夏出版社 (2005)9.0分 21036人读过
-
Bantam Classics (2003)9.1分 202人读过
-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8.7分 1328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5)9.3分 88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国富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dktgkig 2018-02-16 18:36:10
忘了是哪个版本了
1 有用 李格非 2018-07-27 21:19:03
很难懂!貌似现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已经被行为新的行为经济学调度了。不过经典永远是经典。
0 有用 momo 2024-12-11 08:57:54 陕西
有学习到一些经济知识,但大部分讲的都是经济历史,太繁琐了,另外,翻译也看得比较费劲
0 有用 MaxwellGao 2019-08-24 22:46:01
12 虽然说原著很出名,在历史上也有很大的意义,但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个翻译版本,明显水平比较差,跟百度或者谷歌翻译差不多。我就不明白,贵社的社长是有什么样的胆量毁掉这样一部名著的?
0 有用 承宽 2012-05-30 17:17:00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得不太好的缘故,比较难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