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原作名: PORNOGRAFIA
译者: 杨德友
出版年: 2012-11
页数: 274
定价: 27.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贡布罗维奇作品系列
ISBN: 9787020095025
内容简介 · · · · · ·
《色》是由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编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两位年长的知识分子因着魔于青春之美,不惜一切代价,尝试唤醒少年男女,让他们彼此相爱的故事。
商品描述
《色》的情节发生在战争期间的波兰,两位年长的知识分子遇到一对少年男女,看似某种强烈的性吸引力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但实际上这对少年男女并没有感觉到这样的情感。这令两位先生失望,因为他们渴望这美好的情感成为现实,迸发青春的诗意,所以尝试唤醒少年男女,让他们彼此相爱。这两位先生着魔于青春之美,不惜一切代价深入窥探,与少年接近,并计划以共同完成的罪孽使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于是他们谋划了一场谋杀行动。
名人推荐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
——米兰·昆德拉
一位滑稽模仿的语言大师,心理讹诈的行家,最深刻的后期现代派作家之...
《色》是由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编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两位年长的知识分子因着魔于青春之美,不惜一切代价,尝试唤醒少年男女,让他们彼此相爱的故事。
商品描述
《色》的情节发生在战争期间的波兰,两位年长的知识分子遇到一对少年男女,看似某种强烈的性吸引力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但实际上这对少年男女并没有感觉到这样的情感。这令两位先生失望,因为他们渴望这美好的情感成为现实,迸发青春的诗意,所以尝试唤醒少年男女,让他们彼此相爱。这两位先生着魔于青春之美,不惜一切代价深入窥探,与少年接近,并计划以共同完成的罪孽使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于是他们谋划了一场谋杀行动。
名人推荐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
——米兰·昆德拉
一位滑稽模仿的语言大师,心理讹诈的行家,最深刻的后期现代派作家之。
——约翰·厄普代克
贡布罗维奇是博尔赫斯的对立面,是波拉尼奥的教父。谁会想到一个波兰移民会成为一位如此卓越的拉美作家呢?
——依兰·斯塔文斯(拉美文学教授)
媒体推荐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一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米兰·昆德拉
一位滑稽模仿的语言大师,心理谋算的行家,最深刻的后期现代派作家之一。
——约翰·厄普代克
贡布罗维奇是博尔赫斯的对立面,是波拉尼奥的教 父。谁会想到一个波兰移民会成为一位如此卓越的拉美作家呢?
——依兰·斯塔文斯(拉美文学教授)
贡布罗维奇是二十世纪最具独创性和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的位置处于山峰的最顶端,在他的旁边,是与他志趣相投的卡夫卡和塞利纳。
——《华盛顿邮报》
色的创作者
· · · · · ·
-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作者
-
杨德友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Witold Gombrowicz, 1904-1969),波兰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米兰•昆德拉誉为“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与卡夫卡、穆齐尔、布鲁赫并称为“中欧四杰”。
贡布罗维奇出生于波兰,曾在华沙大学学习法学,后赴法国深造两年。1939年横渡大西洋到阿根廷后,适逢二战爆发,滞留南美达二十四年之久。1963年获得福特基金会全年奖金,在柏林逗留。1964年,他到法国南部的旺斯定居,1967年获得国际文学奖。1969年7月24日,贡布罗维奇在旺斯辞世。贡布罗维奇用母语写作,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由于他不接受二战后的政治体系,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得在波兰出版,直到1986年,波兰才出版了他的全集。
目录 · · · · · ·
《色》的故事发生在战争期间的波兰。为什么呢?部分原因是,战争的氛围最适合于故事的展开。部分原因是,具有波兰内涵:甚至一眼看上去就能想到,这是模仿罗杰维楚芙娜(Maria Rodziewiczowna,1864—1944)或者查日茨卡(Irena Zarzycka,1900—1978)那类的廉价浪漫小说(这类的相似性在以后的模仿中消失了吗?),还有部分原因正好相反:要提示我们民族,除了在理论上……已经确立者之外,在他们的胸襟中还蕴藏着其他的冲突、戏剧、思想。
我并没有亲身经历战时的波兰。没有亲眼目睹。从一九三九年起,我就再也没有见识过波兰。我描写的内容,全凭想象。所以,这是想象中的波兰——请看官不要介意,描写有时候张狂、有时候想入非非,因为要点不在这里,这对于发生在那儿的事件来说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还有一事。请看官不必在涉及国家军的议题(见第二部)中寻找批评的或者讽刺的意向。国家军可以认定我怀有的尊敬的态度。我设想出来了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很有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地下组织之中,因为这是构思和在这里有点传奇戏剧式构思中的精神要求使然。无论有没有国家军,人总是人——到处都能够遇见遭受怯懦侵袭的领袖或者密谋所要求的谋杀。
维·贡
后记
· · · · · · (更多)
《色》的故事发生在战争期间的波兰。为什么呢?部分原因是,战争的氛围最适合于故事的展开。部分原因是,具有波兰内涵:甚至一眼看上去就能想到,这是模仿罗杰维楚芙娜(Maria Rodziewiczowna,1864—1944)或者查日茨卡(Irena Zarzycka,1900—1978)那类的廉价浪漫小说(这类的相似性在以后的模仿中消失了吗?),还有部分原因正好相反:要提示我们民族,除了在理论上……已经确立者之外,在他们的胸襟中还蕴藏着其他的冲突、戏剧、思想。
我并没有亲身经历战时的波兰。没有亲眼目睹。从一九三九年起,我就再也没有见识过波兰。我描写的内容,全凭想象。所以,这是想象中的波兰——请看官不要介意,描写有时候张狂、有时候想入非非,因为要点不在这里,这对于发生在那儿的事件来说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还有一事。请看官不必在涉及国家军的议题(见第二部)中寻找批评的或者讽刺的意向。国家军可以认定我怀有的尊敬的态度。我设想出来了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很有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地下组织之中,因为这是构思和在这里有点传奇戏剧式构思中的精神要求使然。无论有没有国家军,人总是人——到处都能够遇见遭受怯懦侵袭的领袖或者密谋所要求的谋杀。
维·贡
后记
小说《色》标题的这个译名,是力图寻找一种中文里的对应。之前的报刊和学术著作提及这部作品的时候,使用的都是《春宫画》。
这个标题的波兰语原文词语是“Pornografia”,拼写和意义与欧洲其他诸语言中的这个词一致,来自希腊语pornographos=porne+grafe,指“妓女+线描”,亦即,色情描写,包括文学作品、美术、影视中的色情描写;亦可译成“情色”,似乎比“色情”好听一点,更有人译成“风化”,虽然很雅,却似乎不太符合原意了。
然而,这里的“色”和上面的叙述,距离很大,读者如果想从这部小说中找到上述意义上的色情,恐怕会失望的。
同样,作者对读者投出这个词,目的大概是要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是,这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写法独特,和他的其他三部小说一样,都是二十世纪波兰文学中重要的杰作。
阅读波兰诸评论家的见解,大致综合如下:
这是一部重大的作品,任何方式的解读和阐释,都不能穷尽它的涵义,都只能是对小说的某种形式的接近,都是获取看起来最突出的那些意义、表达手段和象征的方式。
贡布罗维奇自己在小说法语译本前言中写道,“这不是一部讽刺作品,而是小说、古典风格的小说……描写中世纪式的两位先生和两位少年的小说,感性意义的形而上学的小说。”他在《日记》中也说,“《色》是不是复兴波兰情色小说的尝试呢?有一种情色可能更适合我们的命运——我们近年来的历史——由暴力、奴役、屈辱、不成熟的斗争构成的历史,这一历史把我们推进了意识和躯体的黑暗深渊;是不是寻找这样的情色的尝试呢?”
这部小说表现了陷入衰竭和停滞状态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这里有历来的礼仪、农业经营、订婚仪式、宗教活动、民族解放战争,但是这一切都不过是“纯粹的形式”,即使参加,也很难做到全心全意。生命的汁液何以枯竭?也许是因为“上帝死了”,也许是因为由于老迈,也许间接的原因是战争的非人性和爱国牺牲的重担;为国家民族的斗争一再考验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个人对于集体需求提出义务的感受。所以,《色》表现出了构成民族生活特质的价值观的危机:宗教的衰落、农庄家庭理想的丧失(虔诚的阿梅丽亚即其守卫者)、传奇般游击队领袖的心理崩溃。
主要人物维托尔德和弗雷德里克见证了各种礼仪和权威的普遍性危机。同时,良好的教养、同伴的共识禁止他们承认公开表现出来的这样的事态造成的痛苦和不便。出自同样的原因,他们也不能够互相体谅,因为他们心理的下意识因素在复活了的世界上发现了也许是最后的生命核心,这一核心在他们身上唤醒了情绪和欣喜。这种神秘的、情色欣喜的核心,从因缘上说,是青春。从村中小教堂做弥撒这一关键场景开始,在《色》中就开始了返回全部现实的令人厌烦的程序。正是这两位主角开展了奇怪的精神的过招(……),同时编导场景:用情色情景令一对少年男女互相接近,拉近老年和少年——或者自己与少年,其手段是彼此的欣赏和独特的“相互效应”,到最后改造周围全部的现实,使其成为事先引人入胜奇事的框架。可是,情色的内容很快遭遇到了残酷和犯罪——似乎必须亲手杀死旧世界,一个新世界才能在它的废墟上升起。《色》是以接二连三的尸体结尾的。这些尸体似乎就是无法遏制的疯狂之产物。然而,小说的结尾是依从了某种严格的逻辑的;这一逻辑的各种组成因素都有特殊的“意义”;小说第一部的礼仪缺乏这样的意义,亦即,这一点可以予以解释,引证一种专门的“法则”,这是主要人物为自己创造的“法则”,而他们自己的情绪验证了这一“法则”。因而,这本显得是造谣生事的作品,在最后还是站在法则和秩序的一方——虽然这是在在充满情绪变化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暂时在某一狭小地点形成的秩序。
《色》已经被翻译成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英语、挪威语、日本语、西班牙语、芬兰语、葡萄牙语、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出版。
《色》的情节是,这两位年长的先生遇到一对少年男女;似乎某种强烈的性吸引力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但是实际上这一对少年男女并没有感觉到这样的情感。这个情况令两位先生失望,因为他们渴望这美好情感成为现实、青春诗意的进发,所以进而尝试唤醒少年男女,让他们彼此相爱,投入彼此的怀抱。这二位先生着魔于青春之美,自己也爱上了这一对少年男女。他们原意不惜一切代价深入这一优美,和少年接近……于是想到,共同完成的罪孽也许可以使得他们深入对他们封闭起来的亲密关系。于是他们组织了这一次的共同谋杀行动。
贡布罗维奇在《日记》中写道:
……我最想指出的是“色”与形而上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尝试表述一下:众所周知,人追求绝对物,追求完满。——绝对的真理、上帝、完全的成熟,等等。拥抱一切,完全地实现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个最高的指令。
而在《色》(……)中,出现了人对另外一个、也许是最隐秘的、不太合法的目标——人对不完满的需求……对不圆满……对青春的屈从……
小说关键场景之一在教堂里,在弗雷德里克的压力下,弥撒受阻,同时受阻的还有绝对物上帝。于是从宇宙的黑暗和虚空之中涌现出新的神性——尘世间的、性感的、未成年的神性,构成者是两个未成年的少年男女,他俩正在创造一个封闭的世界——因为他俩相互吸引(……)如果哲学家说“人想成为上帝”,那么我就像补充一句“人想变得年轻”。
总之:青春代替上帝;如果说按照我们这些人的传统,在“爱情”这个词的下面要加上“上帝”这个词,那么,贡布罗维奇的口号也许可以说是:用青春代替爱情。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人生经验的一个片段,其中心是对青春的追求。这是人类最大的、永恒的追求之一,但是这样又常常和某一文化的特质结合起来,亦即,与宗教心理、文化历史积淀、民族心理特征、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这一切都在小说中得到表层和深层的形象描写,表现在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刻画之中。
本书根据波兰语原文译出,参考了英语译本。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于山西大学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色"的人也喜欢 · · · · · ·
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暴力与情色交织下的哲学小说

> 更多书评 1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Grove Press (2009)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7.7分 112人读过
-
Grove Press (201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国内出版的外国同志文学作品 (kafka)
-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附录——经典书目 (混乱时代:预言经典)【中】 (迎风追)
- 一个出版编辑的下场 (何家炜)
- 2012年11.1~12.31大陆推出的外国文学新书 (Onetti)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张怒)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46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色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何家炜 2012-10-27 11:16:49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一场战斗。——贡布罗维奇
7 有用 琴酒 2014-02-27 15:54:06
主题倒在其次,同个主题中我或许更喜欢穆齐尔抑或日本在自我剖白上所达到的成就,但贡布罗维奇的写法真是奇妙。被叙述者不断打断的故事,不断陷入叙述者自我的时间,真实的许多次意想不到的入侵,对此的反应扭曲改写,整个故事都处于不断的联想和书写之中,若有似无的战争,和封闭的庄园的时间。很难定义的奇妙。
13 有用 Rottwitz 2014-06-23 10:16:34
一部惊世骇俗的哲学小说、情色小说、心理小说。令我震惊的不是它的主题,而是贡布罗维奇先生那种邪恶又清醒的风格,令人想起克尔凯郭尔的《勾引者日记》。他对文本中各种看似无意义的零散部件的重组构成了这部小说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运转机制,正如格沃文斯基所说的那样,伟大的文学所具有的哲学性质,在这里不依赖于强行插入的评论,而在于叙事世界本身——一个事件与象征物的宇宙,各行星之间的引力由作者自己决定。
1 有用 Dreamxy 2013-03-24 16:04:04
前二三十页翻完楞没读明白到底讲的是啥,还是硬着头皮往下看。往差了说:写得太磨叽了,东欧作家拿得出手的是都这么磨叽吗?昆德拉也这样。描写一个少年,那笔调感觉作者是个gay或恋童癖,比亨利米勒的元气“if you feel confused,fuck!”差远了;往好了说:笔调是真细致啊,细读,漂亮的句子随处都是,看了最后的评论,发现前文的啰嗦和磨叽有点向尼采致敬的意思。初学小说写作,还真得耐下心来多读... 前二三十页翻完楞没读明白到底讲的是啥,还是硬着头皮往下看。往差了说:写得太磨叽了,东欧作家拿得出手的是都这么磨叽吗?昆德拉也这样。描写一个少年,那笔调感觉作者是个gay或恋童癖,比亨利米勒的元气“if you feel confused,fuck!”差远了;往好了说:笔调是真细致啊,细读,漂亮的句子随处都是,看了最后的评论,发现前文的啰嗦和磨叽有点向尼采致敬的意思。初学小说写作,还真得耐下心来多读读贡布罗维奇这风格的文字。一言以蔽之,练内功。 (展开)
2 有用 paradiso 2017-12-24 18:48:03
中年人这么想:罪孽的气味如果从青春男女身上发出来就跟成人身上的不一样。关键在于“中年人这么想”。这原非青春的游戏,不过最后又好像还是青春将游戏据为己有。ps换做中国背景的话这样嗤之以鼻地写抵抗组织首先就过不了政审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