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跨学科视野与取径,致力于探讨历史社会学的知识实践式理论逻辑和后设式理论逻辑,分为“从历史学到社会学”和“从社会学到历史学”两部分。前一部分分别通过解读“北美汉学三杰”(孔飞力、史景迁和魏斐德)的代表作,并与韦伯、吕炳强、赵鼎新等社会学家的权力理论、正当性理论以及有关社会学认识论展开对话,指出“迂回历史学、进入社会学”的基础,在于以理论研究纲领式对话,建立多种类型的理论关系,从而确立了历史学家作为社会学家的知识实践类型。后一部分通过文本精读与脉络对话的方式,分别分析了成伯清、第三波历史社会学代表学者(如克莱门斯)、威廉˙休厄尔的作品,引入与分析奥古斯丁式现在时间性、埃利亚斯式继替时间性、休厄尔式阈限时间性和米德式突现时间性,丰富了社会学理论所需的历史质性,进而共同汇聚于以事件社会学之中。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的创作者
· · · · · ·
-
孙宇凡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孙宇凡,安徽宿州人,台湾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历史社会学,时空焦点为明清政治与社会、菲律宾史和当代中国地方治理,其作品发表在《清华社会学评论》《社会理论学报》《社会学评论》等刊物。
目录 · · · · · ·
序言:历史社会学的真谛 001
前言和致谢 005
目录
第一部分 从历史学到社会学
第一章 孔飞力:君主与化身的奥秘003
第二章 史景迁:虚构传统与历史诠释052
· · · · · · (更多)
前言和致谢 005
目录
第一部分 从历史学到社会学
第一章 孔飞力:君主与化身的奥秘003
第二章 史景迁:虚构传统与历史诠释052
· · · · · · (更多)
序言:历史社会学的真谛 001
前言和致谢 005
目录
第一部分 从历史学到社会学
第一章 孔飞力:君主与化身的奥秘003
第二章 史景迁:虚构传统与历史诠释052
第三章 从赵鼎新到魏斐德:意识形态正当性与明清易代086
第四章 把历史学带进来:历史社会学的跨学科想象与策略134
第二部分 从历史学到社会学
第五章 社会学的想象力与主体时间性:从成伯清到史景迁181
第六章 第三波历史社会学与突现时间性:从存在论到方法论 217
第七章 结构转型与事件时间性:历史学家兼社会学家的休厄尔 261
第八章 四种时间性:迈向另一种事件社会学 308
附录 修订与未修订 348
索引 361
· · · · · · (收起)
前言和致谢 005
目录
第一部分 从历史学到社会学
第一章 孔飞力:君主与化身的奥秘003
第二章 史景迁:虚构传统与历史诠释052
第三章 从赵鼎新到魏斐德:意识形态正当性与明清易代086
第四章 把历史学带进来:历史社会学的跨学科想象与策略134
第二部分 从历史学到社会学
第五章 社会学的想象力与主体时间性:从成伯清到史景迁181
第六章 第三波历史社会学与突现时间性:从存在论到方法论 217
第七章 结构转型与事件时间性:历史学家兼社会学家的休厄尔 261
第八章 四种时间性:迈向另一种事件社会学 308
附录 修订与未修订 348
索引 36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壹卷精选(共13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人口发展史》《如是我闻》《也错过 也相遇》《刘大年往来书札墨迹选》《巴蜀文化志》
等
。
喜欢读"历史社会学的逻辑"的人也喜欢 · · · · · ·
-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 9.0
- 结社的艺术 7.6
- 镰刀与城市 8.2
- 洪水与饥荒 7.1
- 实践中的宗族 8.2
-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9.3
- 社会运动,1768-2018 7.9
-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 7.3
- 地方在中央 7.3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历史学家笔下,康熙雍正乾隆爷仨的区别一目了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谈起中国古代的帝王,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的统治和权力,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还迎来了所谓“康乾盛世”最后的繁华。 作家孙宇凡在《历史社会学的逻辑》一书中,通过解读美国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 (展开)> 更多书评 9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政治学 (叙拉古之惑)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比较政治学/历史政治学/历史社会学 (皇甫杰)
- 人文社科方法论:兼批判(3) (🦉的瓦涅密)
- 科学哲学与研究方法之间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历史社会学的逻辑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Soo Yung 2021-03-19 10:31:46
历史社会学确实不是我的专业,所以读纯理论部分略显枯燥。现在回过头来看孔飞力、魏斐德还属于老派学者,史景迁的历史写作还挺新式有趣的,老赵的绩效正当性相较于意识形态正当性和法律程序正当性真的是一个很差很偏颇的概念。韦伯对社会学的定义还是很经典啊:“社会学旨在解释地理解社会行动,因果地解释其历程和后果。所谓的行动,涉及行动中的个人给予自身行为的主观意义——不管行为是外显的还是内敛的,是遗漏的还是默会的。... 历史社会学确实不是我的专业,所以读纯理论部分略显枯燥。现在回过头来看孔飞力、魏斐德还属于老派学者,史景迁的历史写作还挺新式有趣的,老赵的绩效正当性相较于意识形态正当性和法律程序正当性真的是一个很差很偏颇的概念。韦伯对社会学的定义还是很经典啊:“社会学旨在解释地理解社会行动,因果地解释其历程和后果。所谓的行动,涉及行动中的个人给予自身行为的主观意义——不管行为是外显的还是内敛的,是遗漏的还是默会的。行动之所以成为社会就行动,是因为其主观意识往往顾及他人的行为,而这样的主观意义又在其自身行动的历程中得到指引。” SY (展开)
1 有用 广陵复读姬 2021-11-15 16:41:20
至少就我能看懂的前四章而言(后面太社会学了.jpg),个人感觉还可以的说233
5 有用 殷顽民 2021-06-15 20:09:36
前五章有深度案例剖析的“实操”,颇耐咀嚼,后三章理论性过浓,若非从事相关研究或构思史学写作,可以跳过。如一位豆友的评论,孔飞力魏斐德史景迁他们并无社会学背景,历史社会学视角对他们写作的解析固然有趣且不无启发,但作者的解构与分析其实已经部分超出了原著本身的结构和意义体系,不免赘余而空洞之嫌
21 有用 【已 销】 2021-03-04 16:25:53
好书,虽然有些地方有些实在啰嗦。三星半。 赵鼎新绝对把社科一些人给带跑偏了。。。。
17 有用 愚公∞ 2022-01-02 18:36:19
其实与其说是著作不如说是西方历史社会理论综述,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作者根本就没有历史研究的经验,而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来撰写这部历史社会学理论,这就让历史研究者阅读的时候非常尴尬,因为所引用的研究,基本上源自于美国中国学研究者,而所提供的理论也基本上与中国研究不沾边,那么除了借助西方中国学研究来支撑这样一部社会学理论综述外,并不能提供对于中国历史研究有任何的参考性。当然,作者本身也不大有对中国研究... 其实与其说是著作不如说是西方历史社会理论综述,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作者根本就没有历史研究的经验,而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来撰写这部历史社会学理论,这就让历史研究者阅读的时候非常尴尬,因为所引用的研究,基本上源自于美国中国学研究者,而所提供的理论也基本上与中国研究不沾边,那么除了借助西方中国学研究来支撑这样一部社会学理论综述外,并不能提供对于中国历史研究有任何的参考性。当然,作者本身也不大有对中国研究的热情,所以所引用的论著中基本上看不到中国学者的作品。所以,这部书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翻译过来的作品,而不是中国人撰写的中国历史社会学理论作品。当然,这对于热爱社会学理论的人来说,不妨作为一个文献综述的参考,但是对于中国研究而言基本上缺乏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
1 有用 GrootJiang 2024-10-23 18:01:41 北京
发自内心地厌恶这种“摇头晃脑”式的作品。给一个综述或者书评集子取这样一个过大的书名,实在是作为一名非学界的读者所无法忍受的,更何况作者洋洋洒洒,并不力图去建构任何观点,而只是“纵横捭阖”地展露自己的“有力”的评析。或许从别的维度(尤其是青年学者的学术之路),这本书是精湛的、深刻的、博学的、视野宏阔的,但实在是觉得从这本书里所能获得的跨越性思维或是穿透性观点是不太现实的,这同时也会让我对历史社会学所... 发自内心地厌恶这种“摇头晃脑”式的作品。给一个综述或者书评集子取这样一个过大的书名,实在是作为一名非学界的读者所无法忍受的,更何况作者洋洋洒洒,并不力图去建构任何观点,而只是“纵横捭阖”地展露自己的“有力”的评析。或许从别的维度(尤其是青年学者的学术之路),这本书是精湛的、深刻的、博学的、视野宏阔的,但实在是觉得从这本书里所能获得的跨越性思维或是穿透性观点是不太现实的,这同时也会让我对历史社会学所陷入的一种现实困境产生一些偏见。 (展开)
0 有用 Partisan 2024-08-11 16:04:55 广东
对赵鼎新的批判还是挺有力的
0 有用 游叙弗伦 2024-08-01 13:05:20 江苏
理论思考和逻辑思维很强,对文本的解读是值得硕博学习的。具体的内容还待进一步的细读。
0 有用 渡头余落日 2024-06-20 20:38:14 山东
故弄玄虚玩概念
0 有用 李必达 2024-04-08 18:21:05 辽宁
说实在的,没怎么看懂。本以为是入门导论,但实际上前半部分是对几位汉学家作品的个案分析,后半部分讨论的是历史学、社会学与历史社会学的关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