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瑞士]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张坚
出版年: 2009-07
页数: 300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北京大学艺术史丛书
ISBN: 9787301151082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张坚
出版年: 2009-07
页数: 300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北京大学艺术史丛书
ISBN: 9787301151082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西方艺术史入门 (剧旁)
- 艺术进阶研究(Advanced Studies on Art) (剧旁)
- 艺术史的历史扩展阅读下 (JS)
- 坐拥书城7 (严杰夫)
- 风格学研究 (热带北极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南萧亭 2013-05-20 14:01:28
翻译稍显差强人意,但值得一读。
0 有用 凉水 2012-10-06 16:49:02
世界精神通过不同民族以及其他手段得以表现;当一个民族代表了精神的意志,那么它的风格就不会与各个阶段相抵触。 沃尔夫林的价值取向倾向其五对基本概念后面一个,即倾向巴洛克一方以及德意志一方,带有明显的民族情感却并不怀着民族偏见。翻译的很别扭,译者的序写的比正文还繁琐。
0 有用 没有名字的河 2024-03-11 20:16:40 山西
沃尔夫林的论述本就不够严谨,再加上译者诡异的中文表述,实在越看越怒火中烧。
0 有用 王黄 2024-08-28 22:47:43 北京
之前对拉奥孔当中的原型瞬间印象深刻,确实也很适合用来解释很多电影镜头选择的问题,看完这个突然悟了,达芬奇拉斐尔和卡拉瓦乔那些著名场景在构思的时候根本不用考虑场景的问题,本身就是人物品质魅力的全力极限发挥,要作为场景解读的话直接要叠加到含混多义的catholique语境当中,如卡拉瓦乔的怀疑者多马。作者对德语世界的温情与敬意倒也颇足为训。
0 有用 墙西表公(转 2010-07-11 02:32:18
201007. 原著1931年。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vs德国之美术(绘画(油画版画木刻雕塑)、建筑等)。作者坚定的认为,几百年来,这两个民族的本性、宇宙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美学观念,在某方面有着矢志不移的对立的特质:比例、运动、轻盈。。。“南方”vs“北方”,这样称呼颇为有趣 翻译和插图质量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