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甲骨文
副标题: 慕尼黑的秘密间谍
原作名: The Man with the Poison Gun: A Cold War Spy Story
译者: 李燕
出版年: 2020-7
页数: 380
定价: 6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甲骨文丛书
ISBN: 9787520152785
内容简介 · · · · · ·
★ “我们这个时代zui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
★ “当今研究俄罗斯和冷战历史zui杰出的专家”、东欧历史学术权威
★ 《大国的崩溃》《欧洲之门》《切尔诺贝利》作者浦洛基
★ 利用中央情报局的最新解密文件、德国和波兰的相关档案、克格勃官员的访谈和回忆录等
★ 生动呈现“史上zui精彩的间谍故事”
【内容简介】
1961年8月,在柏林墙即将开建的几个小时前,一位名叫斯塔申斯基的克格勃间谍叛逃至西方。冷战期间轰动一时的间谍案由此引爆。历史学家沙希利·浦洛基利用斯塔申斯基受审时的证词、中央情报局的最新解密文件、德国和波兰的相关档案、克格勃官员的访谈和回忆录,以及自己走访所搜集的资料,用学术的眼光抽丝剥茧地寻找间谍案的真相,生动再现冷战时期间谍活动的秘密世界,亦揭示了东西方阵营间的复杂博弈关系。
【本书获誉】
高潮迭起,让人沉迷的阅读体验。
——《旁观者报》(...
★ “我们这个时代zui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
★ “当今研究俄罗斯和冷战历史zui杰出的专家”、东欧历史学术权威
★ 《大国的崩溃》《欧洲之门》《切尔诺贝利》作者浦洛基
★ 利用中央情报局的最新解密文件、德国和波兰的相关档案、克格勃官员的访谈和回忆录等
★ 生动呈现“史上zui精彩的间谍故事”
【内容简介】
1961年8月,在柏林墙即将开建的几个小时前,一位名叫斯塔申斯基的克格勃间谍叛逃至西方。冷战期间轰动一时的间谍案由此引爆。历史学家沙希利·浦洛基利用斯塔申斯基受审时的证词、中央情报局的最新解密文件、德国和波兰的相关档案、克格勃官员的访谈和回忆录,以及自己走访所搜集的资料,用学术的眼光抽丝剥茧地寻找间谍案的真相,生动再现冷战时期间谍活动的秘密世界,亦揭示了东西方阵营间的复杂博弈关系。
【本书获誉】
高潮迭起,让人沉迷的阅读体验。
——《旁观者报》(Spectator)
让人想起经典的间谍惊悚片。当今研究俄罗斯和冷战历史zui杰出的专家浦洛基,用如椽之笔讲述了苏联间谍斯塔申斯基以及冷战时期zui轰动一时的暗杀事件,简直比虚构的小说还离奇。
——安妮·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古拉格:一部历史》
在浦洛基的这部作品中,斯大林的杀手们跟踪政敌,花样百出,却是在执行国家政策,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
浦洛基饶有趣味地详述了斯塔申斯基的谍报生涯……这是一出经过潜心研究、令观者心惊胆战的间谍大戏,将谍战大片的看点都囊括其中。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史上zui精彩的间谍故事。浦洛基这部还原冷战时期克格勃杀手的作品,读来引人入胜,仿佛一部惊悚大片。而这确是一部惊悚片,也因其考证确凿,所以字字千钧。
——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福利:拯救一万犹太人的间谍》
浦洛基是我们这个时代zui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他追踪着一个杀人犯的足迹,而这本引人入胜的作品就是他此举结出的硕果。不论是学历史的学生,还是间谍惊悚片的爱好者,都会对《毒枪手》爱不释手。
——玛丽·伊莉斯·萨罗特(Mary Elise Sarotte),《倒塌:柏林墙的意外开启》
从柏林的深宵魅影到超级大国们为被俘民族争论不休的大局,都一一呈诸笔端,精彩!
——《泰晤士报》(The Times)
一段不同寻常的往事,讲述一位苏联特工在冷战高峰时期试图摆脱克格勃的专横摆布。浦洛基出色地捕捉到了苏联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紧张气氛……读来激动人心。
——罗杰·赫米斯顿(Roger Hermiston),《惊天叛徒:特工乔治·布莱克的秘密生活》
这是一幅扣人心弦的刺客画像,描绘了主人公从新手招募到执行任务直至叛逃国外的人生旅程。《毒枪手》挖掘出了冷战时期克格勃用喷射毒液的喷雾枪杀害乌克兰人的奇异往事。作者浦洛基在研究原始档案的基础上,讲述了一个细节翔实、发人深省的故事。书中苏联间谍在西欧活动的谍报技巧令读者目不暇接。
——彼得·芬恩(Peter Finn),《当图书成为武器:“日瓦戈事件”始末》
毒枪手的创作者
· · · · · ·
-
沙希利·浦洛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兼乌克兰研究所所长,东欧历史的学术权威,著有《大国的崩溃》《欧洲之门》《切尔诺贝利》等十多本著作,其中《大国的崩溃》于2015年获得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切尔诺贝利》于2018年获巴美列·捷福奖。现居于马萨诸塞州阿灵顿市。
【译者简介】
李燕,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曾翻译发表《记录人生的每个瞬间——自我存档:从波尔坦斯基到生命记录》《香水与醋:嗅觉认知、记忆与存档》等专业文章,并参与《上海租界史》的翻译工作。
目录 · · · · · ·
前言
序幕
第一部 克格勃特工
1 斯大林的召唤
2 王牌杀手
3 秘密特工
4 空降伞兵
5 慕尼黑街头
6 神奇武器
7 莫斯科的问候
第二部 完美谋杀
8 红场
9 波佩尔先生
10 送医不治
11 葬礼
12 中情局电报
13 攀升
14 头号嫌疑人
15 积极措施
第三部 莫斯科的夜晚
16 寄予厚望
17 高层人物
18 个人问题
19 授奖
20 求婚
21 介绍新娘
22 间谍月
23 原地打转
第四部 逃离天堂
24 窃听器
25 家人
26 计划改变
27 新年
28 重返学校
29 意外来电
30 柏林
31 最后时刻
第五部 重磅炸弹
32 冲击波
33 叛逃者
34 深入调查
35 新闻发布会
36 高层政治
37 国会议员
第六部 审判
38 卡尔斯鲁厄
39 忠诚与背叛
40 第一桩谋杀
41 重要日子
42 质疑
43 检方发言
44 魔鬼代言人
45 判决
第七部 分离
46 信函未复
47 华盛顿来客
48 审判者
49 消失
50 克里姆林宫的幽灵
51 亡命天涯
52 重归故里
尾声:冷战重来
致谢/注释/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莫斯科地位特殊,消费品提供比其他地区更丰富。但即便如此,排着长队购买基本食品和商品也已是常态。1960年的苏联工业建设相对较好,但已是连续第二年农业歉收。1958年,政府通过集体农场收获将近4200万吨小麦,但1959年仅有接近3400万吨,而到1960年时收成还不到3100万吨。1960年前后,食物短缺在苏联成为普遍现象。《洛杉矶时报》( Los Angeles Times)的罗伯特・W。吉布森( Robert W。 Gibson)曾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莫斯科居住,他记得1960年1月离开苏联首都时,“卷心菜、冻伤的土豆、大蒜和面包是冬天的主食。有一个橘子或一大块肉就可以组织一场聚餐。日常生中几乎没有好吃的东西”。 吉布森在苏联有不少熟人,他们因为可以与外国人打交道,也算享有特权地位,但他们也得耗费几个小时排队买食品。“他们渴望物质上的享受,”吉布森后来写道,“和大多数俄罗斯人一样,他们经受了很多苦难,经历过战争、斯大林的大清洗,即使到了和平时期政府也总要优先考虑生产钢铁、机床和更多武器。说到对未来的展望,他们总是冷嘲热讽,伏特加则是与之相伴的佐料。”造成这种玩世不恭态度的部分原因是,政府宣传给普通苏联公民的承诺和日常的艰辛生活之间差距太大。“我在莫斯科做记者时,”吉布森回忆道,“赫鲁晓夫经常吹嘘说到1970年时苏联将在工业生产上超过美国,到1980年时将全面赶超,从此以后苏联的发展将使美国望尘莫及。苏联在太空中由人造卫星和月球探测器建立的领先地位让不少人相信他的说辞。”21961年,苏联开始从国外购买粮食,特别是从加拿大进食以解国内的粮食短。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食品短和肉奶价格上涨引发全国各地的大规模罢工。在俄罗斯南部的新切尔卡斯克( Novocherkassk),工人罢工演变成了暴乱。赫鲁晓夫派出一个高层代表团以平息此事,代表团成员中还包括亚历山大・谢列平。谢列平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4 窃听器 -
自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以来,西德法院普遍驳斥了纳粹行凶者只是服从命令的说法。现在联邦刑事法庭和批准其裁决的高等法院,正戏剧性地扭转了这一政策。两家法院都正式驳回斯塔申斯基案中“在命令胁迫下行事”的辩护,但这一裁决为纳粹罪犯辩护开辟了新途径,现在他们也可以声称自己只是谋杀的帮凶,而主要罪犯,包括希特勒、希姆莱、戈林和其他第三帝国的高级官员,早已命归黄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45 判决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毒枪手"的人也喜欢 · · · · · ·
毒枪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 条 )
> 更多书评 2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Basic Books (2016)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甲骨文丛书[ORACODE](已出书目) (Yursler_林)
- ❾书单:守望的精神角落:淘书之乐 (无心恋战)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0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毒枪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烟斗客甲 2020-11-04 15:46:06
本书利用中情局最新解密文件、德国波兰的档案以及前克格勃官员的访谈组成,厘清刺杀真相;斯塔申斯基说杀了两个藏在慕尼黑的乌克兰流亡者,他们试图推翻苏联,用一种液体毒药的喷雾手枪;苏多普拉托夫亲手把巧克力炸弹交到科诺瓦里茨手中,之后班德拉抢到领导权但分裂成两派内斗不断;第二次被约谈得知要发展他为线人,如果不从坐牢25年加家人流放西伯利亚;马塔维耶科本身就是内行里手,被带去见王牌杀手苏多普拉托夫将军后同意... 本书利用中情局最新解密文件、德国波兰的档案以及前克格勃官员的访谈组成,厘清刺杀真相;斯塔申斯基说杀了两个藏在慕尼黑的乌克兰流亡者,他们试图推翻苏联,用一种液体毒药的喷雾手枪;苏多普拉托夫亲手把巧克力炸弹交到科诺瓦里茨手中,之后班德拉抢到领导权但分裂成两派内斗不断;第二次被约谈得知要发展他为线人,如果不从坐牢25年加家人流放西伯利亚;马塔维耶科本身就是内行里手,被带去见王牌杀手苏多普拉托夫将军后同意合作;周六上午在办公楼里完成狙杀,他在外面逛了一下退房去火车总站离开,里贝特死于心脏骤停,斯塔申斯基顺利返回东柏林;意外在车库跟踪到未带保镖的班德拉,躲到楼梯拐角把在门口卡住钥匙的班德拉击杀;他有个小五岁的东德女友英格波尔想在苏联结婚;葬礼之后将没有逃亡的机会了,必须在葬礼前跑掉;南非1968年接纳 (展开)
2 有用 杜一无二 2022-03-19 23:09:32
随手看一本,就与俄乌有关。开始以为是作者虚构的间谍小说,后来还以为有主角的反转。结果都不是。这本书除了对两次暗杀前后的细致描写,还从侧面介绍了俄乌两国交恶的过程。值得一看
11 有用 甲骨文图书 2020-07-07 10:33:54
当今研究俄罗斯和冷战历史最杰出的专家浦洛基,用如椽之笔讲述了苏联间谍斯塔申斯基以及冷战时期最轰动一时的暗杀事件,简直比虚构的小说还离奇。——安妮•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古拉格:一部历史》
1 有用 在渊 2022-02-24 19:35:42
读完此书,恰逢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乌克兰东部与俄罗斯的积怨由来已久,战争、斗争、逃亡、追杀各种情节惊心动魄。 无论是苏联还是俄罗斯,对土地的需求真的是永无止境,对生命却毫不在乎、冷酷无情。 对俄罗斯有清醒的认识之后,美国依然不断挤压、讹诈,就显得很弱智了,导致今天俄罗斯悍然出兵入侵乌克兰,四年一换的总统治理理念延续性当然不如二十年不换的普京。
0 有用 你说呢 2021-12-22 15:11:37
读完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