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究竟是谁?
许倬云先生以大历史视野,讲述中华民族万年历程
新增80余幅彩色图片
◎内容简介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大历史”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1.本书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八十多幅彩色图片。这些历史图片以具体、鲜明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更为直观、丰富的历史画面。
2.“中华民族”的“化学定性分析”。“中国”的演变过程变化多样,“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也是错综复杂,许...
我们究竟是谁?
许倬云先生以大历史视野,讲述中华民族万年历程
新增80余幅彩色图片
◎内容简介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大历史”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1.本书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八十多幅彩色图片。这些历史图片以具体、鲜明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更为直观、丰富的历史画面。
2.“中华民族”的“化学定性分析”。“中国”的演变过程变化多样,“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也是错综复杂,许倬云教授从政权、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四个关键方面,梳理中国的广土众民如何形成一个坚实的共同体,分析我们为什么会自称“中国人”、“中华民族”,外国人又为何称中国人为“汉人”“唐人”“华人”。
3.葛兆光教授撰写万字长文,深入解读。中国这个庞大的共同体为什么会形成,为什么历经两千多年,从未崩溃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谁是中国,谁是中国人?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撰文解说,让我们收获更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4.张维迎、白岩松联合推荐。跟随许倬云穿越历史与成见,在中国的大熔炉中,提倡包容开放的气度和天下格局,寻找通往光明之路的指引。
◎名家推荐
“华夏/中国”不是缺乏历史,而是历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个历史,而是拥有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这个历史再给现在的历史学家出难题。许先生的笔下,是一部大历史,有“截断众流”的大判断。我相信,许先生无疑深感现实世界的刺激,他担心的是,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变化(Becoming)之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
——葛兆光
人们常说美国是个大熔炉,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告诉我们,其实中国也是一个大熔炉,中华民族是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融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许先生还告诉我们,正是包容、开放,铸成了这个共同体,一旦失去了包容开放的气度和天下的格局,中国就停滞不前。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学会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破除狭隘的种族偏见,以积极的态度拥抱全球化。 ——张维迎
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书写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zui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白岩松
说中国(插图版)的创作者
· · · · · ·
-
许倬云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20年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许倬云说美国》等。
目录 · · · · · ·
绪 论 在全球化的时代审察自己…………006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族群的分合…………020
第二章 夏商周:核心的形成…………038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念…………056
第四章 天下帝国:关键性的秦汉时代…………074
· · · · · · (更多)
绪 论 在全球化的时代审察自己…………006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族群的分合…………020
第二章 夏商周:核心的形成…………038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念…………056
第四章 天下帝国:关键性的秦汉时代…………074
第五章 秦汉时代的扩张…………088
第六章 天下国家模式的衰坏…………104
第七章 隋唐的天下国家…………122
第八章 宋、辽、金和西夏的时代…………140
第九章 金、元时代的外族征服…………158
第十章 明代:专制皇权(上)…………180
第十一章 明代:专制皇权(下)…………194
第十二章 清代:zui后一个征服王朝(上)…………206
第十三章 清代:zui后一个征服王朝(下)…………222
第十四章 后论:复杂共同体的形成(上)…………242
第十五章 后论:复杂共同体的形成(下)…………254
附录
《说中国》·解说(葛兆光)…………270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皇朝,向来以汉、唐为最重要的时代。假如借用佛家“成、住、坏、空”的说法:汉代是充实华夏,完成“中国”本体的“成”;唐代则是取精用宏、开展性的“大成”。人类历史上,许多地区都有过“盛世”,往往在极盛巅峰开始下降。在此以后,又往往有一段过程,该一复杂系统逐渐固定、僵化,而逐渐衰败。唐代的巅峰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天宝以后,安史乱起,唐代逐渐过了升降交点。根据佛家所谓“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唐代的“大成”之后,应是“住”的阶段:巅峰在此,下坡也在此开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七章 隋唐的天下国家…………122 -
相对言之,蒙元是征服者,以武力压制中国人,乃是弱肉强食难免的现象。朱明以驱逐胡人为口号,应以同胞对待中国百姓。可是,太祖杀伐立威,又将专制极权制度化,有明一代始终未曾改革。更可悲者,满清入主中原,沿袭明代制度,再加上征服王朝的武力镇压,于是中国人生活在专制极权的统治下长达六七个世纪之久。这一长期的压迫,斲丧中国人的自由,扭曲中国人的人权,对中国民族性造成的伤害,至深至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说中国(插图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说中国(插图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说中国(插图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1 条 )




中国: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路径依赖or状态依赖?it’s a question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若是说从新石器时代起至帝制结束止这5000多年的历史,仅一本区区两百多页的书就写完了,想必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同样的历史跨度,李定一的《中华史纲》用了三十年写了八百余页。不过许倬云的《说中国》还是很有干货的,只是与其说是历史学的范畴,毋宁说是直接输出观点的文化学... (展开)
推荐给每一个人来阅读的华夏简史
> 更多书评 8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8.3分 3818人读过
-
遠見天下文化 (2015)6.9分 34人读过
-
九州出版社 (2024)8.9分 1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❾书单:守望的精神角落:淘书之乐 (无心恋战)
- 陆智昌设计 (Li)
- 理想国2021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史地4】政治史与历史政治地理 (太子龙小宣)
- 好友推荐 (Jagen张建龙)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8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说中国(插图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ussana 2023-05-04 23:25:31
在如此短上篇幅里,了解了各种朝代的秉性,仿佛性格各异,综合成了现在的中国/华夏~
9 有用 曾于里 2022-07-08 16:51:47
补标。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整个机制的洞察,“儒生是寄生在政权的体制内,朝代可以改变,可儒家权威及其造成的社会制度却是长久存在,难以改变。这是中国历史的吊诡性:稳定——甚至超高度的稳定,却难以适应外力引起的新环境。”
1 有用 Lottie 2024-01-20 15:02:15
不是为了借助历史引出民主主义的盲目情感,而是通过历史认识达成世界主义的理性观念。许先生在治丝益棼的麻线团中,穿透中国历史,下大判断,足见其以简驭繁的史学功底。
0 有用 文孟先生 2022-11-11 00:12:42
经典作品。
3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2-04-08 11:52:11
大唐帝国编织了一个绵密的驿站系统,符合“道”的观念,将各地的交通纳入一个网络。这些驿站有官驿,负责递送官家的物资以及传递官方的文书;来往官员,也在这些驿站投宿歇夜、换车换马。在官方驿站的附近,都有民间经营的旅舍和车马行。唐代的诗文往往提到驿站歇店的情形。这些旅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不仅供给住宿和休息,也提供车马在下一站倒换,很像今天租车旅行的情形。旅客可以租一匹小驴或是一匹壮马,行道千里,无所... 大唐帝国编织了一个绵密的驿站系统,符合“道”的观念,将各地的交通纳入一个网络。这些驿站有官驿,负责递送官家的物资以及传递官方的文书;来往官员,也在这些驿站投宿歇夜、换车换马。在官方驿站的附近,都有民间经营的旅舍和车马行。唐代的诗文往往提到驿站歇店的情形。这些旅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不仅供给住宿和休息,也提供车马在下一站倒换,很像今天租车旅行的情形。旅客可以租一匹小驴或是一匹壮马,行道千里,无所障碍。杜甫就说过,在开元全盛的时候,全国的小城镇物资丰富,踏上千里旅途的人,不用带粮食,也不用担心交通工具。不仅内地,即使在远地——如西域,根据今天发现的一些唐代文书的记载,也还有这种驿站网络。固然,自秦代开始,中国就有驰道的网络,汉代也有官方的驿站,可是像唐代这样规模的、官家和百姓都使用的却是少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