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
作者简介 · · · · · ·
齐小林,男,1977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中共革命史、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农民参军:动机、顾虑与意愿
第一节 农民参军的动机
第二节 农民参军的顾虑
第三节 中共政治经济改革与农民参军意愿
第三章 革命与乡村规则:村庄内的参军动员
· · · · · · (更多)
第二章 农民参军:动机、顾虑与意愿
第一节 农民参军的动机
第二节 农民参军的顾虑
第三节 中共政治经济改革与农民参军意愿
第三章 革命与乡村规则:村庄内的参军动员
· · · · · · (更多)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农民参军:动机、顾虑与意愿
第一节 农民参军的动机
第二节 农民参军的顾虑
第三节 中共政治经济改革与农民参军意愿
第三章 革命与乡村规则:村庄内的参军动员
第一节 村干部参军动员中的职责与顾虑
第二节 党组织内参军动员准备
第三节 村庄内的参军动员
第四节 参军动员的偏差
第四章 规避与冲突
第一节 农民的规避
第二节 冲突
第五章 新战士:审查、整训与输送
第一节 组织与审查
第二节 整训:巩固新战士的努力
第三节 新战士的输送
第四节 土地改革与农民参军:数据分析的角度
第六章 士兵:逃亡与归队
第一节 中共士兵逃亡数量分析
第二节 中共士兵逃亡的原因
第三节 动员逃亡战士归队
第七章 士兵家属的优待
第一节 士兵家属: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优抗粮:物质优待
第三节 代耕:劳力优待
结语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第二章 农民参军:动机、顾虑与意愿
第一节 农民参军的动机
第二节 农民参军的顾虑
第三节 中共政治经济改革与农民参军意愿
第三章 革命与乡村规则:村庄内的参军动员
第一节 村干部参军动员中的职责与顾虑
第二节 党组织内参军动员准备
第三节 村庄内的参军动员
第四节 参军动员的偏差
第四章 规避与冲突
第一节 农民的规避
第二节 冲突
第五章 新战士:审查、整训与输送
第一节 组织与审查
第二节 整训:巩固新战士的努力
第三节 新战士的输送
第四节 土地改革与农民参军:数据分析的角度
第六章 士兵:逃亡与归队
第一节 中共士兵逃亡数量分析
第二节 中共士兵逃亡的原因
第三节 动员逃亡战士归队
第七章 士兵家属的优待
第一节 士兵家属: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优抗粮:物质优待
第三节 代耕:劳力优待
结语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青年参军后,其家庭的生产生活一般呈下降趋势。1942年,张闻天在陕北调查时发现:“抗工属的生活均不及群众!”1945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认为:“基本群众参加部队以后,几年当中,普遍家庭生活状况下降了,有的甚至讨乞在外,流落死亡。”1946年5月,在察哈尔省政府组织的拥政爱民座谈会上,战士反映:“抗属因无生产力把地荒芜的,没柴没水的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1947年8月,乌丹县在扩军中了解到:“参军的户生产力一般下降,军属许多有的饿的(得)直哭。”1948年5月,北岳三分区后勤司令部对宛平几个村庄军工烈属的生活状况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下: 由表2一3可知,4个村的军干烈属除去每年消耗粮食外所余太少,绝大多数军干烈属生活不能自给。调查者发现,所谓有余者也是由于特殊情况,即“在外工作,家中只有土地收入而无人消耗,余下一点”,如此,则所有在村中的军干烈属生活均不能自给。1948年10月,北岳区党委经过调查认为:“抗干属家庭,一般的(地)说其生活是低于群众的。”1949年3月,华北人民政府民政部通报中认为,根据地内“烈军工属的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生产水平较之一般群众为低,而且呈现继续下降之势”。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农民参军:动机、顾虑与意愿 -
冀东十八分区,有些地方采用“车轮战与冻冰棍相结合的方法,将民兵与青壮年集中在迎风背阴处开会在村干部轮流讲话不许听众休息,不堪受冻亡者即当兵,城墙区副区长在这样的一个大会上逼出三名参军,自称方法之妙说:不错,顽固家伙非冻他狗日的不可。喇嘛冻区长在大雪纷飞遍地的时候召集民兵讲话,休息时他到屋里,叫民兵走在草地上自愤地说:叫你们不当兵!活冻死你们兔旦!谁家弟兄多,村干部算选好对象,不分昼夜轮流动员,甚而挤得不能睡也不能做活,这种现象个县比较普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当兵"的人也喜欢 · · · · · ·
当兵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知道了宏大,也要知道微粒。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昨晚读完《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齐小林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1版1印,全书共498页,定价46元。 说实话,从本书题目“当兵”来看,估计很少人会引发较多的关注,但是副标题“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才是本书的主旨。齐先生此作,即为描述中共在... (展开)
生活还是革命,to be or not to be?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37—1949年,在华北根据地,农民是中共军队的主体。本文探讨了农民参军的动机、顾虑与意愿,参军动员的过程以及农民的应对,士兵的逃亡与归队,士兵家属的优待等问题,力图将农民参军及其相关问题置于革命权力与乡村社会互动的历史场景中进行考察,尽可能展现一段真实的历史... (展开)
走出革命史叙事的理所当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齐小林的这本书非常的有启发性,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共在根据地推行的土地革命等各项社会经济改革措施是否激发了农民参军的热情,答案是没有,土改后反而因为生活变好,农民参军的积极性下降。第二是中共对乡村的改造和变革效率究竟如何,其实并不像传统革命叙事中... (展开)> 更多书评 9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民俗学(包括文化史、博物馆学、社会人类学) (南池子)
- 乡土中国与基层社会 (金声)
- “历史社会学”书单 (薄荷灰)
- 已上传libgen的中文书 (奥吉尔维同志)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当兵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优雅骑士 2017-12-23 22:22:44
在过去的表述中,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中共军队,是民族主义、阶级意识和土地改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种说法只提到了农民与革命利益契合的一面,忽视了农民与革命之间利益冲突的一面,没有意识到革命本身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事实上,不管是从事动员工作的基层干部,被动员的普通农民,都不具备明确的阶级意识和民族主义精神,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利用乡土规则,如物质利益、人情、面子以及农民苦难背后的屈辱、愤怒和恐... 在过去的表述中,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中共军队,是民族主义、阶级意识和土地改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种说法只提到了农民与革命利益契合的一面,忽视了农民与革命之间利益冲突的一面,没有意识到革命本身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事实上,不管是从事动员工作的基层干部,被动员的普通农民,都不具备明确的阶级意识和民族主义精神,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利用乡土规则,如物质利益、人情、面子以及农民苦难背后的屈辱、愤怒和恐惧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基层干部不具备足够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了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他们只能以符合农民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的方式进行工作。而农民面对革命政策与措施大多也是采取趋利避害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共向乡村社会的渗透的努力。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小农经济未彻底改造之前乡村社会传统文化亦难以改变 (展开)
1 有用 竹园上学习行走 2024-05-18 17:00:44 湖北
cpc基层征兵工作的成功,是德先生的胜利,尽管是紧急状态下的德先生,尽管在卢梭式民主之上存在一个引导公意的超然的主权者。
42 有用 云清 2017-04-02 13:42:38
革命有前途,当兵没前途。对生的渴望是人的本性,无论时局如何动荡,在“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农村,对走向战场是心存畏惧和悸动的。即使土地改革之后,农民仍然未能如愿参军,历史的复杂性在农村基层政权动员参军显露无疑。本书以扎实的档案史料作支撑,用清晰的脉络进行梳理,立体建构了基层政权和农民间围绕参军的“博弈互动”历程,并对乡村伦理,行政方式等侧面进行了高度还原,微观宏观交之于此,见微知著,足见人性。同... 革命有前途,当兵没前途。对生的渴望是人的本性,无论时局如何动荡,在“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农村,对走向战场是心存畏惧和悸动的。即使土地改革之后,农民仍然未能如愿参军,历史的复杂性在农村基层政权动员参军显露无疑。本书以扎实的档案史料作支撑,用清晰的脉络进行梳理,立体建构了基层政权和农民间围绕参军的“博弈互动”历程,并对乡村伦理,行政方式等侧面进行了高度还原,微观宏观交之于此,见微知著,足见人性。同时深为赞同作者文中所言,中共动员参军问题如此之多为何却还能胜利?其实“有问题”与“失败”并无必然因果联系,只有当我们开始脱离了“正确的叙事逻辑”,才能发掘出真实的历史。每一个生命值得尊重,每一个牺牲都值得怀念,光阴荏苒,散落飘零无所依的故事总会有人去书写,齐老师这份坚守和记录弥足珍贵。 (展开)
2 有用 纪恩同学 2015-12-31 17:33:32
超五星推荐,史料翔实,内容丰富且高度原创,相关研究包括英文文献貌似还无出其右者。
4 有用 #Nani?monai 2017-12-21 08:57:09
内容和结构贴合紧密。做到「把人看做人,从常识出发去理解历史」,把本来复杂的问题复杂化,实属不易。档案密度极高,分析非常质朴,讨论维度亦极普通,看惯了宏大架构的读者(自我批评)初读甚会有「怎么如此显然」的感觉,但读过几十页,那种朴质的复杂度就会逐渐呈现出来。长时段理论放在最后才出现真是太舒服了。文笔亦很「清凉」,大片极为真实的引文(用巴豆擦睾丸、查暗病、自残等等)、几近平板的复述以及经常出现的「上一... 内容和结构贴合紧密。做到「把人看做人,从常识出发去理解历史」,把本来复杂的问题复杂化,实属不易。档案密度极高,分析非常质朴,讨论维度亦极普通,看惯了宏大架构的读者(自我批评)初读甚会有「怎么如此显然」的感觉,但读过几十页,那种朴质的复杂度就会逐渐呈现出来。长时段理论放在最后才出现真是太舒服了。文笔亦很「清凉」,大片极为真实的引文(用巴豆擦睾丸、查暗病、自残等等)、几近平板的复述以及经常出现的「上一段徐向前,下一段刘大嫂」自如的zoom简直让我有改编成电影的想法【别做梦了】。过程中总会想起门头沟之行。较大的遗憾:缺少比较成型的个体叙事和口述史材料,很多可以捏成型的(有几个县的叙事)被拆得太散;另外,我总觉得抗日和解放战争情况还是有点不同,作者有时也会分期谈;同意大S批评,纵向变化不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