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台湾自由主义开山人物、当代著名历史学者跨越十余年的师生情谊
◎一位坚韧的自由斗士,一个敏锐的青年学子,一段合乎理性的师生对谈
◎手写信件承载历史与思想,一个时代的思想线索隐隐可见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殷海光、林毓生的通信六十余封,以及林毓生纪念先师、追忆求学历程的四篇文章。殷、林二人的通信起自一九五七年,终于一九六九年殷海光去世,其中大多数信件为林毓生赴美求学后所写。两人在这些跨越大洲的信件中无所不谈,从留学琐事到家庭碎务,从推荐书单到讨论重要学术问题……一个时代的思想线索隐隐可见。时移世易,但师生情谊从未改变,其中蕴含的现代理性和道德自觉令人动容。
【学者推荐】
在精神上,我受到殷先生那种特有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震撼,自然怀持着一种使命感,深深地觉得应该为苦难的中国尽一己之力。
——林毓生
殷先生毫无疑问是中国在20世纪下半叶的公共知识分子的...
◎台湾自由主义开山人物、当代著名历史学者跨越十余年的师生情谊
◎一位坚韧的自由斗士,一个敏锐的青年学子,一段合乎理性的师生对谈
◎手写信件承载历史与思想,一个时代的思想线索隐隐可见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殷海光、林毓生的通信六十余封,以及林毓生纪念先师、追忆求学历程的四篇文章。殷、林二人的通信起自一九五七年,终于一九六九年殷海光去世,其中大多数信件为林毓生赴美求学后所写。两人在这些跨越大洲的信件中无所不谈,从留学琐事到家庭碎务,从推荐书单到讨论重要学术问题……一个时代的思想线索隐隐可见。时移世易,但师生情谊从未改变,其中蕴含的现代理性和道德自觉令人动容。
【学者推荐】
在精神上,我受到殷先生那种特有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震撼,自然怀持着一种使命感,深深地觉得应该为苦难的中国尽一己之力。
——林毓生
殷先生毫无疑问是中国在20世纪下半叶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位先驱与表率。……热烈地参与当时的各种政治社会的活动与讨论,从此终生把他的知识与理念,投入公共空间,发为社会良知、批判意识与抗议精神。甚至不惜冒着自己职业与生命安全的危险,为当时台湾与20世纪后半叶的华人世界树立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典型。
——张灏(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殷海光,对我来说意味着解放。……他的思想,是对当时台湾沉闷压抑的政治空气的一种突破;那时候的台湾青年,只要对那样的现实有所不满,很难不受到殷先生的影响。
——钱永祥(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走近殷海光,让我获得了对那个时代更为真切的感受……殷海光这一切仍旧是受到其道德热情的影响,他的学生林毓生称其为具有强烈道德热情与诗人气质的人,提倡科学只是满足道德热情的道路。殷海光对此也甚为称许,认为道出了其“心灵深处多年来‘紧张’之源”。
——章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翻开两人40年前的书信,我不禁为两人的爱国热情及探索学术的真诚心灵而感动。读到情深处,心似乎与他们连在了一起,与他们共悲伤、共欢喜。读后,宛若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今日之中国有几多这样的知识分子呢?
——郭绍敏(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殷海光(1919—1969)
原名殷福生,湖北黄冈人,师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台湾大学哲学教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自由主义领军人物,其反抗专制、坚持个人尊严的言行,深刻影响了台湾知识界一代人。著有《殷海光全集》18卷、《中国文化的展望》、《自由的伦理基础》、《思想与方法》(贺照田编)等。
林毓生(1934—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荣誉教授。早年就读台湾大学历史系,师从殷海光,后赴美留学,师从哈耶克,但仍常与殷海光通信,直至殷先生去世。林毓生曾说,殷先生给他的是“经过西方自由主义转化的中国知识分子道德精神的召唤”。著有《中国意识的危机》《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热烈与冷静》《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等。
目录 · · · · · ·
代序 殷海光先生对我的影响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一九五七
一九六〇
一九六一
一九六二
一九六三
一九六四
一九六五
一九六六
一九六七
一九六八
一九六九
附录
殷海光先生的志业与台湾的民主发展
林毓生:自由主义、知识贵族、公民德行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愿我们终有一天在一起煮茗,论学,抱小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九六七 -
不管我是否会成众矢之的,我依然认为读书做学问是少数知识贵族的事。我极不赞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知识分子“大量生产”的趋势。这是造乱!依此,我固然很穷,我认为在原则上书必须贵而且装璜高雅。这样方显知识的尊严。这种想法真是“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但是,时宜是什么?我根本看不起时宜!所以,就书而论,在原则上我不喜paperback[平装本]。但是,我也并不是毫无条件的排斥paperback。比如说,Free Press的paperback字大,边宽,且价廉嘉惠寒士,因此可以将就。 此外,如果出了奇书,你认为值得我精读的,也请一并介绍。 你们就是我的天窗。 ××× 谈到读书,真是“做到老,学不了”。个中奥妙,非千言万语所能尽。 首先,我们得认清读书的价值。人类有食色等生物性的欲求必需满足,这是未可厚非的。科学技术在这些方面对人类已经帮了许多忙,但是,在有些地方实在帮忙过火,发生反作用。电视就是邪魔的东西。Radio[收音机]更是烦躁之源。没有高深灵魂的人才亲爱这些玩意。书,则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灵满足的发明。感谢上苍,我们居然是读书人,并且真爱读书,并且说到最后又是为读书而读书,真是有幸! 我一向读书,因长期受罗素及逻辑经验论的影响,偏重于读通则性质的书。例如,毓生赠我的Hempel, Aspects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就是我最看重的著作之一。我几乎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展开读一阵。这类的书里面,充满了principles, laws, universals, functions, deductions, inductions, theories[原理、定律、共相、函数、演释、归纳、理论],就是藏不住particulars, novelty, uniqueness[殊相、奇异性、独特性]。久而久之,于不经意之间,我认为只有这类才算得是知识,其...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的人也喜欢 · · · · · ·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面壁与凿壁:殷海光与林毓生的通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面壁与凿壁:殷海光与林毓生的通信 1960年,林毓生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从哈耶克读书,和仍在台大的恩师殷海光书信不断,读他们的《通信集》,有些感慨。林毓生的赴美,殷海光先生以为是为穷居海岛的自己打开了一扇窗户,林甫抵美,便为老师寄来了社会学家默顿(Rober... (展开)> 更多书评 1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吉林出版集团 (2008)9.0分 364人读过
-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8.3分 124人读过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9.3分 2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下架书 (首阳行客)
- 三辉图书2016 (三辉图书)
- 绝版 (yureruma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一一一一 2022-11-26 16:03:55 湖北
殷海光先生在政治环境如此艰难、个人经济如此匮乏的条件下,依然能保持对学术和社会真诚地关心、参与,让人敬佩。 林毓生先生从60年到69年,经历自己思想和家庭的变化,尽管年岁增加,但依然保持了那种对师长的敬意与关切,也直言不讳指出其学术中的问题,实在难得。 可惜殷海光先生未能实现海外研究的志愿,否则一定在学术上更有建树。 反观当今学界,充斥着个人私利的追求,对社会问题缄默无言,让人感慨唏嘘。 人文、社... 殷海光先生在政治环境如此艰难、个人经济如此匮乏的条件下,依然能保持对学术和社会真诚地关心、参与,让人敬佩。 林毓生先生从60年到69年,经历自己思想和家庭的变化,尽管年岁增加,但依然保持了那种对师长的敬意与关切,也直言不讳指出其学术中的问题,实在难得。 可惜殷海光先生未能实现海外研究的志愿,否则一定在学术上更有建树。 反观当今学界,充斥着个人私利的追求,对社会问题缄默无言,让人感慨唏嘘。 人文、社科何为? (展开)
2 有用 等待戈多 2019-07-10 22:07:39
师生情是令人感动,让我尤为注意的却是这对师生对胡适的评价,太真实了…
27 有用 陈归礼 2016-10-09 17:54:36
读完满脑子都是,毓生老弟,快给我寄某某书过来。。。
5 有用 赫卡忒 2020-04-25 12:22:37
补标。殷海光:毓生老弟,快寄书单来。林毓生:海光吾师,书些许贵。
0 有用 admixture 2022-10-17 07:26:32 广东
师生间的讨论太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