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的创作者
· · · · · ·
-
周立波 作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的知识分子,他们常常有一颗好心,但容易冲动,也容易悲观,他们只能打胜仗,不能受挫折,受一丁点儿挫折,就要闹情绪,发生种种不好的倾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9页 -
客人走后,白玉山从他带回来的一个半新半旧的皮挎包里,拿出一张毛主席的像和两张年画。这是他在火车上买的,一张年画是《民主联军大反攻》,一张就是《分果实》。白玉山打了点糨子,把年画贴到炕头的墙上;又到灶屋,把那被灶烟熏黑的灶王爷神像,还有那红纸熏成了黑纸的“一家之主”的横批和“红火通三界,青烟透九霄”的对联,一齐撕下,扔进灶坑里。他又到里屋,从躺箱上头的墙壁上,把“白氏门中三代宗亲之位”,也撕下来,在那原地方,贴上毛主席的像。他和白大嫂子说: “咱们翻身都靠毛主席,毛主席是咱们的神明,咱们的亲人。要不是共产党毛主席定下大计,你把‘一家之主’、‘三代宗亲’,‘清晨三叩首,早晚一炉香’,供上一百年,也捞不着翻身。”临了,白玉山说道:“咱们要提高文化,打垮脑瓜子里的封建。” 往后,白大嫂子对屯子里的妇女也宣传这些,叫人们上街去买年画,买毛主席像,扔掉灶王爷。临了,她也总是说: “咱们要提高文化,打垮脑瓜子里的封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暴风骤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暴风骤雨"的人也喜欢 · · · · · ·
暴风骤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何浩|“搅动”—“调治”:《暴风骤雨》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
本文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7期 内容提要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在《讲话》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生成基于周立波1930年代对左翼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特定理解角度,基于他193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定方式,也基于他在这些思想观念和创作形态上对《讲话》的接受角度...
(展开)

暴风骤雨中的熊熊烈火
在那个陌生的年代,“成分”这二字成就了许多人也,也耽误了许多人。因为成分问题,许多人过上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或是艰难险阻,或是一飞冲天。《暴风骤雨》是一部土地改革时期打地主分田地的故事。 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为韩老六吃人血馒头而咬牙切齿过,为元茂屯被地痞流氓压...
(展开)

>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7.2分 607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二版1980一印)7.2分 345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6.8分 228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1月1日)7.2分 9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暴风骤雨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宫保鸡丁 2022-11-29 01:53:27 北京
可以说是延安座谈会精神的体现了,作者还是挺有诚意,作为一个湖南人写了这么多东北方言……
0 有用 槟果晨曦 2020-10-23 16:25:23
有些煽情。不过是学习东北知识的一个好机会
0 有用 史莱克 2025-03-04 21:19:10 山东
这个故事的反派与人民群众似乎没有对抗性,因为那个时候共产党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我觉得呼唤群众内心的反封建反压迫的意识反而是这本书的内核。教导群众什么是自己的权利,被剥夺的一分一厘都是地主阶级的压迫,争取自己的权利,争取政治话语权,警惕地主与特务,保持一根弦不松懈防止敌人反扑。从受苦被压迫到翻身做主人,思想的转变是需要时间与斗争来实现的。
0 有用 三鲜大鱼 2017-02-11 23:23:04
本以为土地改革是很乡土的题材,读起来会没有多少趣味,开始阅读后完全推翻了以前的想法。整个故事一波三折,过渡流畅自然。此文中不太有心理活动描写,多以景色衬托当时的人物心境,景色描写读起来颇有意味,比外国名著大段的景色描写轻松幽默。如果说要成为作家,我想成为周立波这种风格的作家。
0 有用 北狗 2023-07-15 05:37:20 青海
看了五分之一认为自己还能继续读下去,读了一多半发现几乎都是在翻来覆去地说地主很坏,买办都是官办,伪满洲国康德年间人们欠下的饥荒都是地主和本地官员勾结起来的,韩老六人如其名是个老六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有营养的东西,而且农民在权利意识还没有建立的时候,无法站起来,批斗会都不敢发现这种事也都老生常谈了。新文化运动最高峰时期,看鲁迅先生的东西也能知道个大概了,仅凭小学和初中的几篇课文以及老师对于背景的介绍,... 看了五分之一认为自己还能继续读下去,读了一多半发现几乎都是在翻来覆去地说地主很坏,买办都是官办,伪满洲国康德年间人们欠下的饥荒都是地主和本地官员勾结起来的,韩老六人如其名是个老六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有营养的东西,而且农民在权利意识还没有建立的时候,无法站起来,批斗会都不敢发现这种事也都老生常谈了。新文化运动最高峰时期,看鲁迅先生的东西也能知道个大概了,仅凭小学和初中的几篇课文以及老师对于背景的介绍,大致上也知道在解放前我国的农民是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了,如果要学习动员群众,分清敌我,看《毛选》会更实惠,这本书太”正”,调子太高了,读完后感觉像在看报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