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骆驼祥子》《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剧本《方珍珠》《春华秋实》《女店员》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喜欢读"我这一辈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我这一辈子"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这一辈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9 条 )

兵荒马乱中的悲剧人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说以“我”悲哀的、平凡的一辈子为基点,折射出荒乱、悲惨的时代环境 这篇短篇小说中,老舍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书写主人公的故事,读者捧起书便像与一位老者一同坐在茶馆里,桌上放着一碟花生豆,边喝茶边跟你讲他这辈子遇见的那些人和事。 从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占绝大篇幅,而... (展开)

以喜剧心态,过悲剧一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以喜剧心态,过悲剧一生 “我”这一辈子,在所有人看来都是悲剧,而“我”却用喜剧的心态过完这悲剧的一生。 “我”是谁?这个问题确实难以用真名实姓回答,作为读者的我,在通读完整篇小说后,也不得知主人公的真名实姓,主人公之“小”,让其卑微得不配被读者记录名姓。可姓... (展开)
老舍《我这一辈子》:旧时代巡警坎坷的一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 | 卧猫 《我这一辈子》是1937年抗战前夕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了旧时代一名巡警坎坷的一生。 老舍先生非常擅长从小市民的角度着手去展现社会风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让他对劳苦大众的生活有着熟悉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他的作品多数都描写的是那样一些小人物。 《... (展开)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1 )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9.2分 5461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9.4分 2010人读过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8.4分 2019人读过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1)8.7分 134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这一辈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苏 2022-09-10 17:33:11 上海
重温了一遍断魂枪,才觉出来老舍先生所有短篇写的都是对世事变迁的茫然与感慨、对传统衰微的哀叹与无奈、对底层民众的同情与悲痛、对未来走向的迷茫与忧虑。社会发展巨大跃迁的背景下,坚守的祖辈规范是落后的三合祥,个人命运是屡遭变故、苦苦维生的巡警生活,对曾经的文化信仰则是有意让它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断魂枪,也隐喻着旗人引以为傲的辫子吧
2 有用 手小抓包 2022-04-04 21:21:21
从《微神》到《黑白李》到《我这一辈子》到《月牙儿》,叹息一重重过一重,直至《正红旗下》戛然而止,那口气堵在心窝里叹也叹不出来,有个出版社关于这本书的广告语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最诙谐幽默的中短篇小说’,我觉得整本书最诙谐幽默的就是‘诙谐幽默’这四个字了
0 有用 Kevin Wang 2023-03-01 15:30:20 山东
家庭之累,大半由儿女造成 感觉无甚了不起,不过是年轻多了些颠沛,中年经历了些大事,所思所想质朴正直了些 退休了自己也写一写,希望到时候不至悔过一生 看到最后反而高潮了,自己的心都难受了,CP的领导多么英明,我们在作品中能反映多少呢,这样拥护的一个人文艺作家反而最后被迫害到自尽,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0 有用 ⌛️ 2023-05-06 07:45:33 上海
我这一辈子比孔乙己更符合现状
1 有用 春花 2023-09-17 14:23:17 辽宁
语言风格的确和王朔有些相似,都是吊儿郎当的劲,只不过王朔有点痞气和玩世不恭,老舍是讽刺与幽默并行,而且老舍笔下的人物所生活的年代也没法太有个性展示。老舍写的都是底层小人物的多灾多难,从内容来说的确很苦,但只是从文字直观表现给人的感觉其实并不多么让人难受,大概就是一种民族的内在性格嵌入到文字之中,无论发生多大的社会动荡或个人遭遇多大的生活磨难,哪怕有亲人为此而死掉,但后来人依旧会充满韧性的顽强生活着... 语言风格的确和王朔有些相似,都是吊儿郎当的劲,只不过王朔有点痞气和玩世不恭,老舍是讽刺与幽默并行,而且老舍笔下的人物所生活的年代也没法太有个性展示。老舍写的都是底层小人物的多灾多难,从内容来说的确很苦,但只是从文字直观表现给人的感觉其实并不多么让人难受,大概就是一种民族的内在性格嵌入到文字之中,无论发生多大的社会动荡或个人遭遇多大的生活磨难,哪怕有亲人为此而死掉,但后来人依旧会充满韧性的顽强生活着。当然看多了老舍还是让人唏嘘不己,因为前朝事今犹在,“汤儿事还是汤儿事,倒不因为改朝换代有什么改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