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乡土记(上、下册)的创作者
· · · · · ·
-
邓云乡 作者
目录 · · · · · ·
岁时风物略
万象又更新
除夕 古语 初五开市
燕九春风驴背多
白云观
厂甸欢情
厂甸 画棚 大风车
火神庙
春风吹大地
大风
元宵月照华灯
元宵 灯市 制灯
梅花三月
春梅
端午小景
端午 节赏・耍青
入夏数伏
夏日 伏天
夏雨雨人
六月连阴 苦雨
夏虫京华梦
知了
乞巧月令篇
入秋 秋晒
都城锦绣秋
秋色 小院 街头
重阳话到小阳春
九花 红叶 小阳春
数九坚冰至
冬至 数九
冰嬉今昔谈
溜冰 宫中冰嬉
黄羊祭灶年关到
祭灶
花胜遗风
新正簪花 卖绒花
春风忆童心
空竹 风筝 小金鱼
春讯报芳情
花朝 高梁桥
燕山花信谱
山桃花 藤花 海棠故事
落花诗 马缨花 槐花
琼华岛夏梦
漪澜堂茶香 揽翠轩
鸽铃入晴空
放鸽子
女孩儿节令
五月节
夏之儿歌
儿歌
老树茶烟
稷园瀹茗 老树
街头夏景
卖樱桃 唱西瓜
小院乘凉时
芭蕉扇 花草夜话 竹帘・冷布
天棚遮阳
河沿野趣多
荷花市场 茶棚 听歌
七月清韵
荷花灯 蝈蝈
长安一片月
中秋 供月
斗蛐蛐之趣
蟋蟀
三冬乐事
围炉 消寒图
腊鼓声声
忙年 俗曲 书春
门联
干干净净过个年
剃头 洗澡
糖瓜到饽饽
糖瓜 杂拌儿 煮饽饽
行礼如仪
拜影 拜年
福禄寿喜
喜神 福禄寿 升官图
闹元宵
舞龙・耍狮 高跷 灯谜
茅姑人
龙抬头
引龙回
再逛厂甸
游人 海王村 气氛
画棚 物价
春明花事
花信风 花事序幕 稷园花讯
玉兰 丁香
夏之梦
初夏 夏景 夏虫
初伏
秋之思
秋早 秋云 秋月
节账
岁又阑
雪景 九九歌
胜迹风景谭
五凤楼春色
宫阙春早
太液好风光
北海划船 莲叶 莲蓬
放河灯
稷园花事
中山公园 芍药
瓮山西湖风景画
颐和园 十七孔桥 知春亭
花照小山村
樱桃沟
山中夏景幽
香山 玉泉山
银杏奇观
潭柘寺
坛宇柏森森
祈年殿 古树之灾
贡院小史
贡院
卢沟千古月
卢沟桥
城南胜迹多
陶然亭 龙泉寺 醉郭墓
白塔怀古
白塔
古寺诗情
法源寺 诗人
名塑偶忆
刘蓝塑
禁城记趣
破皇城 太庙鹤 角楼蛙声
景山
瀛台故事
山石 涵元殿
打鬼传奇
雍和宫
西郊路上
海甸 贝子园
城阙怀古
城门 中华门 国子监
街巷琐记
阴沟 胡同 庙会
八景之一
圆明园
遗迹怀古 福海
瓮山思绪
谐趣园 风景线 故事
水路
坛苑拾零
天坛树 钓鱼台 妃子园
宣南古寺
长椿寺 崇效寺 圣安寺
石灯庵 天宁寺
昔贤胜迹
袁督祠 顾亭林祠 阅微草堂
顾大使公馆
稷园旧梦
建国 茶烟文化 来今雨轩
市廛风俗志
鞭影小骡车
骡车 跑飞车
朝山走会
妙峰山 香客 走会
家家井水清
井水 买甜水
技艺杂谈
羽扇 铜墨盒
冬煤与骆驼
冬煤 热炕 驮煤 拉骆驼
庙市商情
庙会 隆福寺 冬天逛庙 果子市
年货年景
关东货 年货
……
艺苑风烟
戏台琐话
新戏台 会馆戏台 前台
门外戏谭
京与昆 评戏 配角
苏丑 水磨腔 勾脸
什样杂耍
大鼓 鼓王 单弦
三弦 相声 桃李园
丝竹之余
抖空竹 踢毽子 拉洋片
· · · · · · (收起)
万象又更新
除夕 古语 初五开市
燕九春风驴背多
白云观
厂甸欢情
厂甸 画棚 大风车
火神庙
春风吹大地
大风
元宵月照华灯
元宵 灯市 制灯
梅花三月
春梅
端午小景
端午 节赏・耍青
入夏数伏
夏日 伏天
夏雨雨人
六月连阴 苦雨
夏虫京华梦
知了
乞巧月令篇
入秋 秋晒
都城锦绣秋
秋色 小院 街头
重阳话到小阳春
九花 红叶 小阳春
数九坚冰至
冬至 数九
冰嬉今昔谈
溜冰 宫中冰嬉
黄羊祭灶年关到
祭灶
花胜遗风
新正簪花 卖绒花
春风忆童心
空竹 风筝 小金鱼
春讯报芳情
花朝 高梁桥
燕山花信谱
山桃花 藤花 海棠故事
落花诗 马缨花 槐花
琼华岛夏梦
漪澜堂茶香 揽翠轩
鸽铃入晴空
放鸽子
女孩儿节令
五月节
夏之儿歌
儿歌
老树茶烟
稷园瀹茗 老树
街头夏景
卖樱桃 唱西瓜
小院乘凉时
芭蕉扇 花草夜话 竹帘・冷布
天棚遮阳
河沿野趣多
荷花市场 茶棚 听歌
七月清韵
荷花灯 蝈蝈
长安一片月
中秋 供月
斗蛐蛐之趣
蟋蟀
三冬乐事
围炉 消寒图
腊鼓声声
忙年 俗曲 书春
门联
干干净净过个年
剃头 洗澡
糖瓜到饽饽
糖瓜 杂拌儿 煮饽饽
行礼如仪
拜影 拜年
福禄寿喜
喜神 福禄寿 升官图
闹元宵
舞龙・耍狮 高跷 灯谜
茅姑人
龙抬头
引龙回
再逛厂甸
游人 海王村 气氛
画棚 物价
春明花事
花信风 花事序幕 稷园花讯
玉兰 丁香
夏之梦
初夏 夏景 夏虫
初伏
秋之思
秋早 秋云 秋月
节账
岁又阑
雪景 九九歌
胜迹风景谭
五凤楼春色
宫阙春早
太液好风光
北海划船 莲叶 莲蓬
放河灯
稷园花事
中山公园 芍药
瓮山西湖风景画
颐和园 十七孔桥 知春亭
花照小山村
樱桃沟
山中夏景幽
香山 玉泉山
银杏奇观
潭柘寺
坛宇柏森森
祈年殿 古树之灾
贡院小史
贡院
卢沟千古月
卢沟桥
城南胜迹多
陶然亭 龙泉寺 醉郭墓
白塔怀古
白塔
古寺诗情
法源寺 诗人
名塑偶忆
刘蓝塑
禁城记趣
破皇城 太庙鹤 角楼蛙声
景山
瀛台故事
山石 涵元殿
打鬼传奇
雍和宫
西郊路上
海甸 贝子园
城阙怀古
城门 中华门 国子监
街巷琐记
阴沟 胡同 庙会
八景之一
圆明园
遗迹怀古 福海
瓮山思绪
谐趣园 风景线 故事
水路
坛苑拾零
天坛树 钓鱼台 妃子园
宣南古寺
长椿寺 崇效寺 圣安寺
石灯庵 天宁寺
昔贤胜迹
袁督祠 顾亭林祠 阅微草堂
顾大使公馆
稷园旧梦
建国 茶烟文化 来今雨轩
市廛风俗志
鞭影小骡车
骡车 跑飞车
朝山走会
妙峰山 香客 走会
家家井水清
井水 买甜水
技艺杂谈
羽扇 铜墨盒
冬煤与骆驼
冬煤 热炕 驮煤 拉骆驼
庙市商情
庙会 隆福寺 冬天逛庙 果子市
年货年景
关东货 年货
……
艺苑风烟
戏台琐话
新戏台 会馆戏台 前台
门外戏谭
京与昆 评戏 配角
苏丑 水磨腔 勾脸
什样杂耍
大鼓 鼓王 单弦
三弦 相声 桃李园
丝竹之余
抖空竹 踢毽子 拉洋片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据传:光绪被囚无聊,天天随笔乱画,画鬼怪或乌龟,写上袁世凯的名字,贴在墙上,用指戳碎,然后再画再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51页 -
西长安街那么许多家饭馆子,也各有各的主顾,好多都是地区性的。因为北京是政治中心,全国各地的知名人士,都云集长安。各省的知名人士,一面思念乡味,一面又以乡味自夸。如清末民初,福建人在北京政治文化上有影响的人物很多,这时北京开了好多家闽菜馆子。西长安街忠信堂,就是有名的福建馆子,专做福建名流的生意。看长汀江庸老先生笔记,就有不少地方提到忠信堂。再如西黔阳是贵州馆子,民初北京有不少贵州议员,国务院总理有个时期也是贵州人,也可能照顾西黔阳,以领略家乡风味。不过这些馆子的菜,还是以江苏菜、山东菜,实际也就是京帮菜为大宗。以菜论之,在三十年代中,八大春以庆林春为个中白眉。不算清真馆子西来顺,他家的菜在当时是西长安街上首屈一指的。地址在西长安街西头路北,里面一个大四合院子,隔成大小雅座,院子里有铁罩棚。厨房在外院左首,一般都卖整桌的多,小酌较少。记得他家的葱油海参、虾子蹄筋、核桃酪等菜,真是醇厚无比,后来再也没吃到这么好的名菜,如今真是广陵散,绝响矣。那时的菜,味真好,不讲花架子,盘子中一弄出花样来,实际就没有办法吃了。只是看看而已。庆林春后来因一次风浪,据说掌柜自尽了,掌灶和伙计们到一个单位包伙食去了。早已经没有了。 大饭庄本来是只办酒席为主的,而八大春生意做得活,既办喜庆宴会,也卖单桌酒席,也卖三五小酌。八家一般都是两个大四合院子,有很干净的雅座。夏天院子里都是大天棚、大冰桶。还都是老式派头,同现在的大楼房情调完全是另一番天地。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2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邓云乡集(共16册),
这套丛书还有
《云乡话食》《云乡琐记》《云乡漫录》《红楼风俗谭》《宣南秉烛谭》
等
。
喜欢读"燕京乡土记(上、下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燕京乡土记(上、下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京华烟云 ---读《燕京乡土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外地赴京求学的学子,北京于我的最大吸引之处便是它深厚的历史沉淀:雍和宫外那厚重的墙砖仿佛每一块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鼓楼大街旁的四合院中不知道传承着多少文化的点滴,天坛、长城、国子监经历了几朝风雨依旧在那静静的站着关注着一个民族的兴衰。 ... (展开)> 更多书评 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中华书局 (2015)8.9分 71人读过
-
中华书局 (1998)9.4分 59人读过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5)9.4分 32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24)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要读的书-旅行/地域/民族 (bu6gu)
- 吃譜 (徒然曜日)
- 民国回忆录 (Sab)
- 人生识字始忧患 (北北)
- 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宗教相关 (琴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6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燕京乡土记(上、下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bhflj 2023-06-14 09:03:34 浙江
一鳞一爪,可观古城风土。我做学生的时候,怎么就没有读到这本书呢。
0 有用 Lin 2010-02-27 03:34:15
說明文,可惜了鄧先生的文筆。
0 有用 北溟客 2012-10-31 14:58:25
写的时候既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征引了不少古书,比如帝京景物略、燕京岁时记等,而且征引适当(至少挺中我意的。。看了以后每每想哎我也是对这书的这段印象深刻)。文字朴素生动,时代又是相对距今最近的,很适合作为当代叙述北京地理风物的代表作拿来与古人的方志笔记对看或出游做功课。
0 有用 瑶姬 2016-01-19 16:35:28
在书店看见2015年新版的,略翻了一下感觉不错,发现图书馆有老版本的就借来看了,讲老北京的风俗文化景致很详尽,在满人统治下,老北京的好多风俗语言等等和俺们关外的也都好像,虽然说的是老北京,有些地方也觉得蛮亲切的,期待明年重游帝都
0 有用 一一叔 2013-08-11 15:23:34
有趣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