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本书即收录了作者“另一半”创作:鉴赏文物的心得和对艺 术的感悟。包括四十几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文章,涉及器皿、织锦、服饰、书画等类,还谈了个别地方的民俗文化。从中不仅可以饱览丰富多彩的文物考古艺术,也可寻觅沈从文离开文学圈后的生命轨迹。
文学大家沈从文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文物爱好者借鉴。是文物鉴赏、收藏的必读书。
数百幅精美图片,以图注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文物风貌。
大家经典之作,由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我从这方面对...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本书即收录了作者“另一半”创作:鉴赏文物的心得和对艺 术的感悟。包括四十几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文章,涉及器皿、织锦、服饰、书画等类,还谈了个别地方的民俗文化。从中不仅可以饱览丰富多彩的文物考古艺术,也可寻觅沈从文离开文学圈后的生命轨迹。
文学大家沈从文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文物爱好者借鉴。是文物鉴赏、收藏的必读书。
数百幅精美图片,以图注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文物风貌。
大家经典之作,由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从文
从文物研究来说,我所研究的问题多半是比较新的问题,是一般治历史、艺术史、作考古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机会接触过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工作若做得基础好一点,会使中国文化研究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对世界文化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贡献。 ——摘自沈从文在美国圣若望大学发表的讲演
大家的文笔,专业的视角。对于文物研究者和鉴赏爱好者,这是文物鉴定和鉴赏的重要参考,以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方法研究文物,寻绎源流,行文活泼,目光独到,还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提出很多日常工艺发展的设想,处处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编辑手记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的创作者
· · · · · ·
-
沈从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沈從文(1902—1988),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湖南鳳凰人,漢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1949年以后,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 展与联系,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成为新中国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者,取得了堪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从写小说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丰硕的成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个人说,无所谓得失。就国家来说,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是划得来的。但是从一个长远的文化史角度来看,这是不是损失?如果是损失,那么,是谁的损失?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这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汪曾祺
从文暂不写小说而专心文物考古,是迫于分工的需要,绝不是改行……(从文)在历史文物考...
沈從文(1902—1988),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湖南鳳凰人,漢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1949年以后,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 展与联系,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成为新中国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者,取得了堪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从写小说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丰硕的成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个人说,无所谓得失。就国家来说,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是划得来的。但是从一个长远的文化史角度来看,这是不是损失?如果是损失,那么,是谁的损失?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这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汪曾祺
从文暂不写小说而专心文物考古,是迫于分工的需要,绝不是改行……(从文)在历史文物考古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只会提高而不会淹没或降低他的文学成就。
——朱光潜
沈老在考古学方面的成就并不低于他在写作上的成功。
——金介甫(《沈从文论》)
目录 · · · · · ·
学历史的地方...... 001
一个长会的发言稿...... 005
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 009
抽象的抒情...... 023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031
· · · · · · (更多)
学历史的地方...... 001
一个长会的发言稿...... 005
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 009
抽象的抒情...... 023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031
从新文学转到历史文物...... 047
无从驯服的斑马...... 055
古代镜子的艺术...... 059
谈瓷器艺术...... 073
中国古代陶瓷... 085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 097
“ 瓟斝”和“点犀 ”...... 111
“杏犀 ”质疑...... 125
试释“长檐车、高齿屐、斑丝隐囊、棋子方褥”...... 127
说“熊经”...... 137
“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 141
谈樗蒲...... 143
从《不怕鬼的故事》注谈到文献与文物相结合问题...... 147
花边...... 157
谈金花笺...... 163
谈广绣...... 177
谈染缬...... 187
江陵楚墓出土的丝织品...... 201
蜀中锦...... 209
织金锦...... 219
明织金锦问题...... 245
《明锦》题记...... 265
清代花锦...... 273
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 281
关于天王府绣花帐子的时代及其产生原因的一点意见...... 293
关于赖文光马褂问题的一点意见...... 301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305
宋元时装...... 319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言...... 331
过节和观灯...... 347
湘西苗族的艺术...... 359
塔户剪纸花样...... 367
谈皮球花...... 375
龙凤艺术...... 383
鱼的艺术...... 399
谈写字(一)...... 411
谈写字(二)...... 423
读展子虔《游春图》...... 437
谈谈《文姬归汉图》...... 461
春游颐和园...... 469
北京是个大型建筑博物馆...... 477
· · · · · · (收起)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试读 · · · · · ·
中国海岸线长,江河湖泊多,鱼类品种格外丰富。因此,人民采用鱼形作艺术装饰图案,历史也相当悠久。近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在陕西西安半坡村,约公元前四五十世纪的村落遗址中,就发现一个陶盆,黑彩绘活泼生动鱼形。河南安阳,公元前13 世纪的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铜盘形器物,也常用鱼形图案作主要装饰。这个时期和稍后的西周墓葬中,还大量发现过二三寸长薄片小玉鱼,雕刻得简要而生动,..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唯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文学艺术的可贵在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抽象的抒情 -
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物研究者。事隔三十年,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由前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了序。人事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这也是历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代序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沈从文全集(修订版)28-32 9.5
-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9.1
-
- 龙凤艺术 8.5
-
- 长河不尽流 8.8
-
- 萧萧 9.6
-
- 古人的文化(插图典藏本) 8.0
-
- 知堂题记(全二册) 8.9
-
- 素書樓餘瀋 9.3
-
- 子恺画集 8.7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9 条 )

与丁玲反目成仇,被刘文典瞧不起,沈从文:我愿把余生奉献给文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多人对沈从文先生的了解,始于那部《边城》。 在这部小说里,沈从文通过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情爱、祖孙之间的血脉慈爱、邻里之间的互助友爱,向我们展现了边城百姓身上那种至真至善的美好人性。 然而,沈从文花了那么多笔墨,把书中那些小人物写得如此善良美好,但临到最... (展开)
这个写小说的沈从文,终究是一匹无从驯服的斑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51年4月下旬,暮春时节,北京多少还有些冷。故宫午门城楼,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一场即将举办的展览忙碌着。 展览开始后,有一个中年男人,自告奋勇,每天都去看展,还非常热情兴奋地向观众讲解展出的文物。 这个人是谁呢? “这人是谁,他怎么懂得那么多?” 1951年1月... (展开)
沈从文:前半生从文,后半生鉴古,皆为宗师

好版本是比较出来的,何况是诚意满满之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留存最早的《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是94年外文出版社版,大32开,260页,一张图片也没有,对于文物艺术类的杂文集来说,简单的有点可笑,“谈广绣”“谈金花笺”“谈染缬”全靠读者自己体会,排版草率,翻翻就脱线了,那时候的书都那样,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展开)
为什么沈从文先生从作家“转行”到文物研究专家?
> 更多书评 4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8.5分 117人读过
-
外文出版社 (1994)8.5分 229人读过
-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8.5分 225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6)8.8分 5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4(上) (ICE CHAN)
- 午后四点 (蛋蛋姐)
- 楚尘文化 2016及之前 (楚尘文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豆瓣读书2014年度最受关注图书-非虚构类 (豆瓣读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大企鹅哔哩嘎 2015-07-19 09:52:33
燃起了按对textile纹饰的热趣。
0 有用 吴雨 2014-03-12 16:01:03
好多年前读过。很美的书。
0 有用 清冷渊 2014-04-08 09:54:26
和《龙凤艺术》多有重复。
0 有用 30°⊙ 2016-04-06 17:28:37
人事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
3 有用 徐宝强 2015-10-30 21:58:08
一个作家改去研究文物,几十年成为领域专家,这是幸事还是不幸?从文中还是能看出纠结。书中配的图和文章关联不密,还有的素材重复出现,感觉是没太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