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书中收集了作者的《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中国古代陶瓷》、《古代镜子的艺术》、《谈广绣》、《蜀中锦》、《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北京是个大型建筑博物馆》等文章。
作者简介 · · · · · ·
沈從文(1902—1988),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湖南凤凰人,漢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1949年以后,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展与联系,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成为1949年後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者,取得了堪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从写小说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丰硕的成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个人说,无所谓得失。就国家来说,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是划得来的。但是从一个长远的文化史角度来看,这是不是损失?如果是损失,那么,是谁的损失?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这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汪曾祺
从文暂不写小说而专心文物考古,是迫于分工的需要,绝不是改行……(从文)在历史文...
沈從文(1902—1988),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湖南凤凰人,漢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1949年以后,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展与联系,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成为1949年後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者,取得了堪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从写小说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丰硕的成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个人说,无所谓得失。就国家来说,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是划得来的。但是从一个长远的文化史角度来看,这是不是损失?如果是损失,那么,是谁的损失?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这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汪曾祺
从文暂不写小说而专心文物考古,是迫于分工的需要,绝不是改行……(从文)在历史文物考古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只会提高而不会淹没或降低他的文学成就。
——朱光潜
沈老在考古学方面的成就并不低于他在写作上的成功。
——金介甫(《沈从文论》)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唯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文学艺术的可贵在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抽象的抒情 -
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物研究者。事隔三十年,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由前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了序。人事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这也是历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代序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的人也喜欢 · · · · · ·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9 条 )

与丁玲反目成仇,被刘文典瞧不起,沈从文:我愿把余生奉献给文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多人对沈从文先生的了解,始于那部《边城》。 在这部小说里,沈从文通过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情爱、祖孙之间的血脉慈爱、邻里之间的互助友爱,向我们展现了边城百姓身上那种至真至善的美好人性。 然而,沈从文花了那么多笔墨,把书中那些小人物写得如此善良美好,但临到最... (展开)
这个写小说的沈从文,终究是一匹无从驯服的斑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51年4月下旬,暮春时节,北京多少还有些冷。故宫午门城楼,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一场即将举办的展览忙碌着。 展览开始后,有一个中年男人,自告奋勇,每天都去看展,还非常热情兴奋地向观众讲解展出的文物。 这个人是谁呢? “这人是谁,他怎么懂得那么多?” 1951年1月... (展开)
沈从文:前半生从文,后半生鉴古,皆为宗师

为什么沈从文先生从作家“转行”到文物研究专家?

好版本是比较出来的,何况是诚意满满之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留存最早的《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是94年外文出版社版,大32开,260页,一张图片也没有,对于文物艺术类的杂文集来说,简单的有点可笑,“谈广绣”“谈金花笺”“谈染缬”全靠读者自己体会,排版草率,翻翻就脱线了,那时候的书都那样,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展开)

沈从文:读展子虔《游春图》

评论花花朵朵坛坛罐罐
> 更多书评 4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9.1分 490人读过
-
外文出版社 (1994)8.6分 222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8.4分 82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6)8.4分 5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凭名字认定了你 (小盆景)
- 要读的书-旅行/地域/民族 (bu6gu)
- ♥封面☞买买买! (妍孜。)
- 倾心你名,收来作我的迷 (微凉。)
- 想读的书-著作/学术/文化研究 (bu6gu)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2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乙一 2010-05-24 23:22:11
最爱 “谈金花笺”的部分。
1 有用 禾乃金玉中人 2009-05-08 18:35:42
不过还是喜欢沈从文的小说多点。
0 有用 落雨了 2010-02-16 12:42:55
友赠。
0 有用 鱼和鱼 2005-08-03 14:43:53
中国可以少一个写小说的人,却不能少了这样认真做学问的人
1 有用 長園花事 2010-02-16 21:41:35
文風被逼至此,淒涼。
0 有用 小岛 2020-08-27 19:43:54
@2007-12-30 12:31:16
0 有用 诸葛簪儿 2019-10-02 17:26:28
豆瓣简直是老师附体吗?国庆节一开邮箱发现它告诉我这本书读了九年为什么还没读完......其实我早就读完了,但却是不更新豆瓣多年了......阅读体会:忘光了(手动微笑)
0 有用 快乐星球 2019-06-17 21:51:13
一声叹息吧,匆阅。
0 有用 几何园 2018-04-10 11:23:25
看把我们老先生逼的。写字儿那两篇看得兴致最高昂,嘎嘎嘎嘎
0 有用 hana 2014-04-29 18:55:13
“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是划得来的。但是从一个长远的文化史角度来看,这算不算损失?如果是损失,那么是谁的损失?谁为为之,孰令致之?这问题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该从沈从文的转业得出应有的历史教训。”——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