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汉译本也译为《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年)原名Πλτων,英译为Plato。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出生于古希腊雅典贵族家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师从苏格拉底。他所开创的“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他的著作中,苏格拉底的死亡被称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死亡”,仅次于基督之死。除《苏格拉底之死》(也有译为《苏格拉底的申辩》)外,还有《对话录》、《理想国》等著作。
目录 · · · · · ·
尤息弗罗篇
申辩篇
克里托篇
斐多篇
申辩篇
克里托篇
斐多篇
喜欢读"苏格拉底之死"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泰阿泰德 9.2
-
- 雅典政制 7.9
-
- 智者 9.1
-
- 米诺斯 8.2
-
- 何为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 8.1
-
- 伊翁 8.1
-
- 人类理解论(上下) 8.8
-
- 灵魂的转向 8.6
-
- 黑格尔《小逻辑》绎注 8.8
-
- 探究哲学与信仰 8.6
苏格拉底之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 条 )


我们为什么而生,又为了什么而死?
苏格拉底为真理而死,又因真理而永生。 第一部分 欧绪弗洛篇:等待审判 苏格拉底被希腊年轻人以“渎神罪”告上法庭,在审判前夕,苏格拉底找欧绪弗洛谈论“虔敬”的问题,后者控告自己父亲杀人。 苏格拉底问,控告自己父亲杀人,算不算虔敬?欧说,肯定是虔敬的。 (这个...
(展开)

聆听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鸩而死”,死的那年,他七十岁,那年是公元前399年。 用现在的眼光看,他也是位蛮长寿的老人。《苏格拉底...
(展开)

浅读一遍的的非专业想到哪写到哪
生命的过程中,不视生命本身为珍贵,生命,只是我探索我所追求的,走过的一段旅程。而所求,甚于生者~ 你以你认为的珍贵,换取你不能理解的我的坚持,以为这便是你赏赐给我的宽恕与恩赐,并让我认同,甚至为此感激。这难道不是一种对我坚贞的怀疑跟讽刺吗?我不为自己...
(展开)

> 更多书评 4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9分 1844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2003)9.1分 59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8.4分 193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8.7分 18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半个半个 2018-02-10 16:38:49
一本大开眼界(不完全褒义2333)的书,法庭及之前部分看的生气,苏格拉底不自己思考却到处请教(diss)朋友,而且明明好多言论有漏洞,却没一个人反驳他和他辩论...最后死亡前的部分开始加入朋友的反驳疑问,以及苏格拉底的回答,就显得丰富合理多了。他的逻辑真的很厉害,而且善于把线索埋的很深很曲折,总能最后时刻拐到原题引导(诱)着你同意他的观点,但作为论证开始时的观点,根本是有缺陷的,所以他的论证很精彩... 一本大开眼界(不完全褒义2333)的书,法庭及之前部分看的生气,苏格拉底不自己思考却到处请教(diss)朋友,而且明明好多言论有漏洞,却没一个人反驳他和他辩论...最后死亡前的部分开始加入朋友的反驳疑问,以及苏格拉底的回答,就显得丰富合理多了。他的逻辑真的很厉害,而且善于把线索埋的很深很曲折,总能最后时刻拐到原题引导(诱)着你同意他的观点,但作为论证开始时的观点,根本是有缺陷的,所以他的论证很精彩但不能令我信服。但我主要在思考的是,苏格拉底一直在批判人对身体的渴望与留恋,那与他对灵魂的渴望与留恋有何区别呢,在我看来都是贪生,想抓住一点现世现有的东西,都是不敢面对真正的死亡(终结),我不觉得临死时的他有多么勇敢,拼命去证明灵魂不朽在我看来只是不敢面对虚无的另一种懦弱。 (展开)
0 有用 Frank 2023-02-14 11:16:55 广东
图书馆偶遇
0 有用 立志成为勉强家 2020-09-22 17:38:56
跟随郭吉军老师的读书群,10天阅读完,感受了经典的力量。
0 有用 弓玄 2022-09-01 02:47:50 江苏
看完一个感觉,不仅坏人死于话多,先贤也死于话多!
3 有用 发甜的虎 2018-05-08 16:37:16
看到一个短评站在现代的立场上说苏格拉底拼命证明灵魂不朽只是不敢正视死亡的另一种懦弱,这完全是没抓住主要的点OK?更何况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认识到死亡等同于永恒的虚无,并不能让我更勇敢或者说更懦弱面对死亡只能让我们更加虚无,那是从死亡的虚无引申到生命的虚无。所以,另一个角度而言,苏格拉底恰恰是在抵抗虚无抵抗无意义。(又看了一遍斐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