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书评 (299)

蓝宁读书 2014-03-24 15:45:50

一本让我纠结的书

《文化苦旅》是最让我纠结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在它刚出版的时候就看过了,过了这么多年再版,看的时候感觉依然没变,依然让我纠结挣扎。 一方面,我很喜欢看它。 我喜欢它的内容。新版的《文化苦旅》在内容上包含了三个方面:中国之旅、世界之旅...  (展开)
雾中散步 2014-04-07 08:29:47

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当拿到新版《文化苦旅》时我去豆瓣搜索了一下书评,发现这几年来余秋雨似乎已“声名狼藉”,或许早就已如此,我只是一直迟钝的未知。回家问老公,为什么这么多人骂余秋雨?老公瞟了一眼我手中的书说,他就像郭沫若,你说该不该骂?他来我们学校演讲时,我就坐在第一排,...  (展开)
步步清风 2015-09-04 19:27:18

摘录

文字摘抄: 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2.真正结束中国文革灾难的,是唐山大地震。中国,突然窥得了人类生存的底线。 3.路,就是书。 4.中华文明的三条天地之线,是黄河,长江,长城。 5.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产生于异态对接中。小文在身边,大文在远方旷野。 6.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  (展开)
鹿一崎 2016-06-24 10:13:09

万水千山走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余秋雨是个文人,用文人的眼光看待着中国各个角落的历史,他写的是历史遗址,但从中却又透露着文人的点点滴滴的气息。他用自己的一双脚,在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地方,用自己的笔流泻出一串兼具文化和历史的文字。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  (展开)
欣雨Q 2014-07-07 00:20:05

丰厚的旅行

这本书太丰厚了,以致于我读完这本书好几天,却迟迟不能落笔写下点什么。 对于一个在阅读上半路出家,几乎人到中年才开始大量阅读的人来说,我没有读过及要读的书实在太多,恨不得时间停止流动,好满足那颗如饥似渴读书的灵魂。每个人的人生遭际有别,此刻能够自由自在阅读,...  (展开)
StEve木木 2015-01-10 13:59:49

干嘛非要爬得那么高来过日子?

这本书大名早已如雷贯耳,80后一代的略有些书可读的估计没谁绕得过余秋雨和《文化苦旅》。最近又读起来这本书,是以后捧着书,一手查着网上的资料读的,不过查的不是鸣沙山月牙泉敦煌窟,查的是余秋雨其人。我承认原来很少站在书的外面看书,本次的一番尝试挺新鲜,只是...  (展开)
三汐。 2014-03-25 10:56:27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句话印象很深刻。 每篇文章细细品味都能联想到一些人生哲理,比起一时心灵鸡汤而言,这种底蕴深厚的文学作品更值得深夜里独自一人细细揣摩。 关于牌坊,个人理解是大多数的逃婚女子假死大多远走他乡当老师。最后的一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种胸怀天下的儒家气魄让人赞赏...  (展开)
雨哲 2014-07-08 17:23:03

此情可待成追忆

《文化苦旅》出了新版。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有着特殊记忆的,是它,让我开始阅读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那个时候的我,单纯而有点狂妄,固执地认为中国文坛已经没落,西方文学才是经典与深邃的代表。于是,我跟风趋雨地大量涉猎外国文学名著,因为自觉“高大上”而就算似懂非懂...  (展开)
蜉蝣问鹤年 2014-02-28 17:47:13

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重塑

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重塑 1992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后,中国文化圈似乎掀起了一股寻访传统文化的热潮,这股热潮伴随着旅行的风气传扬起来,中国的当代文人变得更加有情调,也更加的以“文”自居。事实上,早在鲁迅时期,就已经开...  (展开)
月城雪兔 2019-11-25 11:32:04

《文化苦旅》——人与国家精神文化之旅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现在影响颇深,哪怕没有完整看过,也会在课本中或者阅读材料中看到过其中几篇。而我认为它之所以能有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引起了精神共鸣和文化之殇,五千年的文化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血液之中,而它所遇到的困境不止是国家之痛,也牵动着我们每一个炎...  (展开)
因扎吉 2018-07-12 22:23:49

文笔不错,但是为了所谓的价值观,强行编故事

这本书的名气应该说是足够大了。从文字的角度来讲,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 各种华丽的辞藻,各种让人舒服的表达。 但是,这本书非常大的问题,当然这是在我老了之后才发现的。就是为了所谓的价值观,强行编故事。而且包装成真实故事的外壳,让你迷信。 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样...  (展开)
草田八 2016-04-18 10:04:47

路,便是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多少文人旅士的梦。在书中,在路上,我们感受着别人或是自己的人生,概叹,感悟,沉淀,经历。而经历,恰好是上天对于每个人最为公平的馈赠。记得《文化苦旅》中有这样的对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新版《...  (展开)
HM鹏飞 2014-07-05 13:50:32

“苦”在何处

初次接触到余秋雨的作品,是在高中时期。那个时候,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书就已经卖的很火,是市面上的畅销书。大家都竞相购买,甚至会将书中的话摘抄下来当作写作素材。 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也是作者唯美的文字、灵活的结构、独特的视角...  (展开)
sysjc 2014-04-30 10:32:28

岂只仆仆文化苦旅,更是滚滚甜蜜“钱”途!

80年代以后的读书人,谁能回避或躲开余秋雨呢?关于他、关于他的文章的争吵,从未烟消云散。不恰当地比喻一下,他有点像中老年读者圈中的郭敬明,推崇的,奉之为文化散文的圭臬;喜欢的,藏之于心并成为可诉说心灵独语的偶像;拥趸的,参考他的感受,将旅行系上一片亮色文化丝...  (展开)
杨皓宇 2023-05-09 20:54:44

《文化苦旅》:“把偌大的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路的尽头是什么?是幸福?是欢乐?是痛楚?我们不从而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在这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之中,似乎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完成一段心灵的旅程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仿佛也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文化苦旅》一书则是作者 “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  (展开)
落白暗光 2021-06-06 23:30:15

毛象不让我发这么长的废话

虽然不太有说服力,但我小时候其实看了很多书,也很喜欢看书。小时候读书也读不出好坏,囫囵吞枣,我爸妈也乐见其成,还会把我读书快拿出来吹嘘。大概从初中开始我就开始不看书了,回想起来已经有点恍惚。 暑假闲来无事,重翻《文化苦旅》,已经想不太起来第一次读的心境了。硬...  (展开)
砒霜 2019-03-03 17:07:33

文化路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的区别是什么?”余秋雨先生给我们的回答是: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没错,路,就是书。文化苦旅,就是不断的在路上寻找到文明与土地的联系。余先生做到了。余先生一路远行,由中国之旅开始,从出生地的牌坊,寺庙,到整个中华文明的根源,一路的不...  (展开)
牧远年 2018-10-30 10:37:19

新版《文化苦旅》前三篇!有些彷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新版《文化苦旅》增删了几篇文章,又再次引来群体性的诘难!暂且不论秋雨先生因何引来这么多的质疑,至少读先生的文章让我惊喜:文化原来可以这样去描述! 先生说他经历了书斋文化、官场文化、吹捧文化和互斥文化!现在终于走了出来,去构建自己的生态文化!所以千年文化废墟!...  (展开)
Shero 2015-06-25 18:42:48

就是这样一本书,给了我内心反思的苦旅

《阳关雪》里写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诺大的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余秋雨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文人。 梁启超曾告诫已到美国留学三年的梁思成:"你该挤出一部分时间学些常识性东西,特别是文学或人文科学,稍稍多用点工夫就能有大的收获。"所学太专一...  (展开)
ELSANNA 2022-12-30 14:10:54

读完我只想说相见恨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学的时候就在室友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文化苦旅》,当时被书名的字面意义蒙蔽,心里想的是“怎么会想读这样一本看起来就很苦的书呢?”。直到最近才在妈妈的推荐购入此书,读完最强烈直接的感受就是相见恨晚。 此书是余秋雨先生辞去一切职务后,孤身赴众多中国文化遗址所在地...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4 15 后页> (共299条)

订阅文化苦旅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