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几录的书评 (38)

sweetii 2008-06-18 01:24:12

我这个人,脾气很不好

我这个人,脾气很不好。动辄喜欢攻击别人。前两天和别人一起出去,吃饭时仿佛同行的人故意要吹些耳边风给我听,说某某人总以为自己了不得,总以为别人不如他,所以如何如何……我听着很不是滋味,心想你们俩和我也是熟人,何必这样呢?可以给我提意见嘛。但其实,人家若给我提...  (展开)
旺达马克西莫夫 2020-05-03 18:02:34

“变化是唯一的常数”——评田晓菲的《尘几录》及其在中国学界的反响

在大三的陶渊明研究课上,就曾听说过田晓菲《尘几录》这本书。读研以后,这本书却几乎成了一个禁忌。听同学说,因为《陶渊明集校笺》的作者,著名学者龚斌教授曾经多次写文攻击《尘几录》,导致后来田晓菲访问上海时,一直避开先生曾任教的华师大中文系。虽然这不过是道听途说...  (展开)
深山夜读 2007-12-11 11:43:02

解读与误读

读田晓菲《尘几录》,让人很容易就想到一个历史学上的问题,即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理论。其实,不仅中国历史,不仅陶渊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名人的历史,恐怕都存在着一个“层累地造成”的问题。克罗齐所谓“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达...  (展开)
非文 2007-11-09 21:56:49

闲谈《尘几录》及其他

草草把田教授的《尘几录》正文读完,忍不住要跑来写上两笔。一来是因为田教授治学的思路很新,陶渊明的集子版本诸多,其实早有前人潜心研究,但是把古籍版本中“手抄本”文化的概念抽出来,和陶渊明的形象扯在一起谈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与阐释,的确是让人很受启发。这的确...  (展开)
瘦猪 2007-11-19 13:06:19

微尘之下的历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们需要真实的历史,但有意无意的总在篡改着历史。人们喜欢的是符合其意愿的历史。陶渊明是继屈原之后影响中国文人至深的第二位诗人,他一直以高洁的隐士身份出现。即使在学术界,虽然关于陶渊明的争论从来没停止过,虽然一度被鲁迅证明有其金刚怒目的一面,但采菊东篱始终是...  (展开)
北溟鱼 2010-02-21 23:16:07

尘几

在看尘几录。看了一多半,本来不准备现在来写它,但是看到豆瓣上有骂的极莫名其妙的红评,终于忍不住来说说这本书。毕竟你知道,文人骂文人都是狠绝的,引经据典只为人身攻击,训诂释文,恨不得把人的样貌五官,习惯衣着拿着放大镜来嘲笑。一来是显示自己的学问品位,二来,是...  (展开)
如是我雯 2022-10-23 02:07:5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版

时倾一尊酒,坐望东南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魏晋」陶渊明 裹住陶渊明的尘网或许不只有他自身人生中的俗务,还有后人自顾将所谓的“淡泊陶渊明”形象加诸他身,越缠越紧,只能化作如今这番模样。 《尘几录》此书是罕有的将历史中典型人物形象与手抄本传播的互生关系单点出列、详加分析...  (展开)
王紫 2022-02-04 11:32:02

中古诗歌文本的流动性、模糊性、戏仿性

一口气读完,本书引言和结语部分非常精彩,但是中间几章,大段落地去阐释出一个不同于宋人理解的陶渊明(可以称之为“望山的陶渊明”),其实和书名"手抄本文化研究"相去甚远。 陶渊明的文学,和所有其他留存到今的文学一样,都经历了被接受、拣选、分级、经典化的过程(Rezept...  (展开)
摸鱼居士 2017-05-13 10:50:22

阅读与写作

这个关于文本的讨论的中心问题,我想可以归结为这样两个最寻常不过的相对相生的概念——阅读与写作。在此书中,作者着力于提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作为我们反思的出发点,就像歌德那两句诗说的那样:“爱在深夜里创造了你,你也在创造爱。”当我们在我们的时代阐释阅读某位作...  (展开)
若水 2007-03-16 13:29:46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5版

尘几录——陶诗论稿

这几日有空读了田晓菲老师的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中文好像会翻成《尘几录——陶诗论稿》)。田老师在此著作中刻画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陶潜:北宋以降,受东坡影响,大部分文人都将渊明看作一脱俗的隐士,并顺其意来解其诗。作者则指出...  (展开)
ly的读享生活 2022-06-27 09:07:2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版

什么?"悠然见南山"不是陶渊明的原话!

.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蕞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苏轼) ~~~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作者:田晓菲 出品方:@三联书店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名句,我们在语文课...  (展开)
阿闲闲 2015-06-18 19:39:47

何处惹尘埃

课程作业: 经过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的论证,“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渊明文名,至宋而极”,这一精到论点已经成为学者共识。在南朝时期,隐士已经相当普遍,陶渊明也仅仅是作为普通的隐逸文人受到关注。萧统编《文选》,只收入他的几首诗和《归去来兮辞》;钟嵘...  (展开)
东君 2022-07-17 17:41:19

生尘的几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隐喻 《尘几录》得名于一个中西共有的隐喻系统。“你把我的爱情梦幻/转化为反感和憎恶/就好比抄写者常常出错/使一部手抄本全然改观”,文章开端宣告,手抄本世界里文本的写定、流传、阅读,有和印刷世界不同的规则,我们可以试着理解这一世界。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宋绶...  (展开)
離微 2015-12-19 13:09:04

Wendy Swartz's Review

Reading Tao Yuanming: 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 (427-1900) (Wendy Swartz 2008) Review: Tian Xiaofei—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Focuses on this special topic in Tao’s reception history: the edition and...  (展开)
摸鱼是打工底线 2023-12-18 23:27:4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版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了解到真正的陶渊明

作者从陶诗中见/望二字的差异说起,分析了手抄本对陶渊明形象的影响。简而言之,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靠手抄本流传,经常会出现讹误。人们会根据自己心目中的陶渊明形象去选择何为“正本“,而这种经过认为选择后的“正本”又影响了人们心中陶渊明的形象。在此之中,作者谈到...  (展开)
Andromeda 2022-12-07 13:45:5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版

文本的流动性

对异文与抄本文化的重视很有启发,确实矫正了历代对陶渊明形象的固化,让陶渊明从一种僵硬的符号重新变回一个鲜活的人。就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流传下来的篇章而言,田晓菲分析了为何陶诗的面貌并不如历代传颂的那般固定,更何况那些失传的、被以不符合陶诗平易的风貌之名而删去的...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38条)

订阅尘几录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