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07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0佳 (小欢欢)
- 宇文夫妻店 (深山夜读)
- 景行中国古代文化豆列 (mcpanther)
- 私人藏书(从三世纪到九世纪) (Chimpden)
- 书香门第(坑) (RMR)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尘几录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星妖月 2018-05-29 18:22:02
不够阐释学的阐释学研究——我很好奇用这种方法的作者,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潜在假设也可能是被树立起来的形象而已,比如宋人树立陶,我们树立宋人,然后又用我们树立的宋人去树立陶。 然后进入了无限阐释的循环怪圈,还是读读诗吧,毕竟诗还是为了美,而不只是阐释的吧?
2 有用 廢匪肥·老🐰 2016-07-06 22:02:30
Tian的成名作。手抄文本流動性所造就出來的「陶淵明」,人格形象決定異文選擇,異文選定又反過來證明人格的循環論證,能夠在她的文本細讀中得到重新審視和批判,也不過是一種妥協罷了,而詮釋的本質在於又一次賦予意義。感謝@1315128 的生日禮物。#壹陸讀#062
4 有用 哭之笑之 2019-04-15 10:04:08
【藏书阁打卡】 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不稳定的文本与参与删改的读者,异文与原文难辨,“得”的传统和历时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想象,断裂而从虚幻被建构为真实的集体记忆,西方后现代思潮解构原本与作者的神话,重新在“异文”中发现一个焦虑的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安得返自然?” Ps:有人论证《五柳先生传》文末赞曰不合自传,其实是扬雄:《汉书·扬雄传》中“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等文... 【藏书阁打卡】 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不稳定的文本与参与删改的读者,异文与原文难辨,“得”的传统和历时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想象,断裂而从虚幻被建构为真实的集体记忆,西方后现代思潮解构原本与作者的神话,重新在“异文”中发现一个焦虑的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安得返自然?” Ps:有人论证《五柳先生传》文末赞曰不合自传,其实是扬雄:《汉书·扬雄传》中“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等文字,均出自于扬雄自序。由此,还产生了反复“改写”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汉书》作者将扬雄自己的自传性文章改写进了他的本传,陶渊明又根据《汉书·扬雄传》的部分内容,写进了《五柳先生传》,而沈约等人又将《五柳先生传》这样与“自传”无关的作品之内容改写进了《陶渊明传》。(再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非“自传”) (展开)
13 有用 啊呜 2010-10-06 15:44:23
这本书写得拧巴,题目是宇文所安所爱,全文纯然是宇文所安的研究口气,我不知道田晓菲花了多大的力气来摆脱自己从小所受的传统中国古典文学教育来达到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思路——当然,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7 有用 非文 2019-01-01 23:33:07
两星半。其实想法很好,以手抄本切入唤起人们对于中古文本流动性的注意。引言除却个别用语过度外(比如意识形态的选择,比如每一个抄本都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具有历史性和时间性的表演,人们一个个在文本上留下了他们的痕迹从而改变了文本)是可以打四星的。但是,对于陶诗的解读太让人失望了。借用田女士自己说的一句话:当我们在一篇作品中刻意寻找某种情绪和寓意,我们总是会如愿以偿。见望之辩,田女士偏向明显地寻找“望”的证据... 两星半。其实想法很好,以手抄本切入唤起人们对于中古文本流动性的注意。引言除却个别用语过度外(比如意识形态的选择,比如每一个抄本都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具有历史性和时间性的表演,人们一个个在文本上留下了他们的痕迹从而改变了文本)是可以打四星的。但是,对于陶诗的解读太让人失望了。借用田女士自己说的一句话:当我们在一篇作品中刻意寻找某种情绪和寓意,我们总是会如愿以偿。见望之辩,田女士偏向明显地寻找“望”的证据,并且努力和“山”发生关系——“通过观看获得了山的神理”,又勾连到苏轼的“壶中九华”。田女士这样强调异文,为什么不指出“此中有真意”的另一个文本是“此还有真意”呢?如此与山何碍?(当然一定是“此中”更好)以及拉出一句话孤立分析,不顾诗歌的整体风貌,诘屈聱牙地解释一通,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实在难以欣赏。 (展开)
0 有用 取何岁刀 2023-01-08 21:28:46 山东
附录十六首评注有些过于繁琐。读陶不如读庄子。
0 有用 菠菜猫猫球 2022-12-31 16:01:30 上海
感觉有点证明感太强……
0 有用 Daydreamer 2022-12-24 14:05:25 中国香港
补
0 有用 陶思 2022-12-22 20:07:28 江苏
2022.4.30
0 有用 #覅# 2022-11-16 18:04:16 江苏
泛读,为手抄本来,实际占较少(没有先宋实物,但作为概念的“手抄本”不时在场),但又看到其他有趣有灵的东西。最好先过一遍附录一再读正文,不然正文会看起来华丽虚浮。 印刷文化编织起来的现代神话(隐藏的先验条件),本书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试图剥离附加产物,置之于“原境”(包括阅读),又借反顾手抄本文化而将其打散——面对校书扫出的一地落叶,在知晓这一情况的前提下,选一个以为最好的来阐释,夺出话语权来。认不认这... 泛读,为手抄本来,实际占较少(没有先宋实物,但作为概念的“手抄本”不时在场),但又看到其他有趣有灵的东西。最好先过一遍附录一再读正文,不然正文会看起来华丽虚浮。 印刷文化编织起来的现代神话(隐藏的先验条件),本书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试图剥离附加产物,置之于“原境”(包括阅读),又借反顾手抄本文化而将其打散——面对校书扫出的一地落叶,在知晓这一情况的前提下,选一个以为最好的来阐释,夺出话语权来。认不认这样的阐释,就又是另一回事了。抛去部分资本、微观权力、场域、精神分析,建立一个体系,写得与以往的笺注者没什么大区别,不过浪漫想象中更有种异样的孤独感。 一种实验和号角。互联网与手抄本文化相似之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