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几录的书评 (28)

sweetii 2008-06-18 01:24:12

我这个人,脾气很不好

我这个人,脾气很不好。动辄喜欢攻击别人。前两天和别人一起出去,吃饭时仿佛同行的人故意要吹些耳边风给我听,说某某人总以为自己了不得,总以为别人不如他,所以如何如何……我听着很不是滋味,心想你们俩和我也是熟人,何必这样呢?可以给我提意见嘛。但其实,人家若给我提...  (展开)
旺达马克西莫夫 2020-05-03 18:02:34

“变化是唯一的常数”——评田晓菲的《尘几录》及其在中国学界的反响

在大三的陶渊明研究课上,就曾听说过田晓菲《尘几录》这本书。读研以后,这本书却几乎成了一个禁忌。听同学说,因为《陶渊明集校笺》的作者,著名学者龚斌教授曾经多次写文攻击《尘几录》,导致后来田晓菲访问上海时,一直避开先生曾任教的华师大中文系。虽然这不过是道听途说...  (展开)
深山夜读 2007-12-11 11:43:02

解读与误读

读田晓菲《尘几录》,让人很容易就想到一个历史学上的问题,即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理论。其实,不仅中国历史,不仅陶渊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名人的历史,恐怕都存在着一个“层累地造成”的问题。克罗齐所谓“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达...  (展开)
非文 2007-11-09 21:56:49

闲谈《尘几录》及其他

草草把田教授的《尘几录》正文读完,忍不住要跑来写上两笔。一来是因为田教授治学的思路很新,陶渊明的集子版本诸多,其实早有前人潜心研究,但是把古籍版本中“手抄本”文化的概念抽出来,和陶渊明的形象扯在一起谈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与阐释,的确是让人很受启发。这的确...  (展开)
瘦猪 2007-11-19 13:06:19

微尘之下的历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们需要真实的历史,但有意无意的总在篡改着历史。人们喜欢的是符合其意愿的历史。陶渊明是继屈原之后影响中国文人至深的第二位诗人,他一直以高洁的隐士身份出现。即使在学术界,虽然关于陶渊明的争论从来没停止过,虽然一度被鲁迅证明有其金刚怒目的一面,但采菊东篱始终是...  (展开)
北溟鱼 2010-02-21 23:16:07

尘几

在看尘几录。看了一多半,本来不准备现在来写它,但是看到豆瓣上有骂的极莫名其妙的红评,终于忍不住来说说这本书。毕竟你知道,文人骂文人都是狠绝的,引经据典只为人身攻击,训诂释文,恨不得把人的样貌五官,习惯衣着拿着放大镜来嘲笑。一来是显示自己的学问品位,二来,是...  (展开)
王紫 2022-02-04 11:32:02

中古诗歌文本的流动性、模糊性、戏仿性

一口气读完,本书引言和结语部分非常精彩,但是中间几章,大段落地去阐释出一个不同于宋人理解的陶渊明(可以称之为“望山的陶渊明”),其实和书名"手抄本文化研究"相去甚远。 陶渊明的文学,和所有其他留存到今的文学一样,都经历了被接受、拣选、分级、经典化的过程(Rezept...  (展开)
摸鱼居士 2017-05-13 10:50:22

阅读与写作

这个关于文本的讨论的中心问题,我想可以归结为这样两个最寻常不过的相对相生的概念——阅读与写作。在此书中,作者着力于提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作为我们反思的出发点,就像歌德那两句诗说的那样:“爱在深夜里创造了你,你也在创造爱。”当我们在我们的时代阐释阅读某位作...  (展开)
阿闲闲 2015-06-18 19:39:47

何处惹尘埃

课程作业: 经过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的论证,“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渊明文名,至宋而极”,这一精到论点已经成为学者共识。在南朝时期,隐士已经相当普遍,陶渊明也仅仅是作为普通的隐逸文人受到关注。萧统编《文选》,只收入他的几首诗和《归去来兮辞》;钟嵘...  (展开)
东君 2022-07-17 17:41:19

生尘的几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隐喻 《尘几录》得名于一个中西共有的隐喻系统。“你把我的爱情梦幻/转化为反感和憎恶/就好比抄写者常常出错/使一部手抄本全然改观”,文章开端宣告,手抄本世界里文本的写定、流传、阅读,有和印刷世界不同的规则,我们可以试着理解这一世界。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宋绶...  (展开)
離微 2015-12-19 13:09:04

Wendy Swartz's Review

Reading Tao Yuanming: 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 (427-1900) (Wendy Swartz 2008) Review: Tian Xiaofei—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Focuses on this special topic in Tao’s reception history: the edition and...  (展开)
世愚 2021-09-20 10:10:52

感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陶渊明于宋代被发掘又于宋代被凝固,苏门士人将理想寄寓其中,人为地建构了一个“自然”的陶潜,而不管他原本的面貌究竟是否如此,由于苏门在场域中不可撼动的地位,一个本可以有着丰富面向的陶潜在后人层层复述涂抹中被“遮蔽”起来。从一开始,异文就成为这一过程的“帮凶”...  (展开)
菱歌 2019-12-17 12:12:02

几案生尘不胜拂

这本书着重探讨在手抄本时代陶渊明形象的建构过程。用田晓菲的话讲,这是一建构过程本身陷入了一种“阐释怪圈”,即“用心目中陶渊明形象为基础来选择异文,然后再反过来用选定的异文‘证实’心中的陶渊明形象”。田晓菲有着诗人的敏锐直觉与文本钩玄能力——在她的另一部住著...  (展开)
剑雄 2014-04-10 16:31:22

流动不居的世界和文本

这两周陆续读完《尘几录—陶渊明和手抄本文化》。所以介绍一下这个书。在版刻和印刷发达的宋朝以前,手抄本是文本的流通的重要形式。从陶渊明的种种抄本为切入点,田晓菲介绍了陶渊明集中或字或词的种种异文,审视其可能情况,向读者揭示抄本流通和传播中被不断增删改动,...  (展开)
糊里狐狸 2012-09-03 10:52:17

不露声色

田写书,是用一双透亮的眼眸看往文本深处,用强大的逻辑和众多典故委婉曲折而又连贯通畅地让人顺从她的结论,用来当做结构性习作的典范最佳不过。 田也擅用理论,虽不露声色,却融理论于点滴,这是优,也是缺。理论产生于现象、感性的总结,可惜在产生的刹那便失去...  (展开)
世愚 2021-09-19 23:00:42

一些感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极具启发性的切入角度、精彩绝伦的论证与处理分析材料的视角、对古典文学研究还原语境的强调、优雅从容的论述语言、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前后皆立意高,惟中后段诗文分析稍显疲软,整部书给人的阅读感受是收获颇丰且十分享受的。 田晓菲在书的开始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手抄本传...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28条)

订阅尘几录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