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几录的4星书评 (23)

旺达马克西莫夫 2020-05-03 18:02:34

“变化是唯一的常数”——评田晓菲的《尘几录》及其在中国学界的反响

在大三的陶渊明研究课上,就曾听说过田晓菲《尘几录》这本书。读研以后,这本书却几乎成了一个禁忌。听同学说,因为《陶渊明集校笺》的作者,著名学者龚斌教授曾经多次写文攻击《尘几录》,导致后来田晓菲访问上海时,一直避开先生曾任教的华师大中文系。虽然这不过是道听途说...  (展开)
瘦猪 2007-11-19 13:06:19

微尘之下的历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们需要真实的历史,但有意无意的总在篡改着历史。人们喜欢的是符合其意愿的历史。陶渊明是继屈原之后影响中国文人至深的第二位诗人,他一直以高洁的隐士身份出现。即使在学术界,虽然关于陶渊明的争论从来没停止过,虽然一度被鲁迅证明有其金刚怒目的一面,但采菊东篱始终是...  (展开)
北溟鱼 2010-02-21 23:16:07

尘几

在看尘几录。看了一多半,本来不准备现在来写它,但是看到豆瓣上有骂的极莫名其妙的红评,终于忍不住来说说这本书。毕竟你知道,文人骂文人都是狠绝的,引经据典只为人身攻击,训诂释文,恨不得把人的样貌五官,习惯衣着拿着放大镜来嘲笑。一来是显示自己的学问品位,二来,是...  (展开)
王紫 2022-02-04 11:32:02

中古诗歌文本的流动性、模糊性、戏仿性

一口气读完,本书引言和结语部分非常精彩,但是中间几章,大段落地去阐释出一个不同于宋人理解的陶渊明(可以称之为“望山的陶渊明”),其实和书名"手抄本文化研究"相去甚远。 陶渊明的文学,和所有其他留存到今的文学一样,都经历了被接受、拣选、分级、经典化的过程(Rezept...  (展开)
摸鱼居士 2017-05-13 10:50:22

阅读与写作

这个关于文本的讨论的中心问题,我想可以归结为这样两个最寻常不过的相对相生的概念——阅读与写作。在此书中,作者着力于提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作为我们反思的出发点,就像歌德那两句诗说的那样:“爱在深夜里创造了你,你也在创造爱。”当我们在我们的时代阐释阅读某位作...  (展开)
ly的读享生活 2022-06-27 09:07:2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版

什么?"悠然见南山"不是陶渊明的原话!

.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蕞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苏轼) ~~~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作者:田晓菲 出品方:@三联书店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名句,我们在语文课...  (展开)
阿闲闲 2015-06-18 19:39:47

何处惹尘埃

课程作业: 经过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的论证,“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渊明文名,至宋而极”,这一精到论点已经成为学者共识。在南朝时期,隐士已经相当普遍,陶渊明也仅仅是作为普通的隐逸文人受到关注。萧统编《文选》,只收入他的几首诗和《归去来兮辞》;钟嵘...  (展开)
东君 2022-07-17 17:41:19

生尘的几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隐喻 《尘几录》得名于一个中西共有的隐喻系统。“你把我的爱情梦幻/转化为反感和憎恶/就好比抄写者常常出错/使一部手抄本全然改观”,文章开端宣告,手抄本世界里文本的写定、流传、阅读,有和印刷世界不同的规则,我们可以试着理解这一世界。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宋绶...  (展开)
離微 2015-12-19 13:09:04

Wendy Swartz's Review

Reading Tao Yuanming: 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 (427-1900) (Wendy Swartz 2008) Review: Tian Xiaofei—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Focuses on this special topic in Tao’s reception history: the edition and...  (展开)
世愚 2021-09-20 10:10:52

感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陶渊明于宋代被发掘又于宋代被凝固,苏门士人将理想寄寓其中,人为地建构了一个“自然”的陶潜,而不管他原本的面貌究竟是否如此,由于苏门在场域中不可撼动的地位,一个本可以有着丰富面向的陶潜在后人层层复述涂抹中被“遮蔽”起来。从一开始,异文就成为这一过程的“帮凶”...  (展开)
菱歌 2019-12-17 12:12:02

几案生尘不胜拂

这本书着重探讨在手抄本时代陶渊明形象的建构过程。用田晓菲的话讲,这是一建构过程本身陷入了一种“阐释怪圈”,即“用心目中陶渊明形象为基础来选择异文,然后再反过来用选定的异文‘证实’心中的陶渊明形象”。田晓菲有着诗人的敏锐直觉与文本钩玄能力——在她的另一部住著...  (展开)
剑雄 2014-04-10 16:31:22

流动不居的世界和文本

这两周陆续读完《尘几录—陶渊明和手抄本文化》。所以介绍一下这个书。在版刻和印刷发达的宋朝以前,手抄本是文本的流通的重要形式。从陶渊明的种种抄本为切入点,田晓菲介绍了陶渊明集中或字或词的种种异文,审视其可能情况,向读者揭示抄本流通和传播中被不断增删改动,...  (展开)
糊里狐狸 2012-09-03 10:52:17

不露声色

田写书,是用一双透亮的眼眸看往文本深处,用强大的逻辑和众多典故委婉曲折而又连贯通畅地让人顺从她的结论,用来当做结构性习作的典范最佳不过。 田也擅用理论,虽不露声色,却融理论于点滴,这是优,也是缺。理论产生于现象、感性的总结,可惜在产生的刹那便失去...  (展开)
兰陵笑笑生水瓶 2022-12-23 18:43:0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版

旋拂旋生的文本

书名来自于宋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宋绶(宋敏求的父亲)的一句话“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在手抄本文化的古代,校勘与编辑书籍对于原本总是一种破坏,一本书诞生之日,也就是它脱离作者之时。对于本书研究的陶渊明也是如此,如今说到他,我们第一印象就是归隐,淡泊名利,喜欢饮...  (展开)
世愚 2021-09-19 23:00:42

一些感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极具启发性的切入角度、精彩绝伦的论证与处理分析材料的视角、对古典文学研究还原语境的强调、优雅从容的论述语言、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前后皆立意高,惟中后段诗文分析稍显疲软,整部书给人的阅读感受是收获颇丰且十分享受的。 田晓菲在书的开始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手抄本传...  (展开)
十三時夢迷 2020-07-23 16:16:33

生命的本质,一在于言语,一在于形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今日读罢《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奇女子田晓菲所著。英文题名为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lture。中华书局出版。封面是向篱的菊花,极盛在鹅黄的世界, 全书分为六章,书前有引言,书后有结语。并有三附录、引用书目、人名索...  (展开)
目标170 2019-05-10 21:02:58

功夫在诗外,陶渊明一定做对了什么。

中国人历来对陶渊明的评价都很高。比如,现代美学家朱光潜说:“可以和陶渊明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你看,连李白也没资格。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凭什么陶渊明的诗就那么好呢?标准谁定的呢? 原来,陶渊明的诗,并不是一直都有这么高的地位,是到了特定年代,特...  (展开)
Lenunccia 2019-02-03 15:12:39

尘几录

看完了《尘几录》,感觉有几点挺有启发的。 ①在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上,读者不仅亲自对作品进行塑造,并用自己参与创造的文本“证明”他们的诠释。 ②应该把陶渊明放在他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语境中进行探讨。陶渊明诗是根植于文学和文化传统的,要熟悉老庄,《诗经》《论语》《...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23条)

订阅尘几录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