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几录的5星书评 (10)

深山夜读 2007-12-11 11:43:02

解读与误读

读田晓菲《尘几录》,让人很容易就想到一个历史学上的问题,即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理论。其实,不仅中国历史,不仅陶渊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名人的历史,恐怕都存在着一个“层累地造成”的问题。克罗齐所谓“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达...  (展开)
非文 2007-11-09 21:56:49

闲谈《尘几录》及其他

草草把田教授的《尘几录》正文读完,忍不住要跑来写上两笔。一来是因为田教授治学的思路很新,陶渊明的集子版本诸多,其实早有前人潜心研究,但是把古籍版本中“手抄本”文化的概念抽出来,和陶渊明的形象扯在一起谈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与阐释,的确是让人很受启发。这的确...  (展开)
如是我雯 2022-10-23 02:07:5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版

时倾一尊酒,坐望东南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魏晋」陶渊明 裹住陶渊明的尘网或许不只有他自身人生中的俗务,还有后人自顾将所谓的“淡泊陶渊明”形象加诸他身,越缠越紧,只能化作如今这番模样。 《尘几录》此书是罕有的将历史中典型人物形象与手抄本传播的互生关系单点出列、详加分析...  (展开)
若水 2007-03-16 13:29:46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5版

尘几录——陶诗论稿

这几日有空读了田晓菲老师的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中文好像会翻成《尘几录——陶诗论稿》)。田老师在此著作中刻画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陶潜:北宋以降,受东坡影响,大部分文人都将渊明看作一脱俗的隐士,并顺其意来解其诗。作者则指出...  (展开)
摸鱼是打工底线 2023-12-18 23:27:4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版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了解到真正的陶渊明

作者从陶诗中见/望二字的差异说起,分析了手抄本对陶渊明形象的影响。简而言之,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靠手抄本流传,经常会出现讹误。人们会根据自己心目中的陶渊明形象去选择何为“正本“,而这种经过认为选择后的“正本”又影响了人们心中陶渊明的形象。在此之中,作者谈到...  (展开)
Andromeda 2022-12-07 13:45:5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版

文本的流动性

对异文与抄本文化的重视很有启发,确实矫正了历代对陶渊明形象的固化,让陶渊明从一种僵硬的符号重新变回一个鲜活的人。就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流传下来的篇章而言,田晓菲分析了为何陶诗的面貌并不如历代传颂的那般固定,更何况那些失传的、被以不符合陶诗平易的风貌之名而删去的...  (展开)
Was es ist 2024-04-10 23:55:3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版

变动不居:对权威的挑战

这本书本是去年学期末提交论文时,老师推荐给我的,与我论文的共同点在于对异文问题的探讨,但我从中学到的远不止这一点。 首先还是要先讲关于异文的问题。我很喜欢田晓菲用的“尘几”这个比喻,“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不仅是在比喻校书和手抄本文化的特点,更引出了一对矛...  (展开)
藤原琉璃君 2007-10-28 10:40:44

短札

“精卫衔微木/石,将以填沧海。刑夭无千岁,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何复/不复悔。徒设/役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刑夭无千岁”,宋人曾竑径改为“刑天舞干戚”可说是自说自话。上句言精卫,下句言形夭,本无过错。惜人尽皆知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故而罔顾后文,仅凭形近与...  (展开)
马国兴 2009-02-05 12:07:27

以“诗人”观照诗人,以“女人”理解男人

田晓菲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中古文学、晚明文学与比较文学。既然说过晚明的《金瓶梅》(《秋水堂论<金瓶梅>》),目光投向中古文学也是自然之事。在《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里,田晓菲以“诗人”观照诗人、以“女人”理解男人,将陶诗置于...  (展开)

订阅尘几录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