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由哈佛才女田晓菲选编而成。《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所选的17篇文章,论述范围从上古文本如《诗经》、《左传》一直到五四时期有关文学史的重写,以及传统文化与全球主义之关系等问题。这些文章不是某个“理论”或“学派”的产物,而是思想之精要、学术之心得;它们源于激情,也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各篇的研究方法,不为一门一派所囿,而是体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作者简介 · · · · · ·
宇文所安,又名斯蒂芬・欧文。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中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尔。
目录 · · · · · ·
瓠落的文学史
《诗经》中的繁殖与再生
自残与身份:上古中国对内在自我的呈现
叙事的内驱力
“活着为了著书,著书为了活着”:司马迁的工程
“一见”:读《汉书·李夫人传》
刘勰与话语机器
柳枝听到了什么:《燕台》诗与中唐浪漫文化
唐朝的公众性与文字的艺术
苦吟的诗学
享乐的困难
醉归
只是一首诗
“那皇帝一席,也不愿再做了”:《桃花扇》中求“真”
微尘
过去的终结:民国初年对文学史的重写
把过去国有化:全球主义、国家和传统文化的命运
译者跋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他山的石头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他山的石头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他山的石头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读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

社会学是宇文的他山之石

《柳枝听到了什么》小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这种历史主义解读模式的问题是,它要求读者作出一种很不自然的“忘却”的努力。([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第140页) 2.清代和现代笺注家们的解读,包含着他们渊博的历史与文学知识。我们提出那个假想的问题——柳枝听到了什么?其实所质... (展开)> 更多书评 10篇
-
田波男 (男儿当自强)
这是一个道德选择。一方面,明确的作用与目的或者一套预定的问题在某种根本意义上损害了对艺术的经验,而受到“作用”的威胁,诗歌的声音就会沉默。在《列子》里面有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喜爱海的年轻人,他每天都去海上和海鸥一起玩耍,而海鸥见到他,也都飞集在他身旁。有天,年轻人的父亲要求他带回几只海鸥来,让他也能玩一玩这一天,海鸥见到年轻人却只在空中飞舞,再也不肯下来了。我怀疑诗也很像海鸥:它们不肯和那些怀有... (1回应)2020-11-12 20:50:01 1人喜欢
这是一个道德选择。一方面,明确的作用与目的或者一套预定的问题在某种根本意义上损害了对艺术的经验,而受到“作用”的威胁,诗歌的声音就会沉默。在《列子》里面有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喜爱海的年轻人,他每天都去海上和海鸥一起玩耍,而海鸥见到他,也都飞集在他身旁。有天,年轻人的父亲要求他带回几只海鸥来,让他也能玩一玩这一天,海鸥见到年轻人却只在空中飞舞,再也不肯下来了。我怀疑诗也很像海鸥:它们不肯和那些怀有某种动机的人来往,因为动机辜负了它们的好意。另一方面,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了解那些大的语境,没有那些语境,诗歌的声音就没有回音。用一首诗为例,来描述宋诗的特点是把这首诗屈服于某种作用和目的,而这样的做法是危险的;但是,对“想象的宋朝”具有丰富、透彻的了解却会对我们阅读黄庭坚的诗甚有帮助。为创造一个“想象的宋朝”我们也许不得不驱使一些羞怯的诗篇。但即使是《列子》中那个关于无机的故事也还是有一个动机。 这只是一首诗而已。我们不会把它系在某个重要的观点上以致把它吓跑,但是我们也许可以试着把某些比较大的问题带到它身边来。这样的问题应该大而灵活。人为的语境对我们的阅读往往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它们是“类型”而不是“问题”,已经成了套话,往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比如说,人们常说宋诗有种愉悦而随意的风味,而这种形象很容易被套在黄庭坚这首诗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诗人是在用机智的诗艺来拒绝哀伤。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愉悦的形象是宋朝诗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但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太相信这种表面的形象了。人类喜欢为自己塑造新的形象,但是人性不像形象与朝代那样容易变迁。宋人一点都不比唐人更缺少激情与深情,但是宋朝的作家对感情的强烈觉得不安。他们受到情感力量的驱使,这是所有其他时代的人都要经历的命运,但是,他们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是被驱使的,急切地渴望一种能够帮助他们超越这种驱使的人生态度。很多人变得喜欢嘲讽,对他们不得不经历的、令人震动不安的经验和情感发出笑声。 在黄庭坚的这首诗里,笑声是脆弱、易碎的。反讽以复杂而精致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形式破坏了任何单一的情感所具有的危险的单纯。责备、愤怒,蕴涵着暴力的英雄主义精神,都隐藏在机智的技巧和笑声之下,而镶嵌着机巧和笑声的框架,则是对于红尘世界的“空虚”本质的惆怅意识。“色即是空”的观念,本来许诺说会给人带来哲学的安慰,但是对生命乃是梦幻的确知却无法解释黄庭坚感情的强度。这是一首以调笑去世好友的痴心为开始的诗,然而却以对无情谋杀的夸张回音作为尾声,这回音化为奇异而狂乱的钟声。这首诗说了太多的东西,表现了太多不同的态度,最终没有留下任何的结论。但是,我们并不要求它下一个结论:归根结底,这只是一首诗。 引自 只是一首诗 1回应 2020-11-12 20:50:01 -
“我们应该对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心怀感激。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现在的汉魏诗歌是后代编选者根据他们的文学趣味筛选过滤的:他们既决定保存什么、不保存什么,也削删作品本身。这里的问题不是我们失去了多少文本,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后来一个十分不同的文化世界决定了哪一部分汉魏作品应该流传。如果说得危言耸听一点,我们根本就不拥有东汉和魏朝的诗歌;我们拥有的只是被南朝后期和初唐塑造出来的东汉和魏朝的诗歌。从这个... (2回应)
2019-09-13 16:52:45 1人喜欢
“我们应该对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心怀感激。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现在的汉魏诗歌是后代编选者根据他们的文学趣味筛选过滤的:他们既决定保存什么、不保存什么,也削删作品本身。这里的问题不是我们失去了多少文本,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后来一个十分不同的文化世界决定了哪一部分汉魏作品应该流传。如果说得危言耸听一点,我们根本就不拥有东汉和魏朝的诗歌;我们拥有的只是被南朝后期和初唐塑造出来的东汉和魏朝的诗歌。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存在什么固定的‘源头’——一个历史时期的画像是被后来的一个历史时期描绘出来的。 这样的认识是否也应该写在新的文学史里呢? 继续以东汉和魏为例,谈谈关于‘重要作家’的问题。如前文所言,当我们书写文学史时,一旦涉及到论述一个作家重要与否,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各个历史时期文学趣味的改变以及对这个作家的不同品评包括进来?所有的汉魏文学史都十分推崇魏武帝曹操,我们也已经接受曹操是一个重要作家的事实。但是,除了《文选》里有曹操的两首诗之外,只有《宋书•乐志》里收录了曹操所有的诗歌。而《宋书•乐志》收录作品根据的不是文学标准,而是旨在保存仪礼音乐的皇家传统。南朝的文学评论里,寥寥几句对曹操的评价不都不是褒奖,整个唐朝也很少有人提到曹操的诗。直到明朝中叶,曹操的乐府才因为符合了当时人们对汉魏乐府‘沉郁雄壮’的爱好而获得青睐。此外,在当时的通俗文化里,《三国演义》、三国和曹操题材的杂剧以及评话说书的流行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的审美趣味?有没有可能文化史的次序被颠倒了,通俗文学影响了经典的营建?如果一个诗人在一千三百年里从未受到过重视,而只是因为他符合了明朝根据汉魏诗人‘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而塑造出来的汉魏诗人形象才被重新发现,这样的现象是不是也应该写入汉魏文学史呢?也许,我们在讨论一个‘重要作家’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明确指出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根据什么标准把他定义为‘重要作家’的?当我们写一部文学断代史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一个文学时代在历朝变化中的形象当成中心而非边缘进行研究? 引自 瓠落的文学史 2回应 2019-09-13 16:52:45 -
如果我们把中唐当成一个诗歌史的概念.就会掩盖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很多“中唐”以前的诗人都一直活到了安史之乱以后,而且和安史之乱以前的作家有一种基本的传承。在文学史上,最巨大的变化一直到安史之乱的35 年以后才真正发生:那已经是贞元后期了。P9 柳枝的故事让我们想到与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代的“话语系统”一一这个话语系统由不同的教育层次构成,但是共同拥有一组相同的诗歌意象和题材,我们从其他文本中得知这些意...
2022-05-21 16:18:35
如果我们把中唐当成一个诗歌史的概念.就会掩盖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很多“中唐”以前的诗人都一直活到了安史之乱以后,而且和安史之乱以前的作家有一种基本的传承。在文学史上,最巨大的变化一直到安史之乱的35 年以后才真正发生:那已经是贞元后期了。P9
柳枝的故事让我们想到与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代的“话语系统”一一这个话语系统由不同的教育层次构成,但是共同拥有一组相同的诗歌意象和题材,我们从其他文本中得知这些意象和题材都是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期所广泛流行的。柳枝的解读和清朝学者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正确”的。就算李商隐极为博学(而他看起来也确乎渊博多识),他也并没有看不起柳枝理解和欣赏他的诗作的方式。也就是说,他十分清楚他的诗作在当时都市世界里流行时是如何被解读的。我们有明确的证据,知道他对此没有反感。P24
当我们看到《诗经》这一抵御更变的社会作用在有些诗篇中作为主题出现时,就不应感到太过惊讶。周文化的统一与绵延在此通过“共同祖先”的形式得以表达。P33
这样的一个生死关头赋予了所有之前和之后的事件以意义,而时间的结构则以指向这一充满未知性的关键时刻为原则。在古希腊形成的叙事顺序,后来被欧洲继承下来,正是由这样的一种时间结构所支配的。与之相反,农业社会的贵族把时间理解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和其他阶段同等重要,在任何一个阶段,失误都可能是灾难性的。P35
在《皇矣》中,上帝正是“求民之莫”(为人民寻求平安) , 才对商发怒,把“明德”迁于周。在《云汉》里,周天子更向前进了一步:他为了百姓向上帝发出请求一一“何求为我?以庚庶正”(何尝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安抚众官而已) 。对恶劣气候的发生感到内跃的君王因此觉得必须对手下人的痛苦负责,但他所承认的责任范围相对来说十分卑微:他不觉得自己须对平民百姓负责,他要负责照管的只是那些最接近他的人一一“庶正”。P48
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天子,他的祭祀仪式没有再度产生预期的效果, 他感到他已经不再是有效的祖先典范的复制品(他被单狸挑选出来,无可解释地成为天怒的对象)。因此,他变成了全新的一种君王:在他的祖先们的集体神灵和他们的政体之间,他是一个中介,一个居间人。P49
在这样的故事里,那些能够透过粗糙的外表辨识内在品质的人,和隐藏的美玉同等重要。这由价值判别者和被判别者所组成的一对关系,在战国关于社会流动性的故事里占据了中心地位(在后来的任人唯贤神话中也是一样) 。其中最有意思的故事,则讲述了辨识的行动本身如何生产被辨识的品质。P56
在上古世界里,一个人的本性总是呈现在
表而上的。但是在战国时代,一个人的本性却深藏于表层之下。这种隐藏的可能性之一,就是像豫让那样,历尽自残与表而的摧毁而始终保持内在的志诚。但是另一种可能性是欺骗:表而是一回事, 内里又是一回事。在战国的文本里面我们常常会看到外表与内在意向的分裂, 但是这分裂通常是一种手段,用欺骗和操纵来达到某一目的。P59
我们最终看到的不是一个关于刺杀身体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意向和目的纯洁性的故事。开始豫让象征性地把自己放在知伯之子的地位,现在他又把襄子的衣服当成襄子的替身。当他化为那个内在于身体的身份, 他也由此获得了构造和结束那给了他的生命以意义的故事的权力。P61
那内在的高贵品质被辨识出来的人,不能简单地成为一个仆人, 一个响应主人号令的普通武士。在自我牺牲中,他赢得了独立自主。豫让一直等到知伯死去之后,才决定显示他是一个多么忠域的追随者。他完全是凭了自己的意志和意愿作出决定,正是因此,襄子不知道该如何判断他的行为。P64
意志作为叙事的内驱力,其根芽却往往显示在被推迟的反应中:无论是谋划、复仇,还是报恩。推迟的反应自有一个复杂的条件结构,这些条件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目的而必需的。这种推迟的反应是统一叙事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左传》中,有很多推迟的报仇与报恩,但是《左传〉这一著作的形式使得它们不可能成为占领主导地位的叙事结构。P72
在庆氏父子的故事中,我们不断看到错误的阐释、理解的缺乏,以及对警告的疏忽。《左传》中描述了各种各样的恶德,但是只有一个hamartia一一致命的缺陷:对事物缺乏正确理解和缺乏远见。庆封作为一个人物形象,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把他的盲目追溯到某种其他的性格特点;我们看到的,只是先见之明的缺乏。P80
一个任性的角色可以变成行动的中心,统领整个叙事。我将这种类型的叙事称为“中心叙事”。它在《左传》中虽并未得到完全的实现,但是后来变得司空见惯。这样的叙事,其统一性与指向一个大一统帝国的不断加强中心领导强度的政治力量紧密相关。P83
《左传》的人物一般来说生活在“现下”的时刻,以现时作为标准来衡量过去和文化记忆。伍子胥这个人物却引入了一种新的角色类型:无论流落到哪里,无论要等多久,他都保持一个单一的信念和目标。伍子胥的镜像是决意摧毁敌国的越王勾践。P85
在《左传》中,是伍子胥的哥哥伍尚对他发出“活下去替父亲复仇”的命令‘这本身具有权威性,伍子青自己的决定在这一版本中并不存在。P86
伍子胥复仇的决心十分清楚地得到揭示,不过,这假乎只是为了反衬申包青救国的决心才被《左传》记录下来, 《左传》对于伍子胥的激烈执着态度颇为不安。P88
鲁国虽然向权力的现实低头,但是永远不放弃心中的不以为然,并且对那些征服了他们的人作出毁灭的预言。P94
其实,
越国在与吴国结盟一段时间以后出击吴国,在这样的大背景烘托之下,根本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稀罕事情。那么,惟一能够把这些发生在二十多年之间的分散的事件结合成一个整体行动的东西,就是伍子胥对越王的诠释了。而伍子胥只是在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一一在越王勾践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P95
就连班固似乎也明白在司马迁的个人神话中,生命与写作之间的弥补性平衡。如果我们在《汉书·司马迁传》里面寻找司马迁完成《史记》之后的生活记载,我们一无所得。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典型、简略而含蓄不尽的陈述:“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在司马迁身后,他的著作逐渐地出现在世间。P101
外戚与儒士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通过激起皇帝的欲望与维持其欲望来获得权力和改变身份、地位(班固自己的祖姑据说曾以德行见赏于皇帝,但是最后还是般在了起飞燕——一个懂得控制皇帝欲望的女子一一手里) 。P106
?同样重
要的是,汉武帝对于《诗经》典故以及典故的道德意义居然置若罔闻。他没有昕见歌词内容的深切内涵一女色误国亡身的历史教训,他对于这首歌的欣赏, 完全就好像李延年希望的那样,只听到是在歌唱一个美丽绝伦的女人。之后的两千年间,所有的读者对这首歌的理解都和汉武帝一样,班固地下有知,一定魂魄难安。P110
我们看到缺礼的音乐带来的后果:在演奏正当的雅乐时,皇帝永远都十分清醒地处在皇帝的地位,但是李延年的新声变曲却使皇帝和所有的“同者”一样被“感动”。当皇帝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时,秩序与等级崩塌毁坏,他也就失去了帝王的权威,他的意志与她的意志变得不相上下。如果他利用帝王的权力强迫一见李夫人,那么,他就等于放弃了他所恋恋不舍的普通的人间感情。P111
不是说,李夫人有多么邪恶,而是帝王的激情导致了君权的误用。而帝王的激情随处都与表现(再现)的艺术联系在一起,是那些强有力的幻象引导着皇帝步入歧途。P119
在《文心雕龙》话语机器的中心,是“辨”( division一一西方修辞传统中一个古老的词语, 我相信是对“辨”最好的翻译) 。无论“辨”后来意味着什么,它指“题目的辨析”,也即把一个题目剖析开(像利斧横断肌理那样),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它的每个组成部分。现代词语“分析” 有同样的词源,虽然宫的运作是认识论的,不是修辞性的。P128
我们没有一个持续不断的李商隐诗歌笺释传统。最早的笺释评注是在李商隐死后八百年才出现的。P140
《燕台》诗所流传的社区分享着对浪漫文本的共同兴趣,尤其是那些有关不幸爱情的故事。听到这样的故事或者读到这样的诗, 人们往往会再添上自己的作品。比如说李贺写过这样的诗:《谢秀才有妾缅练,改从于人,秀才引自之不得, 后生感忆,座人制诗嘲请,贺复继四首〉。这是一种团体性的活动:人们听到一个故事,作出判断,每人都提供自己的感想和意见。在唐传奇里面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社区团体。P143
但是唐朝的诗歌语言不仅有其特别的语义和语法,而且,它还可以容纳文言文之外的口语用法。虽然很多唐诗确实需要对之进行文本的阅读才能辨认诗人所用的字词,但是很大一部分唐诗是可以依靠聆听来理解的, 不必非得有一个书写的文本。唐朝的诗歌语言的确保存了很多古老的用法,但是它部分上是一种具有特殊体裁风格的口语。在这个口语/聆听的层面,当代诗歌语言的用法会在决定语义时超越在先的书面语用法。P163
比起像张建封这样的人物,杜甫的卷入和超越更加深刻:他可以看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即使那个形象对他的自我形象意昧着嘲弄, 但是他还是可以享受对这种虚幻的自我形象的沉溺。P189
欧阳修就和我们一样,他看透了表象。太宗和他的囚徒是同谋:每一方都在利用另-方的需要和期待。太宗赐予他们生命,交换仁慈的美名。但是欧阳修属于一个不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表象是可疑的,而社会性表演的自觉性则已经变成了一种功利主义的动机, 人们认为这种功利主义的动机是惟一值得了解的事实。P191
当比兴占统治地位的时候,文字表达在实现之前就已经全部植于作者意向之中,文本中的一切都最终指向作者隐含的命意。在钟嵘的心目中,另一种可能性是“赋,不假修饰的文字表达,然而赋的倾向是“浮”,因为它没有植根于任何深意之中,它是开放性的,对偶然事件、对它自身所遭遇到的理解,都来者不拒,并不被任何先行的内在动机所过滤和制约。P294
假设班捷好在写下以扇子立言的怨诗时真地“心口如一”,而不是在进行一种镶嵌在社会语境之中的表演。刘孝绰的歌者演唱的是类似的诗篇,而且大概十分真诚。我们都喜欢具有“严肃意义”的表演,也被真诚的表现所感动,但是刘孝绰的诗却选择了“歌罢”之后的瞬间。我们被迫看到扇子作为象征性意象的严肃性被掏空,被化做纯粹的玩具。P301
也许民族国家一直都是怀旧性质的,一直都在试图把一个想象中的人民和地域的统一机构化, 并坚持说这种统一是过去的传承。P347
如果我的预言会实现,那么,我们的任务是创造那样的一个全球性文化,它将怀有对真正全球性的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这应该通过翻译来实现,但也必须通过一种人文的话语来实现, 这种人文话语应该可以阅读所有的传统,并看到其中宝贵的东西。P360
回应 2022-05-21 16:18:35
-
在中国文学史里,无论是文本还是阶段的划分在多大程度上是被后来的历史过滤了的?而对前人进行过滤的后代文学史又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我们自己写作的文学史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尤其针对唐朝和唐朝以前的时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唐和唐以前都文本,从存留到编辑整理都是在后来的朝代进行的,反映了后人的审美趣味和爱好。这一问题在考察作家名望和价值评估的变迁史时也同样重要:如果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是围绕着“重要...
2019-09-13 14:41:38
在中国文学史里,无论是文本还是阶段的划分在多大程度上是被后来的历史过滤了的?而对前人进行过滤的后代文学史又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我们自己写作的文学史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尤其针对唐朝和唐朝以前的时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唐和唐以前都文本,从存留到编辑整理都是在后来的朝代进行的,反映了后人的审美趣味和爱好。这一问题在考察作家名望和价值评估的变迁史时也同样重要:如果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是围绕着“重要的”作家进行的,那么我们就必须问一问他们是什么时候成为“重要作家”的,是什么人把他们视为“重要作家”,根据的又是什么样的标准。如果你能把许多先入为主的意见暂且放在一边,重新思考这些问题,那么我们自以为已经十分熟悉的文学史就会变得复杂多了。 引自 瓠落的文学史 回应 2019-09-13 14:41:38 -
在唐朝的文本当中,有一组诗歌被我们习惯性地与其他唐诗分离开来,放在词的范围中探讨。《全唐诗》把它们挑出来放在全书最后,而大多数唐诗选集一般来说都不收录它们。当然了,温庭筠做梦也没想到他会成为词家鼻祖。他也许会觉得“长短句”有其独特的形式,但是,他会觉得他那些如今被视为“词”的作品不过是当时诗歌世界的一部分。如今,学者们一读到温词,就会辨认出词的独特表达方式,但这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从后往前读——...
2019-09-13 14:47:14
在唐朝的文本当中,有一组诗歌被我们习惯性地与其他唐诗分离开来,放在词的范围中探讨。《全唐诗》把它们挑出来放在全书最后,而大多数唐诗选集一般来说都不收录它们。当然了,温庭筠做梦也没想到他会成为词家鼻祖。他也许会觉得“长短句”有其独特的形式,但是,他会觉得他那些如今被视为“词”的作品不过是当时诗歌世界的一部分。如今,学者们一读到温词,就会辨认出词的独特表达方式,但这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从后往前读——我们在用后来的词判断“温词”。把一组文本作为另一组文本的先驱来解读自然没错,但是我们还需要把这组文本放在它自己的世界里进行解读以获得平衡。也就是说,在九世纪,温词只是当时极为丰富的歌曲王国的一部分,这个歌曲王国既包括诗,也包括乐府。 引自 瓠落的文学史 回应 2019-09-13 14:47:14
-
如果我们把中唐当成一个诗歌史的概念.就会掩盖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很多“中唐”以前的诗人都一直活到了安史之乱以后,而且和安史之乱以前的作家有一种基本的传承。在文学史上,最巨大的变化一直到安史之乱的35 年以后才真正发生:那已经是贞元后期了。P9 柳枝的故事让我们想到与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代的“话语系统”一一这个话语系统由不同的教育层次构成,但是共同拥有一组相同的诗歌意象和题材,我们从其他文本中得知这些意...
2022-05-21 16:18:35
如果我们把中唐当成一个诗歌史的概念.就会掩盖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很多“中唐”以前的诗人都一直活到了安史之乱以后,而且和安史之乱以前的作家有一种基本的传承。在文学史上,最巨大的变化一直到安史之乱的35 年以后才真正发生:那已经是贞元后期了。P9
柳枝的故事让我们想到与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代的“话语系统”一一这个话语系统由不同的教育层次构成,但是共同拥有一组相同的诗歌意象和题材,我们从其他文本中得知这些意象和题材都是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期所广泛流行的。柳枝的解读和清朝学者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正确”的。就算李商隐极为博学(而他看起来也确乎渊博多识),他也并没有看不起柳枝理解和欣赏他的诗作的方式。也就是说,他十分清楚他的诗作在当时都市世界里流行时是如何被解读的。我们有明确的证据,知道他对此没有反感。P24
当我们看到《诗经》这一抵御更变的社会作用在有些诗篇中作为主题出现时,就不应感到太过惊讶。周文化的统一与绵延在此通过“共同祖先”的形式得以表达。P33
这样的一个生死关头赋予了所有之前和之后的事件以意义,而时间的结构则以指向这一充满未知性的关键时刻为原则。在古希腊形成的叙事顺序,后来被欧洲继承下来,正是由这样的一种时间结构所支配的。与之相反,农业社会的贵族把时间理解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和其他阶段同等重要,在任何一个阶段,失误都可能是灾难性的。P35
在《皇矣》中,上帝正是“求民之莫”(为人民寻求平安) , 才对商发怒,把“明德”迁于周。在《云汉》里,周天子更向前进了一步:他为了百姓向上帝发出请求一一“何求为我?以庚庶正”(何尝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安抚众官而已) 。对恶劣气候的发生感到内跃的君王因此觉得必须对手下人的痛苦负责,但他所承认的责任范围相对来说十分卑微:他不觉得自己须对平民百姓负责,他要负责照管的只是那些最接近他的人一一“庶正”。P48
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天子,他的祭祀仪式没有再度产生预期的效果, 他感到他已经不再是有效的祖先典范的复制品(他被单狸挑选出来,无可解释地成为天怒的对象)。因此,他变成了全新的一种君王:在他的祖先们的集体神灵和他们的政体之间,他是一个中介,一个居间人。P49
在这样的故事里,那些能够透过粗糙的外表辨识内在品质的人,和隐藏的美玉同等重要。这由价值判别者和被判别者所组成的一对关系,在战国关于社会流动性的故事里占据了中心地位(在后来的任人唯贤神话中也是一样) 。其中最有意思的故事,则讲述了辨识的行动本身如何生产被辨识的品质。P56
在上古世界里,一个人的本性总是呈现在
表而上的。但是在战国时代,一个人的本性却深藏于表层之下。这种隐藏的可能性之一,就是像豫让那样,历尽自残与表而的摧毁而始终保持内在的志诚。但是另一种可能性是欺骗:表而是一回事, 内里又是一回事。在战国的文本里面我们常常会看到外表与内在意向的分裂, 但是这分裂通常是一种手段,用欺骗和操纵来达到某一目的。P59
我们最终看到的不是一个关于刺杀身体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意向和目的纯洁性的故事。开始豫让象征性地把自己放在知伯之子的地位,现在他又把襄子的衣服当成襄子的替身。当他化为那个内在于身体的身份, 他也由此获得了构造和结束那给了他的生命以意义的故事的权力。P61
那内在的高贵品质被辨识出来的人,不能简单地成为一个仆人, 一个响应主人号令的普通武士。在自我牺牲中,他赢得了独立自主。豫让一直等到知伯死去之后,才决定显示他是一个多么忠域的追随者。他完全是凭了自己的意志和意愿作出决定,正是因此,襄子不知道该如何判断他的行为。P64
意志作为叙事的内驱力,其根芽却往往显示在被推迟的反应中:无论是谋划、复仇,还是报恩。推迟的反应自有一个复杂的条件结构,这些条件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目的而必需的。这种推迟的反应是统一叙事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左传》中,有很多推迟的报仇与报恩,但是《左传〉这一著作的形式使得它们不可能成为占领主导地位的叙事结构。P72
在庆氏父子的故事中,我们不断看到错误的阐释、理解的缺乏,以及对警告的疏忽。《左传》中描述了各种各样的恶德,但是只有一个hamartia一一致命的缺陷:对事物缺乏正确理解和缺乏远见。庆封作为一个人物形象,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把他的盲目追溯到某种其他的性格特点;我们看到的,只是先见之明的缺乏。P80
一个任性的角色可以变成行动的中心,统领整个叙事。我将这种类型的叙事称为“中心叙事”。它在《左传》中虽并未得到完全的实现,但是后来变得司空见惯。这样的叙事,其统一性与指向一个大一统帝国的不断加强中心领导强度的政治力量紧密相关。P83
《左传》的人物一般来说生活在“现下”的时刻,以现时作为标准来衡量过去和文化记忆。伍子胥这个人物却引入了一种新的角色类型:无论流落到哪里,无论要等多久,他都保持一个单一的信念和目标。伍子胥的镜像是决意摧毁敌国的越王勾践。P85
在《左传》中,是伍子胥的哥哥伍尚对他发出“活下去替父亲复仇”的命令‘这本身具有权威性,伍子青自己的决定在这一版本中并不存在。P86
伍子胥复仇的决心十分清楚地得到揭示,不过,这假乎只是为了反衬申包青救国的决心才被《左传》记录下来, 《左传》对于伍子胥的激烈执着态度颇为不安。P88
鲁国虽然向权力的现实低头,但是永远不放弃心中的不以为然,并且对那些征服了他们的人作出毁灭的预言。P94
其实,
越国在与吴国结盟一段时间以后出击吴国,在这样的大背景烘托之下,根本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稀罕事情。那么,惟一能够把这些发生在二十多年之间的分散的事件结合成一个整体行动的东西,就是伍子胥对越王的诠释了。而伍子胥只是在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一一在越王勾践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P95
就连班固似乎也明白在司马迁的个人神话中,生命与写作之间的弥补性平衡。如果我们在《汉书·司马迁传》里面寻找司马迁完成《史记》之后的生活记载,我们一无所得。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典型、简略而含蓄不尽的陈述:“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在司马迁身后,他的著作逐渐地出现在世间。P101
外戚与儒士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通过激起皇帝的欲望与维持其欲望来获得权力和改变身份、地位(班固自己的祖姑据说曾以德行见赏于皇帝,但是最后还是般在了起飞燕——一个懂得控制皇帝欲望的女子一一手里) 。P106
?同样重
要的是,汉武帝对于《诗经》典故以及典故的道德意义居然置若罔闻。他没有昕见歌词内容的深切内涵一女色误国亡身的历史教训,他对于这首歌的欣赏, 完全就好像李延年希望的那样,只听到是在歌唱一个美丽绝伦的女人。之后的两千年间,所有的读者对这首歌的理解都和汉武帝一样,班固地下有知,一定魂魄难安。P110
我们看到缺礼的音乐带来的后果:在演奏正当的雅乐时,皇帝永远都十分清醒地处在皇帝的地位,但是李延年的新声变曲却使皇帝和所有的“同者”一样被“感动”。当皇帝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时,秩序与等级崩塌毁坏,他也就失去了帝王的权威,他的意志与她的意志变得不相上下。如果他利用帝王的权力强迫一见李夫人,那么,他就等于放弃了他所恋恋不舍的普通的人间感情。P111
不是说,李夫人有多么邪恶,而是帝王的激情导致了君权的误用。而帝王的激情随处都与表现(再现)的艺术联系在一起,是那些强有力的幻象引导着皇帝步入歧途。P119
在《文心雕龙》话语机器的中心,是“辨”( division一一西方修辞传统中一个古老的词语, 我相信是对“辨”最好的翻译) 。无论“辨”后来意味着什么,它指“题目的辨析”,也即把一个题目剖析开(像利斧横断肌理那样),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它的每个组成部分。现代词语“分析” 有同样的词源,虽然宫的运作是认识论的,不是修辞性的。P128
我们没有一个持续不断的李商隐诗歌笺释传统。最早的笺释评注是在李商隐死后八百年才出现的。P140
《燕台》诗所流传的社区分享着对浪漫文本的共同兴趣,尤其是那些有关不幸爱情的故事。听到这样的故事或者读到这样的诗, 人们往往会再添上自己的作品。比如说李贺写过这样的诗:《谢秀才有妾缅练,改从于人,秀才引自之不得, 后生感忆,座人制诗嘲请,贺复继四首〉。这是一种团体性的活动:人们听到一个故事,作出判断,每人都提供自己的感想和意见。在唐传奇里面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社区团体。P143
但是唐朝的诗歌语言不仅有其特别的语义和语法,而且,它还可以容纳文言文之外的口语用法。虽然很多唐诗确实需要对之进行文本的阅读才能辨认诗人所用的字词,但是很大一部分唐诗是可以依靠聆听来理解的, 不必非得有一个书写的文本。唐朝的诗歌语言的确保存了很多古老的用法,但是它部分上是一种具有特殊体裁风格的口语。在这个口语/聆听的层面,当代诗歌语言的用法会在决定语义时超越在先的书面语用法。P163
比起像张建封这样的人物,杜甫的卷入和超越更加深刻:他可以看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即使那个形象对他的自我形象意昧着嘲弄, 但是他还是可以享受对这种虚幻的自我形象的沉溺。P189
欧阳修就和我们一样,他看透了表象。太宗和他的囚徒是同谋:每一方都在利用另-方的需要和期待。太宗赐予他们生命,交换仁慈的美名。但是欧阳修属于一个不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表象是可疑的,而社会性表演的自觉性则已经变成了一种功利主义的动机, 人们认为这种功利主义的动机是惟一值得了解的事实。P191
当比兴占统治地位的时候,文字表达在实现之前就已经全部植于作者意向之中,文本中的一切都最终指向作者隐含的命意。在钟嵘的心目中,另一种可能性是“赋,不假修饰的文字表达,然而赋的倾向是“浮”,因为它没有植根于任何深意之中,它是开放性的,对偶然事件、对它自身所遭遇到的理解,都来者不拒,并不被任何先行的内在动机所过滤和制约。P294
假设班捷好在写下以扇子立言的怨诗时真地“心口如一”,而不是在进行一种镶嵌在社会语境之中的表演。刘孝绰的歌者演唱的是类似的诗篇,而且大概十分真诚。我们都喜欢具有“严肃意义”的表演,也被真诚的表现所感动,但是刘孝绰的诗却选择了“歌罢”之后的瞬间。我们被迫看到扇子作为象征性意象的严肃性被掏空,被化做纯粹的玩具。P301
也许民族国家一直都是怀旧性质的,一直都在试图把一个想象中的人民和地域的统一机构化, 并坚持说这种统一是过去的传承。P347
如果我的预言会实现,那么,我们的任务是创造那样的一个全球性文化,它将怀有对真正全球性的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这应该通过翻译来实现,但也必须通过一种人文的话语来实现, 这种人文话语应该可以阅读所有的传统,并看到其中宝贵的东西。P360
回应 2022-05-21 16:18:35 -
并没有做出真正的“论辩”(arguments),他其实只是在描述种种形式和概念而已。 他很少能够达到和实现他自己视为美德的“思想和语言完美统一”这一幻象。一部分原因是他所操作的概念本身是很困难的;另外一部分原因,则是由于似乎有两个作者在争夺对文本的控制。 (1回应)
2021-01-23 13:25:55
-
乔木查 (逢凶化吉)
真正的周人——那些同属于“姬”氏的人民——从这里开始,但是在这一点起,没有一个可以在儿子身上延续他的姓氏的父亲。周源起于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自然拥有一个不同的姓氏——一个异常尊贵的姓氏:姜。在很多文化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家族的起源被追溯到一个女性祖先和一个没有姓氏的神祇,但是在周人的起源神话中,我们看不到那种在西方古典神话里面常见的“神圣强暴”的痕迹。姜媛如何“生民”的问题被一句富有仪式权威的陈述...2021-01-13 03:40:52
真正的周人——那些同属于“姬”氏的人民——从这里开始,但是在这一点起,没有一个可以在儿子身上延续他的姓氏的父亲。周源起于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自然拥有一个不同的姓氏——一个异常尊贵的姓氏:姜。在很多文化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家族的起源被追溯到一个女性祖先和一个没有姓氏的神祇,但是在周人的起源神话中,我们看不到那种在西方古典神话里面常见的“神圣强暴”的痕迹。姜媛如何“生民”的问题被一句富有仪式权威的陈述回答了:“克禋克祀。”“克”这个字意谓“能够,有做某事的能力”。“克禋克祀”意味着她了解和掌握了祭祀典礼的程序,因此具有实行祭奠的能力。生育是通过意志和技巧两者的结合实现的。姜媛所掌握的“祀”也正是第六章中后稷所举行的始祭,在全诗最后一章中被精确地重复的祭奠。“生民如何?”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对于仪式的知识;而这个问题的回声,后来又在第二个问题里面震荡:“诞我祀如何?”
回应 2021-01-13 03:40:52
论坛 · · · · · ·
這些文章的出處? | 来自忘憂 | 2014-11-22 08:46:44 | |
宇文所安,把过去国有化:全球主义、国家和传统文... | 来自LisaLeung | 2014-06-02 00:30:4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8.8分 14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彼岸)
- 宇文夫妻店 (深山夜读)
- 好书系列1 ([已注销])
- 石塘睡鹤(诗意地栖居) (萨缪)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他山的石头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38 有用 安提戈涅 2016-09-14 17:46:13
开篇的问题,提的那么妙,也许又那么不必要,陷入了太多想象的逻辑可能性中。这大概是也是很多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的通病,还是在大谈逻辑、叙事、结构与动力,对于一些根性文化的概念,他们无法理解。读来也不能说是无趣,只是隔膜感和紧张感。背后的思维路数不变,变的只是他们面对的文本。很多时候,读这样的作品,只能让我觉得文明之间是不可交流的——正如人和人之间都难以交流。
23 有用 欧阳 2014-08-30 23:10:34
这几天在读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几疑错入社会心理学读本:内在的自我、身份等议题屡见不鲜。原著英文,妻子田晓菲翻译极好。听听漂亮的章名:《一见》、《醉归》、《只是一首诗》、《微尘》。读《自残与身份》,动容,历史与文学竟然可以写到这种惨烈程度!
2 有用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5-12-01 00:02:21
作者的理论层次虽然还显得有些杂糅,但比宇文秋水秋水强太多
1 有用 12ddmm 2008-12-28 19:57:23
人生若只如初见
0 有用 ring 2010-02-24 11:26:06
末一章最好玩,讲五四学者如何按照自己喜好大刀阔斧重新给历史人物排排坐,这些新的座次又是如何借助政府的话语权和时间成为铁律
0 有用 輞川 2022-05-21 16:02:10
伍子胥的记忆重塑了吴越争霸。
0 有用 沉默的大多数 2022-05-18 13:54:40
小赵送的,很专业。
0 有用 一颗贝果 2022-05-17 16:01:38
为什么读宇文所安总有一种他在隔靴搔痒的感觉 绕来绕去的姿势实在让人难受
0 有用 余且鲁 2022-05-12 12:13:20
美文形式的漫谈,不时深入到文学史乃至学术本身的反思,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即便当下对欧美汉学家有再多微词,宇文所安仍然立于多数中国学者所不能到处。以学术论证的眼光看来,本书许多讨论似乎感觉有理却立论难成,但我倒觉得,这是恰恰是学术论文本身的局限,而非作者眼光的局限。
0 有用 xingni 2022-05-10 14:20:31
竟然是前年读过的东西,瓠落的文学史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