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 第二章 第一个记忆形象:武士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在利玛窦的青年时代,军事技术变化迅猛,这也迫使军事战术发生改变。更先进和更轻便的火器,改变了步兵与骑兵之间的关系,使得紧凑的步兵方阵占据优势地位,方阵中的火枪手(在填弹时由长矛兵保护)可以击退任何传统骑兵的袭击。即如16世纪一位英国军事理论家所说:“旧时代常见的那种人们徒手相搏的场面,在如今已经很少能看到了。在现时
==========
在利玛窦的青年时代,军事技术变化迅猛,这也迫使军事战术发生改变。更先进和更轻便的火器,改变了步兵与骑兵之间的关系,使得紧凑的步兵方阵占据优势地位,方阵中的火枪手(在填弹时由长矛兵保护)可以击退任何传统骑兵的袭击。即如16世纪一位英国军事理论家所说:“旧时代常见的那种人们徒手相搏的场面,在如今已经很少能看到了。在现时代,战场上枪炮子弹横飞(枪炮手还有大量的长矛兵保护),如此,在人们展开白刃战之前,勇猛的气势和熟练的技巧通常就能带来胜利,而谋略的作用则微不足道。”
==========
当“白刃战”的次数逐步减少之后,部队就需要更严格的操习和战术演练,因此,那些专注于战斗的职业军人的战果要比从乡间征召来的临时部队的丰硕得多。无论是在荷兰、非洲还是意大利战场,西班牙常备军都有极高的战术素质,而德意志诸侯国和瑞士的雇佣军则成为部队的精锐。这些雇佣军为钱财而战,对他们行军所经之地而言则是一大祸害。马切拉塔新建的城墙遭到的首次考验,并非来自土耳其人,而是1566年春天,由西班牙人和那不勒斯国王雇佣的四千两百名瑞士军人经过该城。这些瑞士人本来要去加强那不勒斯对土耳其人的防守,但马切拉塔的市民们显然很担心这些雇佣军袭击沿途的城镇,因此紧闭城门。马切拉塔人这种惊慌失措的反应仿佛让人觉得,这些可能的盟军其实和他们抗击的敌人一样可怕。
==========
对1585年西班牙人围攻安特卫普城那场惨烈战斗的报道。当时,西班牙军队在谢尔特河(River Scheldt)上用船只连成了一座桥,以截断安特卫普的供给。为了抵御敌军,守城的士兵顺着水流投下了一种新型的“水雷”,这是由他们的顾问——意大利工程师詹贝利(Frederico Giambelli)设计的。这种“水雷”实际上是一艘七十吨重的船,内部由砖砌成,填满了火药和卤砂的混合物,上面还铺了许多层墓石、大理石碎片、金属船钩、石子和钉子。如此大量的爆炸和抛射物,上面盖着一块非常厚重的大石板,以使爆炸时这些杀伤物从四周侧面向外射出,而不是向上。正当西班牙军队努力想把这个“水雷”弄出航道的时候,精心安排好的导火线正好点燃了炸药,引发大爆炸。由于血肉横飞,伤亡人数很难统计,但大概有四百到八百人在这次爆炸中丧生,也算是战争史上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
帕尼加罗拉在论记忆术的著作中曾经写到这么一段,教导学生如何通过双关的形象来记住唐·胡安的两次伟大胜利,一次是勒班陀战役,另一次则是两年前在西班牙镇压起事的穆斯林。 [24] 有些画家为了搜寻可以表现这场胜利的原型,甚至不顾战役本身的战略战术,只是将公元前202年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军团在迦太基附近击败汉尼拔的史诗画作改头换面,稍作些细节的改动,便成新画。这些画作大多十分精致,屡经翻印,在16世纪末甚至流传到了日本。结果就是,世界各地的观众大都困惑不已,因为画上的士兵穿着罗马人的短袖束腰外衣,佩戴着古罗马的徽章,少数人还身着西班牙襞襟,或是扛着火枪,冲着异教徒的象兵发起攻击
==========
利玛窦一直不习惯中国人那奇怪的使用火药的方式: 中国人不太使用火枪,他们也没有多少支;火炮和炸药他们拥有的数量也很少,也用不了多少火药。但是,每年春节他们都会燃放大量焰火,其精美的程度让我们每个人看到都会惊叹不已。他们能制作出各种巧妙的焰火,放在空中像是鲜花、水果,或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每个人都喜欢放焰火。有一年在南京(1599年),我估算了一下,在一个月的新春佳节里他们用掉的硝石和火药,比我们打一场两三个月的战争耗费还要多。
==========
如此惩罚士兵和平民百姓,大多取决于官员一时兴起,一个地方官可能会用这种方式将二三十个人置于死地,但受到的谴责却微乎其微。这似乎成了利玛窦批评中华帝国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说:“可怜的民众极度害怕这种丢脸和残忍的刑罚,怕自己会因此丧命,所以他们愿意付出自己所有一切来逃出官吏的魔掌。”利玛窦写道,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是,中国人始终生活在担忧自己遭到无辜诬告的恐惧之中,因而,“没有一个中国人真正是他自己财产的主人”。 [73] 他很清楚自己这么说的分量和理由。1584年在肇庆,一位愤怒的官员下令,使他差点也遭到这种毒打,尽管最终得以幸免,但他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恐惧
==========
黄明沙是在广州被当地政府逮捕的,被捕前他正与中国信徒们共庆复活节圣周的到来,他的罪名是被葡萄牙人收买从澳门来广州做奸细。利玛窦描绘了黄明沙被捕当晚的场景,一同被捕的还有黄的年轻助手和仆人。那个夜晚他们被带出门,大街上挤满了鼓噪谩骂的人群,熊熊火把照亮了夜空,士兵们挤开一条路,好容易才将他们带到监狱。黄明沙乌黑的长发下掩盖的教士剃发的印记,以及在他的行李中搜出的葡萄牙式样的衣裤,都被认定是罪证。有一名中国助手经不住严刑拷打,招认黄明沙贩运枪炮,并密谋煽动叛乱,使其罪行似乎更加确凿。衙役们先用棍棒猛抽黄明沙的大腿,又剥光他的衣服,在接下去的两天里连续施以杖刑,为的是让他亲口招认。在几天粒米未进、滴水未沾之后,黄明沙在3月31日去世。 [76] 利玛窦写道,黄明沙是在下午三点去世的,时年三十三岁。这个时刻和年龄,会让基督徒很快想到耶稣,据《马可福音》的记载,耶稣就是在下午三点被钉上十字架处死的(《马可福音》第15章25节), [77] 而人们普遍认为那一年耶稣正是三十三岁。尽管这里利玛窦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黄明沙去世时为三十八岁),但他这样记述,实际上是有意把黄明沙遭受的苦难与《圣经》中耶稣受难相提并论。
==========
所有来华的传教士都有体会,成群的中国民众经常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困扰,这些民众日日夜夜围绕在他们的住宅四周,不时透过门缝窥探他们的一举一动,有时只是出于好奇,但更多时候带有嘲弄和敌意。 [80] 对西方人以及那些皈依的中国人而言,选择住在中国就意味着要习惯被人憎恨。无处不在的危险可能来源于国家之间的冲突,也可能由几枚钱币之类的小纠纷所引发。1587年,日本大将丰臣秀吉决意要征服朝鲜,并打算随后推翻明朝皇帝的统治。自然,在中国官员们的眼里,所有在华的外国人都有作乱的嫌疑,而天主教的神父们被置于特别的怀疑对象之列,因为丰臣秀吉的军队中最为可怖的一支,就是由基督徒小西行长率领的、由一万五千名日本基督徒组成的部队。这支部队在1592年攻打朝鲜的战斗中表现卓越,也参加了1597年和1598年的战役。 [81] 这段日子里,战争的警报时常在中国响起,帝国的诏令中也严词谴责外国人。利玛窦发现,他所到之处,整个城市都如临大敌,没有人愿意为他提供住处,他提出抗议,也没有人愿意帮他陈情。
==========
恐惧战事的气氛一直持续到17世纪。利玛窦写道,1606年黄明沙修士之死,主要是由于澳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播谣言,说耶稣会士已经与葡萄牙人、荷兰人及日本人结成同盟,计划以澳门作为侵略中国的先头阵地。这些人还警告说,在外国人发动侵略之前,会杀光澳门所有的华人。在1606年,确实有许多华人逃离了澳门,但这并不是因为所谓的西方国家和教会同盟残杀的威胁,而是由于1603年在菲律宾爆发的对华人的大规模屠杀之影响。1603年10月,在一连串关于金钱和宦官介入外交政策的交涉之后,西班牙殖民当局害怕聚居在马尼拉的中国人会起而叛乱,因此发动了一场所谓先发制人的攻击,极为野蛮凶残,杀害了大约两万名华人和华商。 [83] 马尼拉陈尸数万,这一血淋淋的现实对澳门的中国人揣测西方人意图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其惊恐心态近于偏执。当有些西方人的的确确在进行暴力谋划时,这种惊恐自然会越发深重。
==========
到了晚年,利玛窦已足够见多识广,他在给以前的老师德·法比神父(Fabio de Fabii)的信中,曾试图分析中国人此般行事的动机和态度。他与这位老师最近一次见面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他说: 对我们而言很难相信,这样庞大的一个帝国,拥有如此多的军队,但却始终活在恐惧之中,害怕周围那些小得多的国家。中国人每年都害怕会发生大的灾害,他们极尽所能保卫自己不被邻国侵略,或用重兵,或是通过欺骗,以及伪装的友谊。中国人对任何其他国家都绝不信任,因而他们绝不允许任何外人进入或者居留,除非外人承诺永不返回本土,就像我们耶稣会士这样。 [97] 利玛窦终其一生服务教会,他能做的只是静观和等待,有时他从耶稣会的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那里寻求安慰,获取力量。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001 第一章 建造宫殿
在那个习惯于从星空中寻找秘密的时代,人们对行星运行的每一个阶段、月亮的每一丝盈亏,以及...
-
033 第二章 第一个记忆形象:武士
-
079 第三章 第一幅图像:波涛中的使徒
在利玛窦的时代,出于传统以及航海的经验,到印度或是远东的旅行都要遵循某套固定的程序。教...
-
127 第四章 第二个记忆形象:回回
通过与中国士人学者的交谈,以及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利玛窦十分清楚“回回”这个词也包括散...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