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出埃及记:二度逾越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亚文化
至于出生在英国并在这里接受教育的黑人孩童,相比于他们的父母,他们更不能忍受社会地位的低下和机会的匮乏,也不愿承认社会对黑人的主导定义。雷鬼乐恰好提供了一个焦点,围绕它可以组织起另一种文化、另一套价值观与另一组自我定义。于是黑人青年的风格发生了微松的变化,他们的步态、举止、口音好像一夜之间不再那么英国化。黑人青年的言行举止彰显了一种新的自信:他们有意“出言不逊”,他们更有活力,不再总是坐立不安”。那几年里,黑人移民的着装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早期移民自从踏上英国的土地,就一直穿五颜六色的马海毛西服,搭配印有图案的领带,或穿整洁的印花连衣裙与漆皮鞋。这种打扮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热望,每一个雪白的袖口都盼望着成功。早期移民想顺从白人社会的传统规范“做出成绩”,而这恰好是一出讽刺的悲剧。那一个个夹克袖口实际在不经意间宣告了任何想要融入社会的期望都会落空,因为它们在英国人眼里太过花哨,爵士味儿过于浓重。这些特定的衣物剪裁(代表一种不太可能实现的雄心壮志)曾被整整一代移民当成是英国社会的入场券,如今却刻满了他们的希望与失望。 大多数志愿移民把逾越到英国视作一种信仰行为,它是某种意义上的出埃及记。这种出走基于种种矛盾动机的奇异融合:他们对东道主国家感到绝望,少说也已经失去了耐心,但他们相信付出行动便能有成效,并渴望提升社会地位,相信他们的祖国会履行义务,迎接并犒赏她迷途的儿女们。 引自 第四节 出埃及记:二度逾越 第一代移民主要是技术工人与半技术工人,他们想改善生活的愿望被自身的保守主义倾向遏制了:基于牙买加人传统认知中的英国式体面与正义感,他们坚信英国会赐予勤勉的人合理的生活回报。50年代一名典型的西印度移民期盼拥有工作、家人、尊严,以及一个让家人安居的地方。但60年代追随前一代移民而来的往往是非技术工人,他们移民的动机是更直接的绝望情绪:牙买加什么也给不了,他们为此感到不满(Hiro,1972)。移民英国既是挽救生活价值的破釜沉舟之举,也是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神奇”方案。也许因为他们已经没什么可失去的了,反而对从西印度群岛移民到英国倾注了更大心血,怀着一种堪称宗教性质的强烈希冀。因此,第二代移民的幻灭感往往也更深重、更彻底、更易表达。不管什么情况,只要移民开始聚到英国大城市正在衰败的内部,一种西印度风格便会出现。这种风格没有强烈受限于英国特色,也不在克制的表达与“五彩斑斓”间进退两难,它暗示着新一轮移民已经开始。虽然白人不愿接受,但英国没有给西印度移民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些移民已经在心理上迁出了英国。 至少在西印度社会的边缘地带,人们的着装发生了重大转变。或许是受到60年代中期黑人俱乐部与迪斯科舞厅繁荣的影响,骗子和街角混混们都蠢蠢欲动,他们戴上帽子和“墨镜”,穿上意大利西装,攒出了一套特殊的西印度造型,看上去像是美国人的“黑人兄弟”:他们黝黑而彬彬有礼,手脚灵活,衣装服帖修身,随着爵士乐、斯卡曲和美国R&B律动,用步伐与黑话再造了这些音乐的音色与音节。他们在黑暗的内部寻求庇护,躲开“正派人士”与白人。就这样,他们重估了圣痕,现在加勒比海的俗艳成了一种疏远主流的告白,一种“他者性”的标志。“黑人兄弟”修复了黑人气质,并在符号象征层面上向年轻的西印度人开放。黑人气质从60年代的音乐中层层显露,在先锋爵士乐(例如约翰·柯川、米洛斯·戴维斯、菲洛·桑德斯、阿奇·谢普入、回响雷鬼乐和重型雷鬼乐中得到表达。 引自 第四节 出埃及记:二度逾越 与西印度移民居住在同一街区,在同一工厂或学校工作并在与他们相邻的酒馆喝酒的白人工人阶级,也在这场风潮中耳濡目染。移民周遭那些想建构自身亚文化的白人青年格外关注第二代移民青年文化“重回非洲”的风格。当然了,无论在美国还是在英国,黑人青年文化与白人青年文化的关系一直很微妙,不论双方是否有实际接触,他们的关系都具有潜在的爆炸性意义。两者间存在着强烈的象征性联系,这一联系转化为共情(“我们认为所有的有色人种都是神圣的”一乔治·梅利,1970)或效仿(例如在现代爵士乐时代,音乐人摄人烈性毒品)”。保罗·古德曼(1968)与乔克·杨(1971)都把黑人描绘为典型的地下分子,他们的价值观(寻求冒险,追求刺激)一方面与主流社会清醒积极的价值观(循规蹈矩,追求安全,等等)共存,一方面也削弱主流价值观。就此而言,“青年”与“黑人”在主导神话体系中通常处于同一个位置,乔克·杨(1971)写道:“人们(对青年与黑人时)抱有同一种矛盾心态:他们都快乐而懒散,奉行享乐主义又充满危险。” 当然,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境中,这两种身份存在或多或少明显的相似,人们也多少能主动感知并体会这一相似性。总的来说,“青年”与“黑人”两个群体的一致性既开放也封闭,既直接又间接,既被承认也被否定。人们也许会认可它,它进而能发展成真实的联结(例如摩登族、光头党与朋克);人们也许也会压制它,它进而会倒转成一种对立关系(例如泰迪男孩、油头族)。但无论如何,这两个群体的关系都是所有青年文化形式演变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所有青年文化形式所意指、其成员所“表达”的意识形态的关键。 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们也可以沿着白人工人阶级青年奇观式文化的发展轨迹,描绘东道主国家与移民社区之间的排斥模式与同化模式。白人亚文化形式的演变可被视为对黑人移民的适应和回应:白人社群深层结构的调整象征了固有社群对黑人移民的排斥或吸纳。我们发现,黑白对话在美学层面(在服饰、舞蹈、音乐和整体风格修辞之中)留有最微妙且全面的记录,尽管是一种编码式的记录。因此,只要描述、解释、破译这些亚文化形式,我们便可以间接了解黑白两个共同体之间的交流情况。在丰富的英国工人阶级青年文化表层,徘徊着战后种族关系的历史游魂。 引自 第四节 出埃及记:二度逾越
88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从文化到霸权
尤其是18世纪末以来,英国的知识分子与文学界人士密切关注一系列争议性问题,并将它们都归为...
-
第一节 回归非洲
普遍来说,无论在雷鬼乐还是在西印度普通人的意识中,《圣经》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殖民当局...
-
第四节 出埃及记:二度逾越
-
第一节 爵士乐迷、垮掉派与泰迪男孩
美国流行音乐界的乐评人早就承认,白人青年文化与黑人都市工人阶级存在联系。爵士乐中种族融...
-
第二节 英国本土的酷感:摩登风格
惊惧(dread),尤其是一种惹人艳羡的特质。它是威胁的手段。只有维持惊惧的风格,青年们才能...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