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触致:从陶土、金属、玻璃、木材談起
先抛开这些针对美的众多要素,我感到器物中还有一种紧要的美的成分,便是由触致(touch)引发的美。器物在陶轮上领受此种命运时,从指尖传递的触感敏捷地作出反应,那里如实地记录下了人的感觉。注重情致雅趣的茶器上,就非常重视保存此种触致。不依靠陶轮的情况则更不用说了。陶瓷器是触觉的艺术。这种触致经由对器物的“削刻”,又平添了一种新的风韵。刀的接触传递出一种更为强烈放纵的雅致。良工不会扼杀自然给予的这份触致之美。良器的表面始终保留着这份触致。不,应该说正是保留了这份触致才使器物变得美。过于精雕细凿、过于圆滑的东西没有生气。(柳宗悦《陶瓷器之美》)
陶土虽然比漆液黏性更强也更坚硬,但其本质上也是流动体。陶工在陶轮上通过触致来探寻陶土的流动性,在确认这种流动的基础上,烧制使其固化。如此想来,所有工艺品的原材料都由自然提供,因而都具有流动性。
金属工艺中,具有可塑性的银、铜等元素的粒子也存在流动的特质。传统的锻炼技术通过捶打金属块来改变器物的造型,尽管很耗时,但和黏土一样,金属粒子在器物的内部朝着一定的方向流动。
玻璃器皿则是先在火炉中熔成液态,取出进行吹制,并使其冷却固化。仔细观察玻璃的表面便知道,气泡流动的痕迹增添了它的美。
木材虽然不具可塑性,但观察树木的生长,也能发现其具有流动性的本质。在树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内部如流云翻卷般一点点膨胀、起伏、扭曲,其痕迹作为木纹保留下来。彰显这流动的痕迹即木纹的魅力,便是木工的工作。
总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无止息地流动,其中一部分我们肉眼能轻易观察到,还有一部分则以难以察觉的速度移动着。这种流动性,这种持续的变化,不正是自然的本质,生命力的起源吗?并且,是天然的材料,将这种流动的本质带到了工艺诞生之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