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  · · ·  ( 4本 )

  • 奥斯丁问题
  • 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
  • 新科学(全两册)
  • 一个人的村庄

读过  · · ·  ( 1080本 )

  • 儿女风云录
  • 舞.舞.舞(下)
  • 舞.舞.舞(上)
  • 偶然的创造
  • 被遗弃的日子
  • 史诗的罅漏里
  • 罗马日记
  •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 猫鱼
  • 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

想读  · · ·  ( 27本 )

  • 鲁迅的饭局
  • 非凡的时光
  • 纽约客故事集
  • “组织起来”
  • 大结构、大过程、大比较
  • 政治的视野  第二卷
  • 政治的视野(第一卷)
  • 经济学通义
  • 发现社会
  • 酋长如何掌权

鲁闽的书评  · · ·  ( 59篇 )

海上花落
鲁闽 (我知道什么呢?)  评论: 海上花落

提示:评论里有关键情节透露

> 没关系,可以显示全文。
中國何以穩定
鲁闽 (我知道什么呢?)  评论: 中國何以穩定

“中国何以稳定”是一个迷人的题目,让人有阅读的冲动,但粗略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反而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缺陷: 第一,硬性剥离经济。作者一开篇就把“政治稳定”作为与“经济腾......... (14回应)
英語·人生 曾鈺成
鲁闽 (我知道什么呢?)  评论: 英語·人生 曾鈺成

香港基本法第9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语文”。虽然英文属于“还可使用”和“也是”的范畴,但在香港,英文学校要比中文学校高看一大......... (2回应)

鲁闽的笔记  · · ·  ( 463篇 )

大卫·霍克尼 (1)

  • 毕加索对艺术的态度
    霍克尼希望效仿的是毕加索对艺术的态度,而不是由他创造的特定作品或风格的表象:在任何时刻从任何地方都能获得灵感的能力;当无法为其思想提供合适容器时就抛弃技法的能力;相信冲动而快速自发地进行创造的能力...

局外人 鼠疫 (2)

  • 《鼠疫》第一部
    围绕贝尔纳·里厄大夫,第一部第二章,在14页的篇幅内,加缪用一系列非常自然的线条,把这本书的主要人物非常流畅的串了起来—— 1.里厄所住楼房的门房米歇尔,因为病重请来神父帕纳卢为他祷告。 2.里厄去车站送...
  • 《鼠疫》第一部
    他们是人文主义者。他们不相信会有天灾。天灾无法跟人匹敌,于是大家就认为,天灾并不现实,只是一场很快就会消失的噩梦。但噩梦并非总是会消失,而在接连不断的噩梦之中,消失的却是人,首先是人文主义者,因为...

月亮的另一面 (1)

  • 仙崖,顺应世界的艺术
    在一幅柳树图中,写着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词“堪忍”。第一个字“堪”,既黑且浓,看起来像是表现风的猛烈;第二个字“忍”,更为清晰,笔迹很淡,像是在表现树枝的柔韧,这个字的下半部分也像树枝般生动。 我不懂...

最近阅读  · · ·

  • 5月2日
  • 想读 鲁迅的饭局
  • 1月14日
  • 在读 奥斯丁问题
  • 1月5日
  • 读过 儿女风云录
    前些年王安忆说过,到了这个年纪,写什么是大问题,因为标准比以前更严了(大意)。因此我很好奇突然出来的这个长篇,可惜看得很累,算不上好看。我用来例证的理由可能有点怪,在于年代的榫头没对上。书里上来就写道,瑟的“出生年月是个迷”。其实通过后面的蛛丝马迹,完全可以拼贴出一份履历表,相信王安忆创作时也有这样一份表。但我算来算去总感觉起码差了一两年。最坚实的证据是,瑟去美国十八年后老姑婆去世,之后选择折返中国,碰巧是2008年。那么倒推回去,去国应是1990年或更早。可再往前,家人动出国念头是瑟从香港回来之后。在港期间,瑟与前妻的父亲有一番对话,对方分明提到了南巡讲话,即1992年。于是整个线索就有些拧了。这用来说别的作者可能有些不对路,但王安忆是写实主义者,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1月1日
  • 读过 舞.舞.舞(下)舞.舞.舞(上)
  • 2024年12月30日
  • 想读 非凡的时光
  • 2024年12月26日
  • 读过 偶然的创造被遗弃的日子
  • 2024年12月25日
  • 读过 史诗的罅漏里罗马日记
  • 2024年12月22日
  • 想读 纽约客故事集
  • 2024年12月9日
  • 在读 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
  • 2024年12月5日
  • 读过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这本书可能是村上小说里背景乐出现最晚也是最少的一次,也是性行为描写最少的一次,还是叙述方式没有一以贯之的一次。我不知道这否和村上到了一定的年纪有关,但和现阶段我对人生的看法是契合的。人生那么长,确实不同阶段不同境遇下会有不同的感受,没有那么多的一以贯之。但有一点又确实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从来就是自己面对自己。
  • 2024年10月18日
  • 想读 “组织起来”
  • 2024年9月16日
  • 想读 大结构、大过程、大比较
  • 2024年8月11日
  • 读过 猫鱼
    《论语》里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让过去成为过去,确实是一种恰当的处世方式。但换个角度看,如果人生是值得的,尽管时间的河不会倒流,过去总会以一定的方式重新回来。陈冲用独特的文字节奏和叙事逻辑,以极具画面感的表现方式,从一连串可靠又或者不可靠的记忆里,呈现出写作那个当下或者那个阶段对记忆的理解,也就是回忆。从记忆到回忆,是质的变化,是让过去重新回来的恰当方式。书的最后部分节选了陈冲哥哥陈川写的东西,正如陈冲二姨所说,陈川写的确实比陈冲写的更好看。
  • 2024年7月30日
  • 读过 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
    肖蔚云等老一辈法学家虽然年轻时确实被耽误了,但是在拨乱反正之后,确实碰到了难得的开放时代,在学以致用方面达到了后辈学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们的人生称得上是一场半生颠簸、晚晴珍重的奇遇。这本书的论述自然有其局限,不过其中蕴含的一切重新开始的朝气和锐气,是可贵的、醉人的。随着现行宪法诞生的,是一种对更加文明现代的社会运行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希冀。
  • 2024年7月11日
  • 读过 王安忆的浙大文学课
    这段时间断断续续反反复复把这本书看了好几遍,用王安忆在序中的一个比喻,确实是掉进了一个坑。但谈不上细读,有的部分确实反复看过稔熟于心,有的部分则是次次匆匆跳过。最大的感受是,虽然写作生涯已经过了几十年,但是王安忆仍然秉持一颗赤子之心,毫不媚俗,一如既往顺着自己的节奏、沿着自己的轨道,去认真求索,可能用的是笨功夫,但收获是扎实的。
  • 2024年7月6日
  • 想读 政治的视野 第二卷政治的视野(第一卷)

鲁闽收藏的丛书  · · ·  ( 5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