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夏的笔记 · · · ( 1篇 )
最近阅读 · · ·
- 11月12日
-
读过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在一个干净明亮的下午终于拥有了什么事都不用做的时间
- 10月19日
-
读过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斑斓的画卷,绚丽的诗篇,20岁写的情诗如波德莱尔所说“万物相互应和”般在爱人的身体内交相辉映,50岁写的情诗如同造物主让周围的世界黯然失色,万物燃烧于纸页上,在文字的蜂巢间跳跃、飞舞。每天早晨起来读几首如含满蛋糕一样美妙。
- 10月14日
-
读过
邮差总按两遍铃
关于这部小说,最有名的趣闻是它启发了加缪的《局外人》,那种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冷冰冰的语气、无动于衷的口吻一脉相承。同时,作者的另一部小说《双重赔偿》被比利怀尔德搬上银幕,成为黑色电影类型的鼻祖。孔亚雷的书评标题“爱比死更冷”准确地点明这类故事带来的感受,不伦的激情总是与罪恶如影随形,爱的火苗是短暂的,却也促使着人物为其义无反顾奔赴深渊。
- 10月2日
- 想读 乳房故事集
- 9月8日
-
读过
The cinema of Lucrecia Martel
精彩、透彻、全面的影片分析。作者的电影学理论功底深厚,将文本阐释出了自己观看的时候未曾察觉的厚度,如同迷人的智力游戏。最大的启发是将马特尔的电影视作一种身体美学/感觉美学的颠覆性力量,而体现了近几年世界艺术电影的新趋势,同时应和了德勒兹之后的电影理论转向(也因此德勒兹在本书中的出镜率超高)
- 8月31日
- 想读 公寓里的塔
- 8月29日
-
读过
我的天才女友
看着让人心碎,费兰特的笔触如同莱农形容莉拉那样简洁明快,不事矫情,但又有着叙事者莱农的犹疑与浮动,情节总是有力地一转,钩住往下读的欲望。两个女孩长大成人的过程夹带着对那不勒斯小镇环境的描写,意在剖析强父权制社会之下身不由己的女性命运。莉拉是莱农挥之不去的影子,也是她在潜意识深处想要追随的形象,莱农和莉拉以彼此为镜照见自己。这种难以言说的亲密要符合当时男欢女爱的规范,她们注定无法共享生命的所有时刻,也必将被阶级、身世与机遇的潮水推向不同方向,这种强烈的失落感处处体现出来。
- 8月22日
-
读过
文学的读法
相当于一本文学理论教科书涵盖的内容,诸多引经据典也提供一份英语文学阅读书单。伊格尔顿作为多年从事文学教育的学者,能够信手拈来地将抽象的道理蕴含于通俗晓畅的讲述中,既关注叙事的虚构效果,也深入微观层面的结构过程。批评的工作便是保持对语言(表达方式)的高度敏感,在接受主体与作品之间拉开距离,更多是一种解谜式的智性愉悦。
- 8月9日
-
读过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如果说本雅明在他优雅而奇特的行文中散落了一系列19世纪巴黎都城形象的碎片,那么张旭东在序言导读里则将一个暗藏在寓言式谋篇布局中的本雅明鲜活地揭示给读者。本雅明在波德莱尔身上看到一个同现代的种种震惊体验搏斗的诗人,一个波希米亚式的文人,一个漫步在人群中沉思的游荡者,却又因此付出了自己全部经验而黯淡忧郁的孤星。波德莱尔试图在诗中赞叹旧时光晕的消散,就如同普鲁斯特以巨著的决心在气息的追寻中重建逝去的经验。本雅明同样爱戴两者,他的写作也难掩诗意的光芒,“思考和诗不分彼此地、自在地贯通为一了”。
- 7月31日
- 想读 艺术与错觉
- 7月27日
-
读过
电影研究关键词
主要看了精神分析相关词条,总算把之前一团浆糊的概念和逻辑理清楚了,对于没时间看弗洛伊德和拉康原著来说相当受用。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站在后结构主义的批判立场上,吸取八九十年代欧美电影学界研究成果,从基本的电影工艺名词到更为细分的电影类型、电影史、理论与批评的专业术语,都挥之不去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意识形态主体等现代思潮的影响,在阐释各大男学者占领人文学科的理论之时,务必提出其中女性视角的欠缺与可质疑之处。若能将全书关键词透悟,现代电影研究的框架也基本融会贯通了。
- 7月21日
- 想读 共同体的焚毁
- 7月5日
-
读过
巴黎的忧郁
读本雅明《论波德莱尔》之前先来铺垫一下,总体不如《恶之花》的诗歌那样精炼繁复、意象丛生,《私人日记》的选段也显得散乱、自言自语。但郭宏安的翻译是极好的,波德莱尔对现代生活瞬息万变的感受,以及神经官能症般的忧郁和激情,都在散文诗富于音乐性的绵延中体现出来。
- 7月3日
-
读过
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
关于台湾电影,作者论研究和美学论著已太多,这本将电影放在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复杂交织的脉络中,并侧重从生产实践(制片、发行、放映)来写电影史,资料详实,数据科学,逻辑缜密,提供了难得的全局视角与把握。每章先从描述时代环境开始,可以看到电影永远不是只关乎创作的事,它如同社会政治的晴雨表,与大众文化心理同频波动。美学部分虽谈及不多,但寥寥几笔很到位。
- 6月29日
- 想读 伦勃朗的眼睛
- 6月17日
-
读过
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
不同以往的中文阅读体验,值得细细咀嚼、咂摸。在未来的某刻叙写往日的时光,就像记忆之河逆流而上,也像一出流动不止稍纵即逝的电影,流连在玛德莲蛋糕的馥郁香气中,终究是徒然的追寻与失落的乐趣。“那是往昔快乐时日的记忆存活之处”
- 6月15日
- 想读 花园(修订译本)
- 6月7日
-
读过
非地点
薄薄的一本小书,初读有些句子拗口,隔几天再读又通顺了。“非地点”相对于人类学意义上稳定的、固有边界的地点而言,是缺乏意义与象征的空间,在具体生活中则指火车站、飞机场、商城等大型流通与交换的地方。传统的地点拥有关系、认同与历史,而非地点则隐匿身份、创造孤独的个体。如果说现代性以来旅人的活动是非地点产生的原型,那么高度全球化催生的加速、增殖与过剩的当下(作者称为“超现代性”),则向人类学家呈现出新的客体与学问。
- 6月6日
- 想读 现代性的碎片
- 5月27日
- 想读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
皖夏收藏的丛书 · · · ( 3套 )
-
遠流電影館( 共62册 ) 48人推荐
-
理想国译丛( 共79册 ) 406人推荐
-
电影馆丛书( 共55册 ) 223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