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对《光变》的笔记(2)

1N
1N

读过 光变

光变
  • 书名: 光变
  • 作者: 路风
  • 副标题: 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 页数: 492
  •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年: 2016-3
  • 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力是政治性的和历史性的,后进国家产生创新型企业需要进取性的精神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的经济建设是“改革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传统国有企业可以在保持国有资产的条件下转变成为竞争性企业,甚至进一步成为创新型企业;中国技术进步的主力是敢于进行自主研发的企业,而依赖引进技术和依赖外资——至少从长期来说——实际上阻碍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中国在高技术工业发展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在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复杂互动的过程中取得的。
    引自 第八章 回声:中国工业史的理论意义/ 407

    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本质特征恰恰是打破被新古典经济理论奉为圭臬的均衡,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力是政治性的和历史性的,而后进国家产生创新型企业需要进取性的精神力量。

    一、熊彼特命题: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本质特征是打破均衡

    1、实质性的市场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创新竞争

    2、创新理论范式:对于创新理论而言,经济主体的战略性决策和能力成长决定了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而决策的形成和能力的成长则取决于复杂的组织过程和制度条件,包括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市场机制可以衡量或裁定决策和能力的效果,但并不自动产生这些决策和能力)

    二、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政治动力

    1、“后发优势”:(1)发展的必要性:(2)后进者在学习/模仿和追赶领先者时,需要做出特殊的、不同于领先者的安排,才能克服因为落后而造成的发展障碍。

    一个落后国家“为什么要”和“怎么才能”走上发展的道路,确实是一个比表面看上去要复杂得多的问题。由于落后或停滞的经济也是出于“市场均衡”状态,所以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凭借市场的自发力量就能够产生的过程。
    引自 第一节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创新型企业 / 408

    2、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取决于她在全球技术和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3、落后国家吸收和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不是一个能够自然发生的过程。 技术学习是一个独立变量——它与资本积累和投资相互作用,但不是投资的自然结果,而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独立过程。经济发展的实质不是一个简单地提高资本积累率的过程,而是一个获得技术能力并在技术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把这些能力转化为产品和工艺创新的过程。

    4、经济发展是一个发展主体通过发展起能力而改变现有经济结构的过程。 “发展型国家”的中心作用是发动、支持和指导该国能力的发展。 一个落后国家果断走上发展道路是来自政治决策,而不是经济决策,其动力来源是政治性、历史性的,但不是来自市场机制的自发力量。

    ●纳尔逊: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忽略的三个因素 (1)技术的性质以及推动技术进步和掌握技术的过程 (2)有关企业能力的战略与组织结构 (3)经济制度的演进——对于支持企业的技术和组织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三、后发展语境中的创新型企业

    1、“新实现工业化的经济体”区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个重要特征:是较多出现了“创新型企业”。

    2、市场机制并不必然导致后进企业能够或敢于进入本国原来没有的高技术工业的性质,新进入者将面临“三个来源的不确定性”:

    (1)在技术能力上,后进企业在进入本国原来没有的高技术工业的起点上,并不拥有在这种工业进行竞争所必要的能力,而“市场”也不提供这些技能、知识和经验,进入后的企业能否发展出这种能力是高度不确定的。

    (2)在财务上,进入高技术工业需要高强度的投资,而且需要不断地投资才能持续地参与竞争,但是是否以及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财务回报是高度不确定的。

    (3)在市场上,后进企业在进入后面临该工业领先者/竞争对手的反击和压制,能否经受住竞争的考验是高度不确定的。

    ——如果后进企业能够克服这些不确定性或约束条件而成功进入,就必然意味着打破该工业原来的“均衡”。打破“均衡”必然要求后进企业以不同于均衡框架所规定的(利润最大化)动机而采取不同于该框架所规定的行动。只有存在市场动机和政府支持之外的激励因素,后进企业才会冒更大的风险去进入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

    3、坚定走上发展道路的国家,往往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弥漫起一种与发展有关的“精神气质”。就后进企业进入高技术工业的动力来说,当利润动机和政府支持都不足以为进入的决策提供合理性时,发展的“精神气质”及其意识形态就成为成为影响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4、企业的“抱负水平”(aspriation)决定组织学习的强度,精神力量可以塑造市场的结果 京东方以其领导人的信念所驱使的战略行动,以其员工的使命感所激励的高强度技术学习,和以必胜为目标的高强度投资,使企业发展出足够的资源/能力,最后改变了作为一个后进者的约束条件。 “战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在全球竞争中获胜:对战胜远比自己强大对手的“痴迷”不是战略,受到发展阶段的精神气质和意识形态所支配的行为。

    【小结】:无论是坚定地走上发展的道路,或发动工业化,还是产生出创新型企业及其所推动的技术进步,其动力来源都必须依靠经济关系和市场机制之外的力量。

    2023-06-26 12:50:37 1人喜欢 回应
  • 国有企业演进的历史透视

    一、国有企业是中国工业知识和经验的主要载体

    计划体制的缺陷:

    ●在宏观层次上:计划体制主要缺陷不在于以国家的力量发动工业化并创建大型骨干企业,而在于以计划和公有制去彻底消灭民营经济和市场力量 ●在微观层次上:计划体制逐渐窒息了企业的能动空间 (1)企业变成单纯完成国家下达计划任务的生产单位; (2)注重“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计划经济往往把已有的企业当做汲取资源的对象(复制古董,冻结技术进步) (3)职工与企业的关系成为职工与国家的关系,管理者难以控制劳动行为

    1、中国改开之后的民营经济发展是以30年前的工业为基础的 ——许多技术、资本密集型民营企业和地方龙头民营企业,都与国有工业体系有直接渊源,或从国企转制而来,或在发展过程中获取了国企资源——这种联系决定了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

    2、如果没有前30年的工业基础,也不会有外资的大量流入

    二、国有企业的组织转变是一个演进过程

    ●国有企业向竞争性企业的转变必然要求重塑企业的资源和组织条件,而这种重塑必须依靠企业内生动力和管理领导力

    1、重塑企业的资源条件和组织条件的必要性。

    2、管理领导力的不可替代性。

    ● 重塑资源和组织条件不仅需要时间和市场、制度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还需要从企业内部产生变化的动力,而且管理能力的成长也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往往需要经历管理者的代际变化)。

    ——国企的困境:从“两权分离”的思路到对产权改革的强调 (1)产权是决定企业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 (2)产权的本质是个人对生产性资产的所有权; (3)只有在对生产性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统一时,产权才是有效的。

    ——国企内部转变的动力(没有动力的都解体了): (1)普遍形成了认同企业独立经济利益的管理层(专业干部替代了过去的“国家干部”) (2)企业把自己的前途更多地押在市场竞争上 (3)企业利用国家改革政策和制度变化提供的机会,不断重塑资源条件并改变组织机制,最终明显地改变了企业资产结构及其内部社会结构,使国企从总体上开始具有竞争性的特征

    ——国企绩效的改善:(并不完全是因为垄断和偏好政策壮大) (1)加入WTO后,国企产能得到释放 (2)经历90年代末重组后,国企范围收缩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大中型骨干企业 (3)民营经济兴起增加了国企劳动用工和供应链方面的灵活性

    三、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在重塑资源条件的过程中,那些采取进取型战略的企业能够把这个过程延伸为创新的行动,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则揭示出国有企业走向社会化的前景

    ●从原来的国企群体中可以出现创新型企业

    从行为特征上看,创新型企业的突出特点是它们一定采取进取性战略,即对于市场变化和竞争挑战的反应是识别出新的机会并选择新的进攻方向,甘冒风险对技术突破进行投资,并对自己的资产和能力进行重组和升级。

    ●采取的战略性质是创新型企业与其他企业产生分野的关键。

    ——进取性战略企业:

    (1)技术上:驱使企业追求自主掌握技术,这是创新型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关键特征之一。

    (2)财务上:敢于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回报的投资,不会去迎合资本市场的要求,也不会通过非相关多元化进行资本投机,其逻辑是战略主导财务。

    ——适应性战略:

    (1)技术上:倾向于利用现有生产要素的组合从经济变化带来的商业机会,但不会在技术上做出重大努力:国企往往在政策导向下形成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在某些情况下会求助行政垄断来抵制市场竞争对他们眼前利润的威胁。民企则往往满足于技术和产品模仿,依靠压低成本和价格竞争。

    (2)财务上:更注重眼前利润,其逻辑是财务主导战略。

    ●企业在什么情况下更可能采取进取性战略

    (1)走上高强度技术学习和创新的企业都产生了具有远大抱负的领导人,并在其领导下形成较高的企业抱负水平。

    (2)就国企而言,具有伟大抱负的领导人一般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而且是从在其能力得到证实之后能长期任职的人中产生。

    (3)能够带领企业经历结构性改革痛苦和蜕变风险的领导人都必须具有与企业生死与共的精神和对于自己企业的足够经验。

    【推论】越是遵循企业内部“能人选能人”的再生产机制,其能力得到证明的领导人的任职越稳定,企业就越可能产生进取性的管理层。相反,企业领导人的选择和任职受企业外部力量的干预越多,企业就越可能采取适应性战略。

    四、国企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国企”→成为社会的企业,与民企驱动 出身国企的竞争性/创新型企业→成为“拥有国有资产的企业”

    1、企业组织能力与国有资产管理职权之间发生了分离

    2、国资乃至企业全部资产的赢利性(保值增值)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组织能力

    3、企业的战略和能力决定利用社会性生产要素的范围和效率

    【实践证明】

    1、对国资实行外科手术私有化会造成严重恶果,不仅财富分配不均,而且会摧毁工业基础

    2、而国资委化的后果就是永远摆脱不了政企不分

    国资管理部门以出资人身份对企业管理行使的行政权力超出“国有产权”赋予的权限,负责国资“保值增值”的职能实际上变成直接管理企业内部资产的行政权力(对企业的用人、投资、激励权的审批)。事实上,这种体制是阻碍国企创新的重要原因,因为它以财务指标实施的业绩考核会迫使企业采取适应性战略,重视“榨取”现有资产的效率而不敢实施进取性的投资战略,最终阻碍企业组织能力的发展。
    引自 第二节国有企业演进的历史透视 / 423

    2023-06-26 18:01:47 1人推荐 2人喜欢 回应

1N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537条 )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
2
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
1
水之道与德之端
2
中国哲学史
15
空间与地方
1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1
地方与无地方
4
家园
1
建筑三观
1
住宅读本
1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1
世界住居
3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
1
中国乡土建筑
2
中国住宅概说
1
一堂二内
1
论天人之际
1
灵根再植
1
人与自然
1
我是谁?
6
法国地理学思想史
1
文化记忆研究指南
6
浪漫主义的根源
1
诗唱大唐
1
重来故鬼
1
长夜的独行者
1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1
辽远的国土
4
“边缘人”纪事
1
孔门十弟子
4
明暗之间
1
入世与离尘
6
冷战启示录
2
制内市场
1
合众为一
6
六论自发性
8
惠此中国
5
追求幸福
5
照护
8
人类世的哲学
5
创造的勇气
1
万物并作
4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
1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典藏版)
1
思痛录
2
顽石的风流
2
章太炎的思想
2
鲁迅与顾颉刚
3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1
4
朝话
16
把自己作为方法
6
人歌人哭大旗前
2
平生六记
1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
1
中国的单位组织
2
往里走,安顿自己
5
仅此一生
1
“天命”如何转移
4
何为良好生活
4
漫长的余生
4
沧海波澄
1
斯文关天意
1
黄河青山
1
上学记(增订版)
1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2
玉山丹池
2
金翼
4
知觉的世界
7
易代
1
神游
6
沈从文的前半生
6
人文主义地理学
8
我的阅读史
2
陆王学述
1
回归古典政治哲学
1
清人笔记随录
1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1
浮云远志
6
人生史与人类学
3
题写名胜
1
巴黎城记
1
左宗棠评传
2
品格的技艺
2
严复集
1
笔醒山河
1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3
走出唯一真理观
2
先秦城邑考古
6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3
洋务与赈务
1
叔本华论说文集
2
诗人革命家
3
乡里的圣人
2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1
中国士绅
3
宋代中国的改革
2
城市
4
无穷的困惑
1
左宗棠全传
3
岁月沧桑
3
体国经野之道
4
独醒之累
2
幻想的秩序
2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1
世界现代建筑史
1
自然的大都市
1
自由与命运
1
旧日庭院
4
读毛泽东札记二集
1
呻吟语·菜根谈
3
日暮乾清门
2
传奇的风景
1
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
3
晚清官场镜像
1
细读的乐趣
2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15
人格心理学
1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1
我们的孩子
1
娇惯的心灵
3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1
等不等观杂录
1
大国之基
1
无法直面的人生
7
法度与人心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水浒传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
2
曾国藩家书
7
中国历史通论
1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1
主体解释学
1
主体·互文·精神分析
1
绝望与希望之外
1
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
1
叙事的虚构性
1
蒙田随笔全集(全三卷)
2
第一堂课
2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2
发现乡土景观
2
潮打石城
2
史学的时间之维
3
陆游的乡村世界
1
五更盘道
2
我的人生故事
3
古典正义论
1
城镇平面格局分析
3
平常的恶
3
风险与理性
7
逃避主义
2
甜与权力
3
冯友兰的伦理思想
1
当经成为经典
3
爱的阶梯
6
从混沌到秩序
3
清代人物研究
1
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1
中国青铜时代
3
万古江河
1
艺术、神话与祭祀
3
走进生命的学问
17
五十自述
34
龚鹏程四十自述
21
焚书·续焚书
2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1
平凡的一生
2
考古学专题六讲
1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1
持灯的使者
3
鸣鹤园
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2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9
中国考古学
7
考古人類學隨筆
2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2
考古学是什么
3
古史的考古学探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