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对《发现乡土景观》的笔记(2)

发现乡土景观
  • 书名: 发现乡土景观
  • 作者: [美]约翰 •布林克霍夫 •杰克逊
  • 页数: 228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 2016-11
  • 三种景观

    不管我们最终如何定义景观,为了它的服务价值起见,都要兼顾两者间永恒相互作用:一方面,暂时的、流动的、乡土的形式;另一方面,法定权威创造的、长久规划建设的形式。 理想的景观不是被界定为一个遵循生态的、社会的或者宗教原则的静止的乌托邦,而是平衡持续性和变化的一种环境。209
    引自 结语:三种景观

    机动性和嬗变性是乡土景观的核心特征,但却是在无意识的、不情愿的情况下发生的;不是浮躁不安和寻求改善的表现,而是无休止地、耐心地适应环境。213
    引自 结语:三种景观

    景观不是风景,不是一个政治单元;它只不过是地表上人造空间的集合和系统。无论其形态和规模如何,它从来不仅仅是自然空间或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它永远是人造的、综合的,容易遭受偶然的或者无法预见的变化的影响。我们创造它们,需要它们,是因为每一个景观都是我们建立人类自身时间和空间组织的场所。 在景观之中,生长、成熟和衰败的缓慢自然过程被故意搁置一旁,而用历史进程来替代。 在景观之中,我们能加快、减缓或者转变宇宙的宏观过程,推行人类计划。221
    引自 结语:三种景观

    【案】作者景观一至景观三是类型区分主要是以历时性为标准,中世纪为景观一,文艺复兴为景观二(对场所的崇拜),当代美国为景观三,这或是可以讨论的。作者认为,景观三也未能实现政治景观(稳定性)与乡土景观(机动性)的平衡。

    2021-01-13 18:19:30 回应
  • 两种理想景观

    政治景观的要素包括:墙、边界、高速公路、纪念碑以及公共空间;这些要素在景观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他们的存在明确了秩序、安全与延续性,赋予市民一种可见的地位。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我们的历史。23
    引自 两种理想景观

    两者的区别很明显: 作为政治动物的人,认为景观是他一手创造的,是属于他的,并且景观被视为一种界定清晰的领地,能够赋予他完全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位; 而作为栖居动物的人,则把景观看作一种远在他之前便久已存在的栖息地。他将自己视为景观的一部分,是景观的产物。当然,这两种观点也有共同之处:都将景观视为某种共享的空间;都认为人类要生存和实现自我,必须先通过某种景观联系成为一个群体。64
    引自 两种理想景观

    为什么我们会相信自己是地球的栖居者?答案显而易见:因为人类属于地球,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与其他生命形式息息相关,遵循相似的法则,依赖健康和多样化的环境。身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一前提条件包涵了许多责任和义务。破坏这个容许无限多生命体共存的系统,或者破坏我们无法取代的系统,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我们的首要使命便是发现自然法则,并遵循它们;然后我们才能倡导安全和富于创造力的生活,为地球及其栖居者带来福利。64
    引自 两种理想景观

    这两种景观——政治景观和栖居景观——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同时存在。通常情况下,政治景观尺度恢宏、亘久不变、易于识别,而栖居景观则大多渺小、卑微、难以发现。 但是两者无论如何总是同时存在,只有在抽象的研讨中,我们才能分辨。 他们的确是不同的,不仅表现在表象上或者空间结构上,而且表现在它们的内在目的上。政治景观是可以创造的,以使人们生活在一个公平的社会中,而栖居景观是演化而来的,伴随着人类试图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过程不断演化。 第二种景观更为古老,并且至今仍是最平常的景观;我确信,随着更多的人开始察觉到一种新的对自然秩序的依附,它将再度成为时尚。67-68
    引自 两种理想景观

    政治景观毫不考虑所在地的地形及文化特点,而栖居景观视自己为世界的中心,是一片混乱中孕育秩序的绿洲,是人类的栖居地。自立自主是他的本性;规模、财富和美丽与之毫无关系;它自我约束,遵循自己独特的法律。 事实上它遵循的也并不是法律,而是一系列经过数世纪积累而来的风俗和习惯,它们都是对栖息地缓慢适应的结果——当地的地形、气候、土壤和人文,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家庭。85-86
    引自 两种理想景观

    2021-01-13 18:48:24 回应

1N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541条 )

活出生命的意义[珍藏版]
3
生命的深度
1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
2
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
1
水之道与德之端
2
中国哲学史
15
空间与地方
1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1
地方与无地方
4
家园
1
建筑三观
1
住宅读本
1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1
世界住居
3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
1
中国乡土建筑
2
中国住宅概说
1
一堂二内
1
论天人之际
1
灵根再植
1
人与自然
1
我是谁?
6
法国地理学思想史
1
文化记忆研究指南
6
浪漫主义的根源
1
诗唱大唐
1
重来故鬼
1
长夜的独行者
1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1
辽远的国土
4
“边缘人”纪事
1
孔门十弟子
4
明暗之间
1
入世与离尘
6
冷战启示录
2
制内市场
1
合众为一
6
六论自发性
8
惠此中国
5
追求幸福
5
照护
8
光变
2
人类世的哲学
5
创造的勇气
1
万物并作
4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
1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典藏版)
1
思痛录
2
顽石的风流
2
章太炎的思想
2
鲁迅与顾颉刚
3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1
4
朝话
16
把自己作为方法
6
人歌人哭大旗前
2
平生六记
1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
1
中国的单位组织
2
往里走,安顿自己
5
仅此一生
1
“天命”如何转移
4
何为良好生活
4
漫长的余生
4
沧海波澄
1
斯文关天意
1
黄河青山
1
上学记(增订版)
1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2
玉山丹池
2
金翼
4
知觉的世界
7
易代
1
神游
6
沈从文的前半生
6
人文主义地理学
8
我的阅读史
2
陆王学述
1
回归古典政治哲学
1
清人笔记随录
1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1
浮云远志
6
人生史与人类学
3
题写名胜
1
巴黎城记
1
左宗棠评传
2
品格的技艺
2
严复集
1
笔醒山河
1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3
走出唯一真理观
2
先秦城邑考古
6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3
洋务与赈务
1
叔本华论说文集
2
诗人革命家
3
乡里的圣人
2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1
中国士绅
3
宋代中国的改革
2
城市
4
无穷的困惑
1
左宗棠全传
3
岁月沧桑
3
体国经野之道
4
独醒之累
2
幻想的秩序
2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1
世界现代建筑史
1
自然的大都市
1
自由与命运
1
旧日庭院
4
读毛泽东札记二集
1
呻吟语·菜根谈
3
日暮乾清门
2
传奇的风景
1
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
3
晚清官场镜像
1
细读的乐趣
2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15
人格心理学
1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1
我们的孩子
1
娇惯的心灵
3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1
等不等观杂录
1
大国之基
1
无法直面的人生
7
法度与人心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水浒传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
2
曾国藩家书
7
中国历史通论
1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1
主体解释学
1
主体·互文·精神分析
1
绝望与希望之外
1
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
1
叙事的虚构性
1
蒙田随笔全集(全三卷)
2
第一堂课
2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2
潮打石城
2
史学的时间之维
3
陆游的乡村世界
1
五更盘道
2
我的人生故事
3
古典正义论
1
城镇平面格局分析
3
平常的恶
3
风险与理性
7
逃避主义
2
甜与权力
3
冯友兰的伦理思想
1
当经成为经典
3
爱的阶梯
6
从混沌到秩序
3
清代人物研究
1
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1
中国青铜时代
3
万古江河
1
艺术、神话与祭祀
3
走进生命的学问
17
五十自述
34
龚鹏程四十自述
21
焚书·续焚书
2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1
平凡的一生
2
考古学专题六讲
1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1
持灯的使者
3
鸣鹤园
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2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9
中国考古学
7
考古人類學隨筆
2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2
考古学是什么
3
古史的考古学探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