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对《爱的阶梯》的笔记(6)

1N
1N

读过 爱的阶梯

爱的阶梯
  • 书名: 爱的阶梯
  •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 副标题: 柏拉图的《会饮》
  • 页数: 168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 出版年: 2017-3-1
  • 第3页 爱欲的两种对的思想源泉
    但苏格拉底的解释恰恰相反:无知之知意味着人必须倾其一生去探求,人们应该知道的最重要的东西。用最笼统的话来说,如果爱欲就是渴求(longing),那么哲学家追求自己没有的知识可以被看作充满爱欲。如果对知的需求最具有人的特征,那么这种哲学爱欲就是最能代表爱欲的形式。
    引自 爱欲的两种对的思想源泉
    2018-07-20 17:55:12 1人喜欢 回应
  • 第5页 爱欲的两种对立的思想源泉
    柏拉图《会饮》的任务,它要描述如何从最普通的经验,从人和人身体之间的真实的性吸引出发一直上升到顶峰。
    引自 爱欲的两种对立的思想源泉
    2018-07-20 18:03:46 回应
  • 第119页 来自第俄提玛的教诲
    美是永恒——对人类说永远是如此。渴望永恒的体验,例如当一个人在臂弯中拥着他美丽的爱人时的感受,构成了爱欲之不同于性的地方。……人是贫乏、脆弱的存在物。他最大的恐惧在于彻底灭绝。所有对美妙、合理的好的渴望都是为了永恒,这根本不可能,从而也是不合理的。人的目的是追求好,美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行动。恰恰是人的不完美,使试图仅仅通过人性就获得满足完全不可能。人的生命太过丑陋,任何人只要想到这一点都不会就此满足。这是神存在的原因,他们为人的生活赋予宇宙的意义。amor deum fecit 【爱造就神】爱若斯或许不是神,但是它赋予诗歌以生命,来创造安慰和提升人类的诸神。
    引自 来自第俄提玛的教诲
    2018-07-21 08:06:40 2人喜欢 回应
  • 第127页 来自第俄提玛的教诲
    显然,在身体的吸引和灵魂的吸引之间存在一种张力……然而,整个关系中所弥漫的紧张与怀疑更富有爱而非友谊的特征。……从身体的观点看,生育后代的性行为更加合一与热切。但是在身体与灵魂的结合中存在着无与伦比的力量,它允诺了双方之间的延续与合一,但又不必是为了生儿育女才结合在一起的结果。……这个后来的苏格拉底发现了灵魂,它是事物的一部分,甚至是本质部分。他发现了,或者至少是学会了严肃地对待爱欲以及它对美丽之物,尤其是美丽之人的吸引。这是一个高蹈之旅(high vocation),但它始于人们认为很低的地方——占有身体的欲望。有一根金线始终在具有苏格拉底般资质的人之间,从一个人引向另一个人。他希望教诲别人不是由于受到性的吸引,而是由于他需要教诲别人才受到性的吸引。他从这个人身上产生的逾越能够给予他希望,他所教诲的东西——哲学——将在政治秩序的变换之间流传万代。
    引自 来自第俄提玛的教诲
    2018-07-21 08:29:55 1人喜欢 回应
  • 第150页 阿尔喀比亚德赞美苏格拉底
    事物的价值等级秩序在这种苏格拉底式的中道(moderation)中重新建立起来。灵魂及其所包含之物比身体更美。……苏格拉底的确热爱智慧;这是他唯一深切的激情,也正是这一点把他和泡萨尼阿斯,一个教养良好的庸人完全区别开来。
    引自 阿尔喀比亚德赞美苏格拉底
    2018-07-21 17:25:36 回应
  • 第153页 阿尔喀比亚德赞美苏格拉底
    他教给阿尔喀比亚德,灵魂是唯一值得关注的东西。结果,这样就消除了由通常的身体欲望所产生强烈希望的魅力,并澄清了一个半神半兽之人的某种一以贯之的性格。真正的苏格拉底式的教诲是,人不是自然的统一体,但是灵魂不可分割,或者说身体包含着某些灵魂所必须的智慧。
    引自 阿尔喀比亚德赞美苏格拉底
    2018-07-21 17:30:49 回应

1N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541条 )

活出生命的意义[珍藏版]
3
生命的深度
1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
2
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
1
水之道与德之端
2
中国哲学史
15
空间与地方
1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1
地方与无地方
4
家园
1
建筑三观
1
住宅读本
1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1
世界住居
3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
1
中国乡土建筑
2
中国住宅概说
1
一堂二内
1
论天人之际
1
灵根再植
1
人与自然
1
我是谁?
6
法国地理学思想史
1
文化记忆研究指南
6
浪漫主义的根源
1
诗唱大唐
1
重来故鬼
1
长夜的独行者
1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1
辽远的国土
4
“边缘人”纪事
1
孔门十弟子
4
明暗之间
1
入世与离尘
6
冷战启示录
2
制内市场
1
合众为一
6
六论自发性
8
惠此中国
5
追求幸福
5
照护
8
光变
2
人类世的哲学
5
创造的勇气
1
万物并作
4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
1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典藏版)
1
思痛录
2
顽石的风流
2
章太炎的思想
2
鲁迅与顾颉刚
3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1
4
朝话
16
把自己作为方法
6
人歌人哭大旗前
2
平生六记
1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
1
中国的单位组织
2
往里走,安顿自己
5
仅此一生
1
“天命”如何转移
4
何为良好生活
4
漫长的余生
4
沧海波澄
1
斯文关天意
1
黄河青山
1
上学记(增订版)
1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2
玉山丹池
2
金翼
4
知觉的世界
7
易代
1
神游
6
沈从文的前半生
6
人文主义地理学
8
我的阅读史
2
陆王学述
1
回归古典政治哲学
1
清人笔记随录
1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1
浮云远志
6
人生史与人类学
3
题写名胜
1
巴黎城记
1
左宗棠评传
2
品格的技艺
2
严复集
1
笔醒山河
1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3
走出唯一真理观
2
先秦城邑考古
6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3
洋务与赈务
1
叔本华论说文集
2
诗人革命家
3
乡里的圣人
2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1
中国士绅
3
宋代中国的改革
2
城市
4
无穷的困惑
1
左宗棠全传
3
岁月沧桑
3
体国经野之道
4
独醒之累
2
幻想的秩序
2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1
世界现代建筑史
1
自然的大都市
1
自由与命运
1
旧日庭院
4
读毛泽东札记二集
1
呻吟语·菜根谈
3
日暮乾清门
2
传奇的风景
1
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
3
晚清官场镜像
1
细读的乐趣
2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15
人格心理学
1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1
我们的孩子
1
娇惯的心灵
3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1
等不等观杂录
1
大国之基
1
无法直面的人生
7
法度与人心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水浒传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
2
曾国藩家书
7
中国历史通论
1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1
主体解释学
1
主体·互文·精神分析
1
绝望与希望之外
1
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
1
叙事的虚构性
1
蒙田随笔全集(全三卷)
2
第一堂课
2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2
发现乡土景观
2
潮打石城
2
史学的时间之维
3
陆游的乡村世界
1
五更盘道
2
我的人生故事
3
古典正义论
1
城镇平面格局分析
3
平常的恶
3
风险与理性
7
逃避主义
2
甜与权力
3
冯友兰的伦理思想
1
当经成为经典
3
从混沌到秩序
3
清代人物研究
1
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1
中国青铜时代
3
万古江河
1
艺术、神话与祭祀
3
走进生命的学问
17
五十自述
34
龚鹏程四十自述
21
焚书·续焚书
2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1
平凡的一生
2
考古学专题六讲
1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1
持灯的使者
3
鸣鹤园
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2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9
中国考古学
7
考古人類學隨筆
2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2
考古学是什么
3
古史的考古学探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