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sea对《文学回忆录》的笔记(9)

flyingsea
flyingsea (天堂向右,我却向左)

在读 文学回忆录

文学回忆录
  • 书名: 文学回忆录
  • 作者: 木心 口述/陈丹青 笔录
  • 副标题: 1989—1994
  • 页数: 1102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13-1-10
  • 第二讲 希腊罗马神话

    人类文化糊里糊涂传下来,不是有板有眼的,而是无板无眼的。人是最弱的生物,竟然在地球上为王。人是地球的败类。人不进化的。千万年前的动物和今天一样,为什么不进化?

    人类弱,又不安分。要了解人,又不让人了解自己。不稳定,不正常。动物性是稳定的,正常的。最早的文学,即记录人类的骚乱,不安,始出个人的文学。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

    人说难得糊涂。我以为人类一直糊涂。希腊神话是一笔美丽得发昏的糊涂账。因为糊涂,因为发昏,才如此美丽。

    2024-03-28 23:31:05 回应
  • 新旧约续谈

    为什么先知、宗教家、哲学家要用比喻?从西方史诗到中国《诗经》,充满比喻,几乎是靠比喻架构完成的。从前的政治家、大臣、纵横家,劝君,为使其听,用比喻;对下民说,知其不懂,也用比喻。

    说明人类的智力还在低级阶段。

    真的相爱的人,不语,一瞥,不需比喻。智者面对,相视而笑,也不用比喻。比喻,是不得已。

    2024-04-20 22:13:13 回应
  • 第十三讲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什么是哲学?是思考宇宙,思考人在宇宙的位置,思考生命意义,无功利可言。忠、孝、仁、义、信,则规定人际关系。伦理学在中国,就是人际关系学,纯粹着眼功利。

    尼采怀疑此前的所有哲学,后世哲学家无人不在尼采的光照中。中国可悲,出不了尼采,也接受不了尼采。以司马迁的人格、才华,最有条件接受尼采。但他不会抛开儒家。

    2024-05-06 22:30:31 回应
  • 第二十六讲 中世纪的波斯文学

    古人说,少年读书如窗中窥月,壮年读书如阶前仰月,老年读书如山顶望月..

    悲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重心,悲观主义,是东方文化的重心;悲剧精神是阳刚的、男性的,悲观主义是阴柔的、回避现实的;西方酒神是狂欢,所谓酒神精神,东方人歌颂酒,是回避、厌世,离不开生活层面,从未上升到悲剧精神。

    请注意,悲观、怀疑、颓废,始源是在东方,是中国、印度、波斯的智者、诗人,形成悲观怀疑的大气氛。西方的悲剧可不是主义,那是进取的、行动的,如《唐璜》、《曼弗雷德》、《该隐》、《哈姆雷特》、《浮士德》、《堂吉诃德》,十足男性。东方的悲观主义却流于消沉、颓废、阴柔、讳忌、回避。同样写饮酒,东方是借酒而忘忧、消愁,西方的酒神却是创造极乐、狂欢。

    所以,东方没有狂欢节。魏晋和唐代那么多诗人、文士颂赞酒,没有一个人正面提出酒神精神。东方人写饮酒,说来说去还是在生活层次中盘旋。当然,现在看,悲剧精神并不能救西方人。东方呢,悲观主义早就没有。现代中国人不懂得悲观。

    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

    所谓怀疑,悲观是个开场。然后是什么呢?西方没有完成。尼采刚刚开始叫起来:“一切重新估价。”但也才刚刚叫起来。

    悲剧,简单地讲,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你看!”说对一部分。

    ~~~~

    诗是有语言壁垒的,不通语言,不必读诗。

    年少读书确实懵懵懂懂,不过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罢了。

    2024-05-23 21:47:07 回应
  • 第三十讲 中世纪日本文学

    创新,是创好的意思。现代人单纯局限于“创”,是个大陷阱,现代以为美已表达完了,来创造丑,丑看惯了,可以成美,这是美的概念的偷换。

    ~~~

    这直接回答了我对当代艺术如此难以理解和丑的疑问。

    2024-06-01 20:25:29 回应
  • 第三十三讲 中国古代戏剧二

    叶宪祖(1566—1641),《鸾鎞记》把温飞卿(温庭筠)和鱼玄机(道姑)作美,拉在一起。中国人爱这种团圆、状元、作美,是想把一切都当场在剧院里了结。西方不肯了结,带回家。西人强,中国人弱。

    ~~

    中国人爱团圆,许是受了大家长大家族的影响。

    2024-06-07 21:47:05 回应
  • 第三十四讲 中国古代小说二

    宗教这点东西,不足以讲《红楼梦》的丰富层面。宗教不在乎现实世界,艺术却要面对这个世界。譬如: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宗教。

    放下屠刀,不成佛,是艺术。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是宗教。

    苦海无边,回头不是岸,是艺术。

    宗教是面值很大的空头支票,艺术是现款,而且不能有一张假钞。宗教说大话不害臊,艺术家动不动脸红,凡是宗教家大言不惭的话,艺术家打死也不肯说,宗教说了不算数,艺术是要算数的,否则就不是艺术。

    艺术难,艺术家也不好意思说。《红楼梦》可以浅读,可以深读,但看到的多数是误读。《西游记》的命运,可说非常成功,流行之广,像现代的畅销书,于是续作纷起,有《后西游记》、《西游补》等等,都是狗尾续貂。这也罢了,可怕的是许多后人做解释,有说是讲道的,有说是谈禅的,有说是劝学的,一句句注解,一节节剖白,一部大好的文学作品就这样肢解为道书、佛经、《大学》、《中庸》、孔孟之道——这就是中国。中国在明代就已这样荒谬可悲。

    ….

    结果他没写这篇论文,我也至今没动笔论曹雪芹。不久二人绝交了。友谊有时像婚姻,由误解而亲近,以了解而分手。

    …..

    ~~

    我看,艺术和宗教莫不都是:求之而不得,亦苦求。只是艺术知道求不得,宗教假装求终可得。 ~~~

    明朝的富贵人家和平民百姓,淫风大盛。杨乃武、小白菜的时代又何尝不然?我童年在乌镇所见,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见不得人的丑事暗暗进行。人类社会的底层结构,到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才有文学家把兜底翻出来。我想了三十多年,要不要翻中国的底,顾虑重重。这是要扯破脸皮,血污狼藉的。我读《金瓶梅》比《红楼梦》仔细(《红》书明朗,《金》书幽暗,要放大瞳孔看,一如托尔斯泰明朗,陀思妥耶夫斯基幽暗),这两本书,我的感慨是:《红楼梦》惜在未由曹氏完成,《金瓶梅》的作者没有艺术家的自觉。

    ~~~~

    这不就是莫言,余华他们干的事吗

    2024-06-08 10:55:24 回应
  • 第三十五讲 英国十八世纪文学

    音乐不能讽刺任何东西,没有“他妈的进行曲”。弹一曲琴,能把你的仇敌气死吗?音乐是纯粹的,这是它的弱,也是它的崇高。

    少年人是脆弱的,因为纯洁。二十七岁、三十七岁、五十七岁,人就复杂了,知道如何对付自尊心,对付人生。

    倾向梦的艺术,我从来不喜欢。梦是失控的,不自主的;艺术是控制的,自主的。苏东坡读米元章《宝月观赋》后,说“知元章不尽”,李梦熊听我谈到布莱克画,也说“知足下不尽”。

    2024-06-09 14:51:03 回应
  • 第三十九讲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一

    别以为从来就有个人主义,不,个人主义是从人的自证(希腊),人的觉醒(意大利),人与人的存在关系(法国),然后才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个人主义(以英、法、德为基地)。个人主义不介入利己利他的论题,是个自尊自强的修炼——但不必说出来。

    2024-06-14 21:33:34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