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thaChristie对《论中国》的笔记(1)

AgathaChristie
AgathaChristie (让爵士乐浸满身体。)

读过 论中国

论中国
  • 书名: 论中国
  • 作者: [美] 亨利·基辛格
  • 页数: 617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年: 2015-7
  • all

    1. 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但它是中央帝国的传承者,根据其他国家与中国文化和政治形态的亲疏程度将它们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进贡国”。换言之,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普世观。

    2. 在现代人的眼里,西方来使最初提出的要求按照西方的标准衡量谈不上蛮横无理。自由贸易,正常外交往来以及设立驻外使馆等目标不会触动现代人的敏感神经,而且是惯常的外交方式。然而中英两国最终爆发冲突的导因,却是西方侵扰中国的一个更为可耻的因素:要求不受限制地向中国输出鸦片。

    3.为了度过这场风暴,中国依赖的不是技术或军事实力,而是极具中国传统的两个资源:其外交官的分析能力和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文化自信。中国制定了巧妙的战略方针,挑动在华蛮夷互相争斗。负责办理洋务的官员分别在各城市以利相诱,有意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参与分赃,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防止任何一国独霸中国。最终中国官员严守一条:不折不扣地遵守同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洋人的国际法原则,倒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条约和原则有道理,而是这样做有助于约束洋人的野心。面对俄日两强争夺中国的东北,自己又几乎无力将其驱逐,中国的外交官挑动俄日争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两国对中国主权侵犯的危害,避免了被占中国领土永远落入他手。

    4.换言之,中国宜主动向所有贪婪之国做出让步,而不是让英国先从中国勒索得手后,主动与其他国家分赃,从而为本国捞取好处。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就是最惠国待遇原则,即中国给予任何一个列强的特权应当自动给予所有列强。

    (转书友)魏源的本意是有针对性的引入足以制约英国的列强来,绝非盲目地给予最惠国待遇,从原文中也的确看不到这一点。基辛格有混淆概念之嫌。如果魏源真提出这种“最惠国策略”,那他就是个傻子,显然魏源不是。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在于这个“最惠国政策”,意思是只要我给一个国家很优惠的待遇,拥有“最惠国”条款的其他国家也自动享有这项待遇。打个比方,当时的中国就像是一个打了就会掉装备的怪,不管谁打了掉下的装备,“最惠国”都一并会拿到。那么大家就会相互鼓励地来打怪,而不是相互竞争。那么提出这一策略的人就是断绝中国后路。事实上,魏源并不是这个意思,而这个“最惠国”策略提出者正是美国,通过这种方式“一石三鸟”,一是调和侵略者矛盾,二是加重中国苦难,三是为迟到的美国赢得亚洲利益。基辛格把这个概念转嫁给魏源,不乏洗脱自己国家恶意之嫌疑。

    5. 和中国一样,19世纪中叶,日本也与拥有它不熟悉的技术和绝对优势兵力的西方兵船遭遇。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率领的“黑船”抵达日本。然而,日本从这一挑战中得出了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结论:它敞开国门接受外国的技术,革新政府机构,以求沿袭西方大国的崛起之路(日本得出这一结论也许是因为日本基本未受鸦片之害,故不排斥外国思潮)。1868年,明治天皇在其《五条誓约》中宣示了日本的决心:“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第五章 三角外交和朝鲜战争

    1.朝鲜在1910年被日本吞并,很快就被用作日本入侵中国的跳板。1945年日本战败后,朝鲜的北部被苏军占领,南部被美军占领。南北之间的分界线——三八线,是人为划定的,它只是反映了战争结束时美苏两国军队之间的界限。

    1949年,作为占领国的美苏两国分别撤出,被占领区变成完全的主权国家,但南北朝鲜对边界都意有不甘。两国领导人,北方的金日成和南方的李承晚,都是一生为民族事业而斗争的人,自然不会就此罢手。两人都声称对面是自己国家的一部分,边界上冲突不断。

    从1949年6月美军撤出南朝鲜到1950年间,金日成一直企图说服斯大林和毛泽东默许他对南方进行全面进攻。开始两人都拒绝了这一建议。毛泽东访苏期间,斯大林问到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虽然支持进攻的目的,但认为美国干预的风险太大。他认为,任何征服南朝鲜的计划都得等中国拿下台湾,完全结束内战后再说。

    中国这个目标恰恰成了促使金日成采取行动的一个诱因。尽管美国的各项表态模糊不清,但是金日成坚信,美国不可能接受共产党接连两次以军事手段夺取土地。因此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实现他征服南朝鲜的目标,以防华盛顿在中国占领台湾之后发生政策之变。几个月后,1950年4月,斯大林改变了原来的立场。金日成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同意了金日成的请求。斯大林强调,他坚信美国不会干预。

    2. 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怂恿金日成去找毛泽东谈,说毛泽东“非常了解东方事务”。实际上,斯大林是尽可能把自己身上的担子卸到中国人身上。他告诉金日成不要“指望苏联能提供很大的援助和支持”,因为苏联担心和关注“西方的形势”,还忙不过来。他还警告金日成:“如果你受了欺负,我是不会出手帮忙的,你只能找毛泽东帮忙。”这是典型的斯大林风格:傲慢自大、深谋远虑、善于操纵、狡猾谨慎,外加粗俗冷酷,他为苏联获取地缘政治的利益,却把其中的风险转嫁给中国。

    斯大林通过与纳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希特勒的后顾之忧,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现在他又故技重施,两边下注以保稳赢不输。如果美国真的插手,对中国的威胁就会增加,那么中国就会更加依靠苏联。如果中国应对美国的挑战,它将需要苏联大量的援助,同样会加大对苏联的依靠。反之,如果中国置身事外,北朝鲜会极为失望,那样苏联的影响力就会增加。

    3.杜鲁门为了安抚公共舆论,决定派遣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此控制美国在朝鲜半岛的风险。他在宣布派遣舰队这一命令的同时,提到了台湾防卫的重要性,但也呼吁“台湾岛上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空中和海上行动”。杜鲁门进一步警告说:“第七舰队将保证务必做到这一点。” 毛泽东根本不相信美国能绝对公正,他认为杜鲁门的保证不过是一派虚言。在他看来,美国将重新卷入中国的内战。1950年6月28日,在杜鲁门宣布其决定的第二天,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把美国的行动称为“对亚洲的侵略”: 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杜鲁门在今年1月5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美国到处当世界警察,看到这段真的忍不了)

    4.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对中国在朝鲜战争的记忆成了后来美国对越战略的一个重要制约。中国利用这场战争和同时进行的“抗美援朝”宣传和镇反运动达成了毛泽东的两个中心目标:消灭国民党在大陆残余的反动势力、巩固人民政权,增强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毛泽东激起民众对西方强权的愤慨,把战争描述成“打击美帝嚣张气焰”的斗争;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在经过几十年的软弱挨打之后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尽管战争打完后中国已是筋疲力尽,但在它自己和世界的眼中,它都换了崭新的面貌。

    第六章 中国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1. 像朝鲜战争一样,这次也是平局。双方都达到了短期目标。美国遏止了一场军事威胁。毛泽东后来解释说他的战略其实更为复杂,因为他清楚大陆的军队在美台协力抵抗面前无力攻占金门和马祖。他对赫鲁晓夫说,他根本无意占领那些岛屿,他是要通过威胁那些岛屿来防止台湾切断与大陆的联系:

    我们只是想显示一下我们的潜力。我们不希望蒋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想让他待在我们够得着的地方。让他继续占领金门马祖意味着我们的岸炮和空军可以打他。如果我们占领了该两岛,我们就失去了随时让他不得安宁的能力。

    按这个说法,北京炮击金门是为了重申一个中国的主张,它对自身的军事行动有所克制,是为了防止出现“两个中国”。

    2. 台湾问题成了中美关系的痼疾,只要美国把台湾当局作为全中国的合法政府,中美对抗就在所难免。中美外交注定难有进展,因为对中国来说,只要美国不同意撤出台湾,其余一切免谈;美国则坚持除非中国宣布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否则不谈撤出台湾。

    因此,第一次台海危机后,中美对话以失败告终,因为只要一方坚持基本立场,就没什么可谈的。美国重申台湾地位应由北京和台北谈判解决,而且谈判也应有美国和日本参加。北京把这一建议解读为企图改变“二战”期间开罗会议关于宣布台湾为中国一部分的决定。北京还拒绝放弃使用武力,认为这个要求是侵犯中国实现对自己领土完全控制的主权权利。

    3. 从1955年到1971年的16年间,美国和中国的驻外使节共举行了136次会谈(自1958年开始,华沙被定为会谈的地点,所以大部分会谈都是在华沙举行的)。唯一实质性的协议是1955年9月达成的,该协议规定中美双方准许内战时被困在对方境内的公民回国。(转书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百废待兴,众多留学海外的人才和科学家纷纷想回国参与建设祖国,但受到英美国家的阻挠,尤以钱学森等人为甚,就在钱学森积极筹划回国的时候,厄运不期而至。钱学森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局指控为美国共产党员,继而受到种种不公待遇,受到长达五年的监禁。美方对外宣称是钱无意回国,实则是不想放其回国,毕竟钱学森在美国留学多年 ,在火箭技术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放任其回国无异于放虎归山 ,因此以种种理由阻挠钱学森回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周总理决断提出交换条件,以美军15位被志愿军俘虏的美国空军驾驶员为代价,换取钱学森回国。1955年9月下旬,“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抵达香港。钱学森终于回到了梦想已久的祖国的怀抱,这一路走来,尽管像西天取经一样历经坎坷波折,但钱学森回国之梦终于实现了。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回到祖国参与建设,极大推动了我国后续的“两弹一星”计划的成功实现。

    4.强烈的民族主义令毛泽东无法接受苏维埃帝国的基本前提。苏维埃帝国的安全和政治的焦点在欧洲,但欧洲并不是毛泽东的首要关注。此外,毛泽东还拒绝参加1955年苏联为抗衡北约所创立的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中国捍卫自己国家利益的行动绝不会听命于一个联盟。 1955年,周恩来被派往万隆参加亚非会议。会议创立了一个新奇又自我矛盾的集团——不结盟国家的联盟。毛泽东寻求苏联支持,以作为抵制美国为在亚洲建立霸权而对中国施压的砝码。但与此同时,他又试图把不结盟国家组织起来形成反对苏联霸权的安全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苏这两个共产主义巨人几乎从一开始就在彼此竞争。

    第七章 危机四期的十年

    1.毛泽东就提出了另一条道路:中国共产党应主动发起鸣放,欢迎批评意见,开放中国的学术和艺术生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究竟为什么提出这个口号,人们至今仍争论不休。有人说百花齐放运动可能是真心诚意地要共产党摒弃官僚作风,直接听取人民的呼声;也可能只是一种策略,为的是引诱敌对分子暴露自己。不管动机如何,民众的意见很快就从调整方针政策的建议转为对共产党制度的批评。北京的学生立起了“大字报墙”;批评者控诉地方干部滥用权力,并抗议苏联式的经济政策造成了物资匮乏;还有人说共产党领导的头10年还不如此前的国民党时代。[插图] 不管毛泽东的初衷如何,他从不容许别人长期挑战他的权威。他突然来了个大转弯,搬出了辩证法的另一面。百花齐放一转身变为了“反右运动”,以对付那些误解了争鸣范围的人。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清算,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或锒铛入狱,或接受再教育,或流放外地。最后,在扫清了所有批评者之后,毛泽东又以无人挑战的领袖身份傲然挺立,并利用他的优势地位加快了继续革命的步伐,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2.“大跃进”的生产指标高入云霄,而若有异议或达不到指标恐有严重后果,因此,地方干部便纷纷造假,向北京虚报产量。中国政府信以为真,还继续向苏联出口粮食以换取重工业产品和武器。政府制定的钢铁指标又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由于一味追求钢铁产量,好端端的金属制品都被当作废铜烂铁扔进了熔炉以达到炼钢指标。可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是不容一笔勾销的——“大跃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From 1959 to 1962, China experienced one of the worst famines in human history, leading to the deaths of over 20 million people. Mao had again called on the Chinese people to move mountains, but this time the mountains had not moved.)

    3.特别是在共产党国家,官僚机构都各自为政,政界和官僚阶层之间存在隔阂,而两者和公众之间更是隔阂颇深。于是,官僚机器可能会催生出一个新的领导阶层。毛泽东企图一举解决这个问题,却几乎摧毁了中国社会。最近,一位中国学者、政府顾问胡鞍钢在书中说道,“文革”虽然失败了,但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的改革奠定了基础。胡鞍钢建议把“文革”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如何让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中的“决策系统”“更民主、更科学、更体制化”。

    第八章 走向和解

    1.毛泽东已从一味诋毁美国转而邀请与美国总统进行对话,而且还出人意外地补充了一句话,谈到了中国国内的形势,暗示对话将在一个崭新的中国开展。

    毛泽东对斯诺说他要结束“文革”。他说,他本来要搞的道德和知识革命已变成了高压政策。“那个时候外国人讲中国大乱,不是假的,是真的。武斗。开始用长矛,后来用步枪,迫击炮。”据斯诺的报道,毛泽东现在为对他的个人崇拜深感遗憾。他说,要人们克服3000年的崇拜帝王的传统习惯是困难的。所谓的“四个伟大”(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其他的称号一概辞去。

    这些话都很不寻常。他发起的运动震撼了全国,几乎摧毁了共产党,剩下唯一能凝聚人心的就是对他的个人崇拜了,可是他现在却宣布要结束“文革”。当年他宣布发动“文革”,从而可以不受任何思想上或官僚机构的限制而放手大干。“文革”得以维持也是因为他打碎了国家结构,而且用他当时的话说,他们是“靠边站、接受再教育的党员和其他人”。

    若是这样,中国政府将如何运行?也许毛泽东跟一个外国记者以他特有的拐弯抹角的方式这样讲述,主要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通过宣称中国的领导方法有了变化而鼓励中美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斯诺的记录,毛泽东宣布,中美人民之间不应有偏见,应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他说他对两国人民寄予厚望。

    2. 斯诺写道,毛泽东说:“要学你们美国的办法,(把责任和财力)分到50个州去。中央不能包办。要有地方积极性。(把手一摊)我管不了那么多啊!”

    简而言之,毛泽东重申了中国基于儒家道德的传统治国原则。他在会谈中痛斥说谎的习惯,骂的并不是美国人,而是刚刚被剥夺了权力的红卫兵。据斯诺的记录,毛泽东说:“一个人不讲真话建立不起信任。”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似乎表示他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新的局面,不过他的话总是一语双关。他说他是“和尚打伞”。

    毛泽东并不是在以惯常的嘲弄口吻把他这位“大跃进”和“文革”的发动者形容成一个孤苦伶仃的教书匠,从事着他这位哲人的本行。这句话的背后其实大有文章。后来有几位中国评论家说道,斯诺用英语记录的这句话是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后面还有下句。上下句连起来并无嘲笑之意,而是让人毛骨悚然。毛泽东当时没有说出下句,或至少没有翻译出来。下句是“无法(发)无天”。字面意思是,和尚无发,打了伞因此看不见天。“发”与“法”同音。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违抗一切人和神的法则,不怕上帝,不遵守法纪,随意践踏法律。

    换言之,毛泽东最后放的这一炮颇有深义。他把自己形容成既是一个云游四方的古圣人,又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在耍弄讲英语的记者吗?难道他以为斯诺会知道这个西方人所不可能理解的双关语吗?(毛泽东有时候会过高估计西方人的含蓄,而西方人有时候则会夸大毛泽东的弦外之音。)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那句双关语很可能是针对国内民众而发的,特别是针对那些可能反对与仇敌美国讲和的人。这些人的反对后来酿成了林彪事件。据称在美国对华开放后不久,林彪便发动了政变。毛泽东其实是在宣布他即将再一次扭转乾坤,这次要“无法无天”,甚至违背他自己的理论。他用这句话警告持怀疑态度者,不要挡道。

    第十一章 毛泽东时代的结束

    1. 同时,主席还用围棋棋盘来说明他的国际观察。欧洲“太散,太松”,日本意欲称霸,德国统一当然好,但只有在苏联更衰弱以后才可能,而苏联“不打一仗,实力是弱不下来的”。

    2. 毛泽东接手的是一个被战争蹂躏摧残的国家,是他结束了国内的派系斗争,带领中国在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对抗的世界中稳步前进。他煞费苦心地让中国参与到了一个个交汇错综的地缘政治圈中,却又不受其束缚。历经战争、紧张局势和他人怀疑眼光的洗礼,中国蒸蒸日上,在苏联解体后依然逐步发展为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兴强国。毛泽东为中国的发展奠基付出了代价,中国的成功依靠的是中国人民的坚忍和毅力,以及他们的耐力和凝聚力。或许作为领导者,毛泽东常为此焦虑忧心,但也正是这些构成了他宏图大业的基石。

    第十二章 “不倒翁”邓小平

    1. 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

    第十三章 “摸老虎屁股”:对越战争

    1. 如同在中印战争中一样,中国进行了有限的“惩罚性”打击之后立即撤军。战事29天即告结束。解放军攻占了越南边境三省的省会后不久,北京即宣布中国军队将撤出越南,除了几块有争议的领土。北京没有试图推翻河内政府。

    (转网友:中越战争基本破坏了越南依靠中国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使苏联陷入了持续支援越南的泥沼,削弱了苏联在华约组织中的威信,为最终拖垮苏联埋下了种子。撤军的时候,把中国援助给越南的铁路,医院等工业体系,基础设施洗劫一空)

    2022-10-06 23:50:18 回应

AgathaChristie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81条 )

红高粱家族
1
罩袍之刺
1
南京大屠杀
1
命运的求索
1
道教史
1
始于极限
1
微尘
2
我们
1
东京贫困女子
1
在轮下
1
资本论(第一卷)
1
我与地坛
1
日蚀
1
新的一天
1
大话中国艺术史
1
遥远的向日葵地
1
娱乐至死
1
理想国
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
古典音乐说明书
1
十四年猎诡人
1
秋园
1
历史的温度
2
仿制药的真相
1
道医
1
道德经
1
与神对话
1
生死疲劳
1
惶然录
1
芙蓉镇
1
变形记
1
死屋手记
1
一间自己的房间
1
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
1
人类愚蠢基本定律
1
三体Ⅲ
1
三体Ⅱ
2
西方绘画大师经典佳作:莫奈
1
三体
1
妻妾成群
1
仲夏夜之梦
1
梵高手稿
1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修订版)
1
正红旗下
1
基督山伯爵
1
孽子
1
Blue
1
以色列
1
猫城记
1
使女的故事
1
离婚
1
地下室手记
1
剑桥艺术史:古希腊罗马艺术
1
狂热分子
1
黄金时代
5
冬牧场
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
徒然草
1
厌女
8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1
中国通史
5
八万四千问
2
罪与罚
1
金阁寺
1
荒原狼
3
台北人
1
王尔德童话
1
海子的诗
1
寂寞的游戏
1
扫鼠岭
1
漫长的告别
1
3
挪威的森林
1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2
目送
2
目送
1
被讨厌的勇气
4
看不见的城市
3
人类群星闪耀时
2
古墓之谜
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1
人生的智慧
2
寻路中国
2
万历十五年
3
野草
3
檀香刑
2
围城
3
四世同堂
1
生吞
1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2
鼠疫
1
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
1
傅雷家书
1
杀死一只知更鸟
2
追风筝的人
1
动物农场
1
安妮日记
1
查令十字街84号
1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2
撒哈拉的故事
1
呼兰河传
2
刀锋
1
受戒(汪曾祺精选集)/当代文坛巨匠作品精选
1
沉默的大多数
3
受戒
7
茶馆
3
时间的女儿
1
倾城之恋
3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
1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2
空谷幽魂
2
骆驼祥子
1
密码
1
在细雨中呼喊
2
葡萄牙的高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