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Leung对《激活你的日常》的笔记(3)

LisaLeung
LisaLeung (Vrij en onbevreesd)

读过 激活你的日常

激活你的日常
  • 书名: 激活你的日常
  • 作者: 吴冠军
  • 副标题: 吃喝玩乐的哲学视野
  • 页数: 356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 2017-8
  • 第94页

    A权力:

    权力存在于当人们相信它存在的地方。

    权力运转的每一个瞬间(如某人发出指令而一群人服从时) ,必定是有一套叙事在支撑着,而这套叙事被抽走之后,再强大的权力也即刻烟消云散。

    力量,在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里或许最为强大,但在人群处形成的共同体里,权力才至关重要。而政治哲学就是研究支撑权力运转的那诸种叙事。

    形而上学(雅典)与宗教(耶路撒冷)不再具有真理地位,去道德化的政治现实主义,是现代性的肇端:导致1)政治生活与道德脱钩。2)政治问题变成了技术问题。

    B现代原教旨主义:

    极端原教旨主义,恰恰从世俗化的土壤产生。一些资本主义秩序里的被排除者,面对不公全然无能为力的人,冷战后找不到“新自由主义的”替代性道路,替代性的现代理念/道路需要证成的,对变更世界的原因要提供依据,而信仰是自我证成的。

    在早已极度世俗化的世界中,宗教已经退化为文化习俗,要令圣典经籍上的教义和律法按照字面意思严苛地重新生效,就只有选择暴力性的‘恐怖主义’。

    C革命之后

    理念与实际治理,并不是一件事: 倘若最终未能形成同理念相匹配的有效的替代性共同体组织方式,革命便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大规模流血而已

    革命并不一定带来真正解放。革命的重要性,就是在于它打开了一个———借用德国政治理论家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1985) 的术语——“制序”( ordering) 的时刻。制序和秩序( order) 构成对立,是后者之前或之后的关键时刻。

    革命和立宪恰恰不能分作“两派”,只有当两者联结在一起时,革命才不会沦为纯粹的暴力行动

    解放所面临的关键难题在于: 被解放者既需要新的生活意义,也需要切实具化解放目标的新的生活方式,前者涉及理念层面的“启蒙”,而后者则由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之更新来提供保证。故此,真正的挑战,永远发生在“粉碎镣铐者”成为制序者/治理者(革命党成为执政党) 之后

    对虚构外敌来构建和强化民族—国家凝聚力,进一步分析可看:

    Guanjunwu “A (Psycho)Analysis of China's New Nationalism” , in Leigh Jenco Chinese Thoughts as Global Theory

    2018-01-24 14:51:32 1人喜欢 回应
  • 第151页

    分析本身并不意味着揭示真理,并进而提供出解决方案,而是借助于一些分析性概念,来提供一个被当下意识形态所掩盖与压制的切入“现实”的视角。

    2018-01-24 14:54:06 回应
  • 第163页

    这样的“视域”,根据伽达默尔的解释,是由每个阐释者的生活世界内的“前理解”、或者说传统习俗建构而成的。

    换言之,这个需要极力遮盖起来的“X”,一开始就并不存在!而母亲这个“捂住”的行动,恰恰使它在女儿的现实里开始(符号性地)存在。

    日常生活中的谜语,实际上是致使那在无意识层面上运作的幻想,得以显露出来的一个符号性机制。

    这样的幻想性“谜底”,恰恰是在一方面,将其所惧怕的那个“恐怖他者”(伊斯兰),弄得十足的怪诞不经;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地把“他者”弄得“像我们”一样 。

    做个经济人,还是哲人?

    正是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万象,使我们去读前人之书,以掌握更多的分析性理论框架来帮助反思有效的理论展开。

    一套分析性理论框架有没有生命力,要看它是不是在反思日常现实的具体问题时具有穿透力,是不是能帮助我们看到一些更深的东西,那些“现实世界”中被压制被遮蔽的东西。

    日常现实,永远是一个意识形态大染缸,在其最围观的日常生活层面与最宏观的国际政治层面,意识形态的操作却往往恰是具有同一个内在结构和模式。

    在被抛入当下这个意识形态大染缸之中的我们的每一个个体,都面对着一个根本性抉择,那就是随波逐流乃至浑水摸鱼地生活,还是逆浪而行,一日三省地生活。而这,代之以某人的“专家”“学者”的职业身份——也许便是区分(现代)经济人与(古典)哲人的唯一基石。

    2018-01-24 15:37:56 2人喜欢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