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云对《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笔记(6)

溪云
溪云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读过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 书名: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 作者: 任式楠//吴耀利
  • 页数: 850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10-7
  • 第25页

    勘误(不定期更新): P25,倒数第2段:“1975年发掘湖北宜都江花套”,应为“宜都红花套”。 P116,第2段:“(大地湾文化)圜底钵,夹砂红陶,有红褐和灰褐之分”,或应为“夹砂褐陶”(貌似夹细砂红陶在大地湾文化中也是主要的陶系之一,但此句表述实在诡异)。 P181,最后俩字:“背城”,应为“城背”(城背溪文化)。 P412,第2段倒数第4行:“红山文化的玦形玉龙和小河沿文化的玦形石龙”。根据书中前文,小河沿文化并未出现玦形石龙,而在P385、386的左家山二期文化出现了玦形石龙,且配有线图。拟改为“红山文化的玦形玉龙和左家山二期文化的玦形石龙”。 P524,倒数第2段第3行:“(庙底沟二期文化)由典型仰韶文化中期的西王村文化发展而来”。典型仰韶文化中期应为庙底沟文化,晚期为西王村文化。而根据文化因素,庙底沟文化似应由西王村文化发展而来,故此处应改为“由典型仰韶文化晚期的西王村文化发展而来”。 P563,倒数第3段最后一行:“横巩刀”,似应为“横銎刀”。 銎,《新华字典》释义为:“斧子上安柄的孔。”商代有“銎内戈”,因而知“銎”出现的范围可扩大到斧子以外的工具或武器。结合书中P566配图亦可见石刀上的孔。而“巩”字无论古今释义均不相干。 P621,倒数第2行,“高底耳罐”,应为“高低耳罐”。 P627,图片上倒数第3行,“喇叭口内侧”应为“喇叭口外侧”。

    2011-10-08 20:00:25 1人喜欢 2回应
  • 第112页
    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业模式以广谱性的渔猎、捕捞和采集经济为主。
    引自第112页

    这是书中第二次出现“广谱性”。作何解?

    2011-10-08 20:06:51 回应
  • 第195页

    P195,顶蛳山文化的肢解葬。头颅、上肢、盆骨或下肢都有被割掉并置于身体其他部位或墓葬侧旁的可能。 P255、260,仰韶文化的割体葬仪。部分头骨、肢骨或指骨缺失,有时在墓葬填土或随葬的陶器中发现。 P259,灰坑葬在不少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晚商亦有。 P258,伊川缸

    伊川缸
    伊川缸上的彩绘

    大河村文化中居然还有用鼎和豆作为瓮棺葬具-_-|||

    2011-10-13 19:41:54 1人喜欢 1回应
  • 第667页
    (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头像有的作吐舌状,表明当时可能存在着崇拜吐舌神的习俗。这与江汉地区后来楚墓中常见吐舌状的镇墓兽——一种吐舌神的形象一致。
    引自第667页

    吐舌神。。。居然有这种东西。。。好雷囧啊。。。

    2011-10-29 20:02:34 1回应
  • 第724页

    卡若文化,细石器多。 以采集或种植为主的族群使用石斧、石铲等大型石器较多,以便于砍切植物根茎;以狩猎为主的族群使用细石器较多,以便于剥刮兽皮。 可惜此分析忘记出处了。

    2011-10-29 22:57:24 1回应
  • 第734页
    在灰坑和地层中,曾发现了完整的狗骨架和秃鹫骨架,这应当是以动物作牺牲的牲祭遗存。
    引自第734页

    藏民是不吃狗肉的。小时候读过一套中国民族神话。在藏族神话中,人们认为狗是天神派来的,给他们带来了青稞,因而对狗充满敬畏。 不吃狗肉,却用狗来祭祀。 还有秃鹫,以及鹰之类的猛禽,maybe在高原属于神鸟一类,可以通天神。或许还真是非灵物不可作祭品吧。 商代祭祀——牛&龟灵

    2011-10-29 23:50:24 3回应